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蘇隸蠻橫態度下的深層含意

張麟徵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一 為軍購自暴蠻橫嘴臉

最近軍購問題鬧得台美關係、朝野關係、乃至民間與朝野關係都擾攘不安,尤其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楊蘇隸在十月二十六日的一場記者會,更讓情況火上添油。楊蘇隸在記者會上提出了幾個甚惹爭議的主張:一是軍購必須在今年秋天解決;二是美國將與陳水扁政府合作到陳氏任滿為止;三是對紅衫倒扁運動,提出要「和平、合法、合憲」的「楊氏三合」看法;四是對若干政治人物倒扁與反軍購的作為不以為然,認為「台灣政治人物應該懂禮貌」。

身為外交官,對駐在國的內政事務這樣大剌剌的「放言高論」,公然對駐在國民意機構做出「政策指示」、「直接支持」受到民眾質疑誠信與清廉的領導人、「指導」倒扁運動的行為規範、臧否台灣政治人物的言行,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楊蘇隸這麼做時似乎完全忘了自己的行為既不合乎國際法,干預他國內政,不尊重美國一向標榜的「民意」,又不懂外交禮儀,毫無禮貌。

如何解釋楊蘇隸談話背後的動機與背景?當然直接對軍購案施壓是一個原因。楊蘇隸舉行記者會時,距離美國期中選舉大約還有兩星期,共和黨選情低迷,立法院如果能趕在選舉之前通過軍購案,對於生產與出口軍備的州與軍火商有個交代,對選情將不無小補。只是這樣的手法未免太粗糙了,引起在野黨與民間的反彈更大,連執政黨的有識之士也認為「呷緊弄破碗」。

其實,無論美國多急,軍購案只能在檯面下運作,搬上檯面,楊蘇隸的談話已經夠讓台灣人民感冒,而接著一位布希政府資深官員還在次日警告:台灣朝野如果繼續不在乎自己國家的安全,不願在自我防衛上投資,二○○八年新政府「就等著接收一個美台關係螺旋下降的爛攤子。」這個談話顯然衝著馬英九而來,對馬自然構成壓力,但是這種恫嚇性談話只有更激怒台灣人民,馬在內部民意壓力下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反而使軍購案更不容易即時通過。

根據民調,台灣民意有41%的人反軍購,贊成的只有30%。更有意思的是,68%的人都認為即使不買軍購,美國也不會放棄台灣。台灣人民為何這麼反軍購?主要是這幾年來台灣經濟不景氣,鑒於軍購在預算上的排擠效應,再加上軍購的種類、價碼都不合理,所以反軍購的民意不斷上升。

美國這麼急著向台灣推銷軍備,表面上是擔心兩岸軍力失衡,台灣應該在自我防衛上多所著力,實際上當然還是為了捍衛「美國利益」:用台灣人的錢,買美日安保機制用的武器,如反潛機、愛國者三式飛彈等,回饋支持布希的軍火商,圍堵中共東出太平洋。

二 頤指氣使顯露美帝本質

把楊蘇隸的失言失行解釋為因軍購案不過而「情急」,顯然是心存厚道,其實深層原因或許是出自於美國帝國主義本質與驕橫跋扈的作風。如非如此,楊蘇隸失言後,國務院或其他部門官員理應淡化,不會出面強調「楊蘇棣的說法只是重申美國過去一段時間對台灣當局的呼籲」,也不會警告,台灣朝野如果繼續不在乎自己的國家安全,不願在自我防衛上投資,二○○八年新政府「就等著接收一個美台關係螺旋下降的爛攤子。」

更有進者,楊蘇隸還在台灣內部政爭中,公然選邊,為貪腐政權背書,指責在野黨與民間倒扁運動,意圖影響台灣民意與司法。回顧以往,雖然美國與台獨政府在對抗中共上有利益交集,美國支持台獨政府不遺餘力,甚至於「兩顆子彈」事件上美國也明顯偏袒陳水扁,但是總有些外交辭令,有些遮掩。像此次這樣赤裸裸的干預,還是讓人訝異。

但是如果我們把楊蘇隸等人的言行放在美帝一慣的作為中來看,其實就十分稀鬆平常。美國是如假包換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國家,行徑一向目中無人,唯自身利益是問。從建國後,美國的擴張政策未曾間斷,早期目標是領土,晚近是影響力與資源。

回顧歷史,「篷車西征」的滾輪下,印地安人居住地血跡斑斑。巨棒揮舞下,墨西哥資源豐富的德克薩斯與加利福尼亞兩大州盡入美國版土。殖民相爭中,西班牙的波多黎各、菲律賓、古巴相繼易幟。更不用提唆使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以便取得巴拿馬運河開鑿與控管權。以「門戶開放」政策對抗列強,成為擠身中國的後起之秀。以「冷戰」為名,建立幅員超過半個地球的勢力範圍。至於以軍事或經濟力量干預各國事務,如黎巴嫩、越南、柬埔寨、古巴、多米尼加、尼加拉瓜、海地、薩爾瓦多、巴拿馬等等,更是家常便飯。甚至赤裸裸的揮軍入侵也不乏其例,如對阿富汗與伊拉克的侵略便是。對這樣一個有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本質與傳統的國家來說,其外交人員對弱小國家的頤指氣使實在不足為奇。

只是,美國雖然還被稱為全球唯一霸權,但從1865年內戰結束後崛起已經超過140年,其實力在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達於顛峰,2001年9.11之後呈現疲態。以「反恐」為名的連年征伐,以美國國家利益至上而輕視國際合作(如撤簽《京都氣候公約》、拒簽《國際刑事法院公約》)等乖張行為,已經使美國陷於國際孤立。美國雖然力圖持盈保泰,壓制其他國家發展或崛起,但已經有些力不從心。而無論是在伊拉克、朝核、伊朗、以黎以巴等國際問題的解決上,美國也已經無法獨斷獨行,而必須要有其他國家的協助。美國對可能給予其協助的大國,如中共、日本、歐盟等國,姿態或許稍軟,但對有求於他的小國,自然不必也不會假以詞色。

眼下美國當然還是國際唯一超強,軍事力量無人能望其項背,科技實力也領先群雄,但外交上陷於國際孤立,經濟上預算與貿易雙赤字難以改善,債台高築。美國整體國力實際上已經處於下降趨勢中,理應偃旗息鼓,廣結善緣,休養生息。但是布希政府在新保守主義的導引下,力行單邊主義,對外不僅窮兵黷武,還企圖繼續強化其在世界重點地區,如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等地的影響力,似乎有點自不量力。在這次期中選舉中,共和黨在參眾兩院與州長改選上都慘敗,正是美國民意對小布希政府對外窮兵黷武,對內貪污腐敗的當頭棒喝。

三 台灣應如何回應楊蘇隸的限期軍購

雖然如此,美國對台灣的這種強勢外交姿態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改變,因為在美國眼中,台灣實在微不足道。台獨取向的民進黨固然必須依賴美國(尤其是在陳水扁陷於反貪腐的風暴中心之時),維持現狀取向的國民黨也要依賴美國(特別是在馬英九一心想進軍2008年大選之時)。美國這麼想不足為奇,台灣兩黨政治人物也這麼想,就給了美國予取予求的機會。

其實台灣身處東亞,美日如想在此圍堵中共,理應重視並支持台灣。美國與台灣合作既然是基於互利,台灣就實在不必對美國太過卑躬屈膝。但是既然台灣兩黨領導人都依賴美國,唯美國命令是從,布希政府當然就視台灣猶如其殖民地,外交人員自然以為是「台灣總督」了。

楊蘇隸所關心的軍購問題,台灣朝野其實可以撿台灣真正需要的,在合理的價格下,量力而為。朝野都說「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麼台灣要不要軍備,要多少軍備,要哪些軍備,值得付、願意付、能付多少軍費,理應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不勞美國費心。但是民、國兩黨的看法卻不同。民進黨一面倒的倒向美國固然在預料中,國民黨馬英九在考量競選需要美國支持,或至少不扯後腿的邏輯下,雙雙在軍購問題上、國防預算上倒向美國,只是台灣民意並不苟同這種作法。

雖然在楊蘇隸的揠苗助長,輿論反彈下,軍購案第62次在立法院被擋下,但在民進黨全力推動、國民黨有意放水的情況下,軍購案過關只是遲早的事。6108億的軍購特別預算,因為民間與在野黨反對,民進黨明為順應輿情,實則遮人耳目,將其由特別預算改列為年度預算,並打散分列在不同科目、年度中,實則一毛未刪。親民黨想拖住國民黨,不讓其在軍購案上放水,但馬英九今年三月訪美時早就對美有了承諾,只因陳水扁一大堆弊案引出的罷免、紅衫倒扁、國務機要費案等,使反軍購的民意更行上揚,馬英九無法出手。由馬最近的態度看來,軍購案過關不會太久。

在國防預算上,民、國兩黨也達成「共識」,要把目前每年約3000億的國防預算規模,從GDP的2.31%調升到3%,等於大幅調升了30%。與世界第二大軍費國日本的國防預算只佔其GDP的1%左右相比,實在自不量力。其實,台灣近幾年民生凋蔽,債台高築,目前各級政府負債已達5.2兆元,逼近GDP的50%,若加上其他隱藏負債則已經超過10兆元。基於預算的排擠效應,以及鉅額負債對政府財政形成的嚴重威脅,如此大幅度提高國防預算實在是忽視民瘼。政府的預算重點應該放在經濟發展上,而不是買一堆過時又非我們所需的武器,囤積在軍備庫裡。

美國一直說兩岸軍事力量向中傾斜,台灣安危堪慮,非得大舉採購軍備來平衡不可。其實,即使傾台灣所有,勒緊褲帶買軍備,也未必能平衡兩岸軍力差距。更何況此舉會進一步激發兩岸軍備競賽,有害地區原有均勢。再說,軍備採購緩不濟急,交貨時間慢,貨品不是落伍,就是美國所需,對台灣安全實在沒有什麼幫助。

其實台海問題並非增強軍購所能解決,軍備也非兩岸談判的必要後盾。在這個問題上,台灣實在不必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怕台灣向中共傾斜,中共怕台灣甘為美日反中的馬前卒,台灣在其間實在有許多空間可以操作。馬英九也不必那麼害怕被貼上「親中」的標誌,更不必害怕未支持軍購案,他一旦取得大位,美台關係會「螺旋下降」,美國不會那麼懲罰台灣,否則只是「為淵(大陸)驅魚」。政治領導人的識見不應該比一般百姓還差。根據民調,68%的百姓都認為,即使不買軍購,美國也不會放棄台灣;44%的百姓更認為,即使買了軍購,美國在兩岸軍事衝突時也不一定會馳援。馬英九應向人民學習。

兩岸問題的解決繫於兩岸政治關係能否緩和,以及兩岸經濟能否維持相同的發展速度。若能回到「九二共識」,開放兩岸各種交流,兩岸關係全面緩和看不出有何困難。民進黨與國民黨只顧著一黨一人私利,曲從美國壓力,完全不從中華民國人民本位立場來考慮軍購與國防預算,就難怪楊蘇隸可以頤氣指使,予取予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