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亞洲之行折射美國總統的「精神分裂」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美國社會當前最熱的話題就是飛機場透視鏡的「裸照」與「搜身」(pat down),對此強烈反對的人們認為這種構成人權侵犯、甚至「性騷擾」的措施並不能絕對防止恐怖分子與炸藥登上客機翱翔美國上空,政府應該有的放矢地採取靈巧的辦法來對付伊斯蘭「聖戰」恐怖的反美挑戰。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探討範圍,但以歐巴馬為首的美國執政黨——民主黨——在十一月初中期大選受挫後,正面臨國內言論的「裸照」與「搜身」的檢驗,大家都在觀望歐巴馬在本屆任內的最後兩年能否隨機應變,觀望明年開始的美國新國會能否改變兩年來烏煙瘴氣、令人絕望的狀況。

亞洲之旅「毫無意義的行程」

我主要想探討歐巴馬從十一月五日至十四日的十天「亞洲之旅」。他這次可謂「出師不利」,十一月三日出籠的中期大選結果被行家認為是他的政績遭到貶抑、他的聲望受到挫折,雖然他的名字不在選票上,但他在大選前旋風式地到全國各地講演助選,許多他強烈支持的州長與國會議員落馬。十一月四日,又由於印度最大新聞通訊社印托社(PTI)發出一條消息而引發出美國信息界謠言風傳,說歐巴馬一行把整個孟買的著名五星旅館泰姬陵酒店的五百間房包下,每天開支兩億美元(十天亞洲之行就是20億),各種謠言中還夾雜著美國海軍將出動十分之一的力量(即一艘航空母艦與34艘兵艦)護航等莫須有的內容,「茶話會黨(tea party)」的骨幹、國會眾議員米歇爾.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還在CNN電視台的節目中為此公開抨擊政府。經過議論紛紜以後查清印托社在發出第一時間消息時不夠嚴肅,沒有認真核查事實,歐巴馬此行的花費和過去克林頓與布希總統出國沒有兩樣。

關於歐巴馬十天的「亞洲之旅」,美國言論出現一些指責的聲音,有人稱之為「毫無意義的行程(a trip about nothing)」,有人怪他不應該在中期大選這樣重大的政治風暴後遠走高飛,似乎在躲避風暴(應該靜坐思過)。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爾頓(John Bolton)在公開言論中形容歐巴馬在國際事務中是「弱勢總統」,這次行程更證明他不能完成美國「領導世界」的任務。他評論歐巴馬在首爾G20首腦會上處於被動,而且錯過了布希總統早就為他創造的美韓「自由貿易」協議的機會。(這一問題待一會再討論。)比較同情歐巴馬的論者卻認為應該對這次行程「一分為二」,雖然他對韓國與日本訪問乏善可告,但對兩「印」(印度與印尼)的訪問還是有收穫的。

美籍印裔共和黨人狄索扎(Dinesh D』Souza)新書《歐巴馬激情之根》(The Roots of Obama』s Rage)詳細地研究了歐巴馬的經歷與言論而得出他繼承了非洲肯尼亞父親反對殖民主義理想的結論。狄索紮在書中也以自己多元文化的經驗來估量歐巴馬同樣多元文化構造的複雜性。我想可以把當了總統的歐巴馬政治品格描寫為「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一方面他所繼承的先父的反殖民主義理想不會自然消失,另一方面,他進入華盛頓的白宮就等於站到當代美國新殖民主義企圖統治全球的立場上了,這兩者是無法調和的。像波爾頓那樣老練的帝國主義式的退休外交家就敏感地覺察到歐巴馬在兩種意識型態之間左右為難。這就容許我們比較簡單化地把他這次「亞洲之旅」描寫為「精神分裂」的表現,前半部的兩「印」之行向同情發展中世界、反對殖民主義理想的極端傾斜,後半部在首爾與橫濱國際會上與會外的一言一行都有繼續保持美國在全球化中霸權地位之嫌。這也構成前半部相對成功而後半部相對不成功的非對稱結果。以下分別來談這兩部分。

先談此次歐巴馬「亞洲之旅」的第一部分——走訪兩「印」。他訪問印度的目的除了增進美印友誼順便塑造自己是第三世界朋友的形象外,也有第二個目的,那就是加強美印經貿合作,要在他總統後半期把美國經濟搞上去,為後年連選連任打下基礎。他在印度民間的形象是不錯的,一方面他是非洲人的後裔,不但皮膚發出對有色人種的友好信號,而且在思想與行動上毫無白種人那種種族優越感(是西方、特別美國政客與外交家很少具備的特性);另一方面,他在念大學時有印度同屋、喜歡印度餐,他的私人熟識中也有許多印裔。歐巴馬伕婦到了孟買和一個中學的師生共慶燈節、一同跳舞,印度人民第一次看到這樣平易近人的世界領袖。

歐巴馬崇拜「聖雄」甘地

印度「聖雄」甘地是歐巴馬心目中的崇拜對象,他在華盛頓國會參議院辦公室中就曾經掛著甘地遺像,這次他到了新德里立刻去憑弔甘地墓。印度傳媒刊登,有一次歐巴馬訪問美國一所中學,一個學生問他,死人也好、活人也好,他最喜歡與誰共餐,他的選擇是「聖雄」甘地。他說,甘地鼓舞了全世界好幾代人,影響了馬丁路德.金,「他真的是我的英雄」。他在新德里參觀伊斯蘭古跡,在孟買參加2008年11月26日恐怖分子襲擊酒店(歐巴馬故意住到被襲擊的酒店中去)陣亡者的追悼會,和孟買大學生座談,都幫助他塑造良好形象。

當然也不能說歐巴馬去印度是為了推動世界反殖民主義事業,完全不是這樣,他只是想在自己「進步」形象上鍍金而已。他帶了250位美國企業家空降孟買,一到孟買就參加美印企業家圓桌會議,宣佈向印度放寬軍民雙用技術產品出售的限制,向印度拋出價值一百億美元的售貨單,並且公開顯示要為美國創造53,670個就業機會。

去年歐巴馬邀請印度總理辛格去美國訪問,在白宮為辛格舉行「國宴」(是布希總統沒為胡錦濤主席舉行而使中國耿耿於懷的)。十一月七日,印度總理辛格破例地到新德里機場歡迎歐巴馬伕婦,歐巴馬把辛格緊緊抱住的鏡頭傳遍印度傳媒。下午歐巴馬和辛格總理舉行一小時會談,晚上辛格舉行「家宴」為貴賓洗塵,美國20位客人參加,印方50位各界菁英赴宴,其中包括印度執政聯盟主席索尼婭.甘地夫人和她的兒子國大黨總書記拉胡爾.甘地。這次印美峰級會談其實內容不多,卻煞有介事地「關門」,對媒體人士嚴格限制。但白宮新聞主任吉卜斯卻守候在會場門口,堅持讓超過規定名額的美國記者進入,印度媒體大喊霸道。

十一月八日歐巴馬向印度國會人民院和聯邦院聯席會議講演時說:「美國不僅歡迎印度成為崛起的世界強國,我們更熱情支持它,我們為它成為現實作了工作」。他說:「在未來的歲月裡,我希望一個改組的聯合國安理會中包括印度常任理事國」。這番話只是一張空頭支票,是歐巴馬擅長的「投其所好」的伎倆,有人認為故意將了北京一軍,我看也未必如此。

十一月十五日在武漢舉行的中印俄三國外長對話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就有一段專門談到中俄兩國外長歡迎印度從明年開始又進安理會並聲明兩國願意和印度在安理會中合作的話,這明顯是中方針對歐巴馬的外交攻勢而讓印度以平常心面對現實。

印度政府也看到,十一月十三日歐巴馬在與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會談中,也是奢談日本是聯合國會員國「模範」,說它應當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誰都知道印度與日本要能「入常」並不是歐巴馬一個人說了算的。再有,安理會改組不但是個擴大常任理事成員國問題,還有新常任理事國是否能像「G5」(中、美、英、法、俄五巨頭)那樣享有否決權的未知數。現任聯合國辦公室主任印裔南威哲(Vijay Nambiar,前印度駐華大使)對這問題的複雜性是非常熟悉的。當前領導印度外交部的在職外交官都是他過去的下屬,他們經常溝通,對此也瞭若指掌,歐巴馬的外交遊戲不是甚麼高招。

印尼人民熱烈歡迎歐巴馬「回家」

歐巴馬於十一月九日離開印度繼續亞洲之行第二站走訪印度尼西亞,他六歲隨著生母與繼父到雅加達生活了四年,後來被母親送回夏威夷與外祖父母生活。這次是他當選總統後兩次推遲訪問印尼而來到童年生活過的故鄉,人民熱烈歡迎他「回家」,他也說「印度尼西亞是我的一部分」。由於火山迸發熱灰的威脅,歐巴馬被迫縮短行程提前飛往首爾。他在印尼最主要的活動是參觀雅加達的大清真寺並到印度尼西亞大學講演。他十七個月前在開羅講演宣佈美國與穆斯林世界關係「新的開始」後在這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國家重新向全球十億回教徒拋出橄欖枝。當然,他也現實地說:「一次講演是不能消除多年的不信任的」。有人評論歐巴馬這次印尼之行真的種下友誼的種子,如果他繼續努力是有可能像當年克林頓與小布希訪問印度從而建立牢固的美印友誼那樣而把印尼納入美國盟友的範疇。

現在再看歐巴馬「亞洲之旅」的第二部分——到首爾與橫濱參加國際會議並開展美韓與美日對話。前面已經提到歐巴馬本想去首爾簽訂美韓「自由貿易」協議卻沒有達到目的。有人責怪這全是歐巴馬政府的失誤(一是沒有預先在歐巴馬啟程前把細節談妥,二是放出空氣後沒有立即收回,造成歐巴馬空手而歸的形象),但實際上也有一定的複雜性。歐巴馬在兩年前競選總統時曾經站在保護主義的立場批評布希政權與韓國協商「自由貿易」的問題,現在他卻以擴充美國產品海外市場、增加美國就業機會為名急於要簽訂美韓「自由貿易」,這不但是前後矛盾,也代表了美國當前經濟的窘境——一時無法在高新技術上飛躍而扭轉不過對外貿易逆差。韓國也是保護主義很強的國家,政府花大力扶持汽車工業,害怕實現「自由貿易」以後傷害本國汽車工業利益。還有韓國過去因為美國牛瘟疫而對美國牛肉進口禁令沒有解決的問題。汽車與牛肉是這次簽訂協議的兩大障礙。

這次歐巴馬在G20峰會上黯然失色也是人們談論的議題。他本來打算構成聯合陣線對中國人民幣值政策施壓,結果是其他國家共同對美國儲備銀行最近決定大肆印刷鈔票大聲埋怨,否定了歐巴馬提出的 「競爭性貨幣」概念,峰會最後的二十國聯合公報中沒有出現美國所堅持的催促人民幣升值的字眼。歐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無論是雙邊對話還是在大會上討論都露出唇槍舌劍,有點火藥味。默克爾說,「赤字國家」(明顯指美國)「應當增強它們的競爭力,而不是限制那些知道如何讓世界購買其產品的國家」。這和過去的多次G20峰會上默克爾一貫對歐巴馬的順從形成對比。觀察家認為在許多問題上中德兩國似乎達成默契,這兩個世界出口超級大國都是對美貿易的出超國。

美國已經變成「弱勢超強」

在橫濱舉行的二十一個國家與地區參加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也像首爾的G20峰會一樣籠罩著美國與中國兩大經濟體之間緊張情勢的陰影,但是東亞國家之間在東盟國家的大力推動下正在形成「自由貿易區」,這就使得歐巴馬這次「亞洲之旅」叫得響亮的「消除國際貿易障礙」的口號落到事態發展之後了。大家對歐巴馬所說的(主要是針對中國的)「沒有國家應該認為他們通往繁榮之路只能以對美國的出口鋪成」只是姑妄聽之。一貫吹噓「美國夢」的超級大國現在怎麼能讓人去忽略美國是世界不同人士「通往繁榮之路」呢?!

最後,我想引《印度快報》的《快報新聞網》(www.expressbuzz.com)十一月十五日刊載的瓊瓊瓦拉(Bharat Jhunjhunwala)寫的以「印度應該擁抱中國而不是美國」(India should embrace China, not US)的文章,認為歐巴馬訪問印度後不久,中國總理溫家寶就要走訪印度。這兩次訪問襯托出全球三個超級大國而印度事實上已經成為其中之一。 文章說,歐巴馬這次訪印「尋求印度幫助美國工人創造就業機會」是美國「從中掏空」(hollowed from within)的表現。美國已經需要中國和印度給錢給它平衡收支,現在又要中印兩國給它就業機會。「如果發展中國家團結一致美國就會像紙牌堆起來的房子一推即倒。」

再接過波爾頓「弱勢總統」的話薦,歐巴馬本人是「弱勢總統」沒錯,但美國已經變成「弱勢超強」,換個「強勢總統」也強不起來了。現在歐巴馬的「亞洲之旅」已成歷史,人們的注意又集中到他這屆總統的最後兩年。美國形象是如日西斜,歐巴馬的形象也是如日西斜,兩者抱著下沉。兩年前美國人民破天荒地選出歐巴馬來當總統是寄望他那動人心弦的口號「改變(change)」能夠實現。如今人們看到,兩年前要「改變」華盛頓的歐巴馬不但沒有達到目的,他自己卻被華盛頓「改變」了。他再不振作起來,那些一心想讓他只當一屆總統的人們就會如願以償。看來美國今後的形勢大好而不妙,歐巴馬在白宮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