不僅農產品登陸 更要農業登陸

雷立芬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一、前 言

雖然年初大陸通過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再度將兩岸關係拉到極端低溫的狀態,但是隨著連戰、宋楚瑜大陸行,中國大陸不斷釋出善意,企圖為兩岸關係加溫。其中有關農業的部份,引起台灣內部高度關切,特別是民進黨政府更加憂心大陸統戰手法,會造成其中南部票倉大失血。因此儘管大陸頻頻出招,民進黨卻不為所動,反而盡其所能的阻撓農民極力爭取產品銷往大陸的各種途徑,企圖為大陸熱降溫。

事實上,大陸對於開放台灣水果登陸的政策,或許基於時效性,在最早提出之際並未完全成形,譬如增加開放的水果項目,在第一時間就沒有說清楚而引起諸多揣測。但是經過這一、兩個月的規劃,已逐漸呈現出較清晰的輪廓,尤其針對關稅以及檢疫流程等問題,已開始著手制訂相關辦法。

6月1日大陸商務部正式授權「海峽兩岸經貿協會」和台灣民間機關就水果零關稅進口的技術問題進行磋商,並且強調「這是沒有附加任何前提條件的」。似乎一切都箭在弦上,就等台灣方面派出代表共同協商而已。6月13日行政院長終於指定外貿協會為整合農產品銷往大陸之窗口,看似政府跨出務實的第一步。

大陸所提的各種優惠措施,不管是真的善意還是僅止於統戰伎倆,我們都必須深入瞭解,甚至要順勢而為,以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財訊》雜誌執行長謝金河曾說:大陸用飛彈對準我們,應該要怕;如果用鈔票對準我們,卻還是怕,那我們就沒有機會了!

本文簡介大陸提供之水果登陸優惠措施,從中分析台灣農民可能獲得的實質利益,更探索農業登陸的必要性。

二、大陸的優惠措施

中國大陸宣佈擴大開放台灣水果進口品項,從原來的12種擴大到18種,並對其中10餘種實行零關稅、簡化通關檢疫程式以及專案綠色通道。其中免關稅的農產品包括:鳳梨、釋迦、木瓜、楊桃、芒果、蓮霧、檳榔、橘、柚、椰子、枇杷、梅、李、柿和桃。另外還有香蕉、番石榴、李雖然不能免關稅,也在開放之列。大陸之所以開放這18項水果,主要因其認為台灣地處亞熱帶,盛產優質熱帶水果,而上述水果基本涵蓋主要生產種類,開放進入大陸銷售可以協助改善近年來台灣島內水果滯銷的困境。

在簡化通關程式上,大陸國家質檢總局表示,只要台灣農民提出一個具公信度的機構,大陸就接受原產地認證,而免掉繁雜的檢疫程式。同時為了縮短在內地運銷的時間,運送台灣水果的交通工具可以在主要高速公路上暢行無阻,即所謂綠色通道專案。大陸估計台灣水果以零關稅以及簡化通關程式可以降低售價、損耗進而提高在大陸市場佔有率,就北京一地,預估進口將可由目前一年300噸增加至1,000噸。

三、台灣農民的實質利益

台灣受限於耕地面積狹小,農產品多半不具價格競爭優勢,然而跳脫經濟的思維,儘管台灣農產品價格相對高,只要大陸官方出手,沒有賣不掉的農產品。舉例而言,檸檬、洋香瓜雖不在大陸開放之列,依然在大陸大方上市,大陸的善意可見一斑。去除兩岸政府對政府談判的限制,台灣農產品在大陸既不會衝擊其國內農產品,又能滿足其高所得國民之需求;我方不但拓展農產品銷售市場,提高農民所得,尚可減輕全民對農業損失補貼的負擔,確實足以營造多贏的局面。

但是台灣農民如不能直接和大陸代表協商,自行組織運銷團體將產品銷往大陸,還是透過貿易商進行商品登陸的工作,則農民受惠有限。因為台灣個別農民產量過小,增加運輸成本,以致不利於自行運銷產品,多由販運商居中搭起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橋樑。但是販運商在商言商,當農產品生產過剩時,往往為了維持既有利潤而不願增加運銷數量,導致產地價格崩盤;更有販運商收了農民的產品後,對農民避不見面,以致農民血本無歸。為了幫農民獲取最大的實質利益,應該由農民團體直接參與兩岸農業交流等相關事務談判。政府可以授權國內主要農民團體成立半官方機關專司與大陸農產貿易、交流等相關議題之磋商與研討。目前政府根據復委託機制,委為外貿協會作為窗口,然而該組織與農業界並無淵源,與農民團體更無接觸,因此甚難獲得農民的認同;另外其內部缺乏農業專業人才,更難期待能克服農產品銷往大陸的技術問題。

雖然大陸提供快速通關以及在內地綠色通道等優惠措施,但是水果保鮮期間短,從台灣到大陸的運輸途徑長短反而更顯重要,如果不能直接通航,大陸各種優惠的實質效果都要減半。另外還要看大陸民眾對台灣水果的接受度。大陸人民對於外來水果的消費能力已經大幅提高,但未必全盤接收各類進口水果。譬如,對於美國華盛頓州生產的蘋果大陸人民的評價就很低,越南進口的火龍果也不被當地市場接受。除非我們能出口大陸或其他國家都不能生產的水果,否則就必須面對市場嚴峻的考驗。但是目前「台灣」二字還是我們的農產品最具優勢的關鍵。因此面對大陸普遍存在的仿冒風,我們必須強烈要求大陸官方重視,並且切實保障台灣農產品在大陸的地位。

四、農業登陸的必要性

相對於農產品登陸,民進黨政府更加排斥農技西進,唯恐會造成台灣的農業空洞化。但是台灣具有專業能力的農民,很難擁有幾百公頃的耕地,讓他可以充分發揮實力;也很難以低廉的勞力,生產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行銷全球。在這樣的情況下,限制農民將品種與農技帶到其他地區去發展是非常不合理的。全球眾多之名品牌,其母公司多以研發新產品、行銷為主,生產線多分散到大陸、東南亞等勞力成本較低的地區。但這樣做法並無損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同樣的道理,台灣的優良品種,高超技術,在哪裡生產,都無損其為「台灣」研發、開創的事實。農技西進是否造成台灣農業技術空洞化,關鍵是農政單位與研究機關是否仍然重視農業技術研發與品種培育、改良。當農業研發經費一再被刪減,農業相關研究一再被忽視,不用農技西進,台灣一向自負的農業成就自然褪色。

一味地採取圍堵政策,只會加深非法行為的產生。譬如,台灣很多優良品種都已經在大陸出現並且大為流通,而其中多數品種為公家研發單位所選育,因為不能受到大陸種子法的保護,而無法正名或是得到應有的回饋,對於國內公共支出的效益確實是一大打擊。何不利用大陸釋出善意之際,與其相關單位談判,讓台灣種苗、種子進入大陸市場,並且得到法律的保護。至於農業技術的保護,更有賴政府給登陸的農友提供必要的技術後援。醜化農技登陸行為,甚至斷絕農民與台灣的一切關係,只會讓農友更貼近大陸的研究機關,而將關鍵技術流傳出去。

五、結 語

一般咸信大陸無論生產技術、品種改良以及運銷體系都遠遠地落後於台灣;事實上,大陸的農貿公司與農民契作,生產符合國外標準的農產品出口,例如山東省蔬菜專業區生產的菠菜成為日本主要的進口來源。大陸幅員廣大,其內部的發展程度差異性非常大,沒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整個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然而以大陸在各方面進步的速度,台灣向來引以為豪的農業優勢未必可以長久維持。是故針對台灣與大陸的資源優劣勢,以及長期發展的必要性,統合兩岸的農業資源重新在投入部門、生產及加工、以及運銷等三大部門做分配,讓台灣農業技術帶動大陸農村發展,擴大其國內農產品市場規模,同時強化既有之行銷制度與功能,將台灣農產品推上國際市場,才是台灣農業登陸的終極目標。

過去台灣農業技術在非洲發光,現在隨著農友西進,台灣農業技術也可以在大陸扶貧濟弱。農業成就不光是最終農產品出口,品種、技術等上游產品也可以是重要出口品。拋去政治層面的禁錮,只要不犧牲台灣永續發展農業的空間,讓農民去談判、協商,相信大陸的資源與市場可以為台灣農業開創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