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經濟的進程及展望(下)

鄭竹園


作者為美國印州州立博爾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芝加哥海外中山學社榮譽董事會主席。

1978年在新領導的策劃下,中國的政經體制和發展方針,展開重大的變革。朝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三大方向推展。使中國經濟脫胎換骨,進入良性循環的坦途。

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建立。資源配置的信號由計劃指標轉向市場指標。減少指令性計劃對市場及企業經營的管制。廢除國家對所有商品的統銷定價。不斷擴大市場機能。到近年,95%的消費品,和80%的生產資料,都已由市場供需進行調節。全國性的批發市場及零售市場已普遍建立。資本市場亦應運而生。先後建立上海及深圳兩證券市場。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到2007年滬深兩市場上市公司已達一千五百多家。股票市值曾高達三十二億七千萬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

第二是對外全面開放。摒棄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以外資為依托,以對外貿易為發展經濟的動力。先後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及海南五個經濟特區,並開放沿海從北到南14個重要商港及長江、珠江、閩南等三個三角洲,作為引進外資的口岸。到近年更將內陸及沿海的重要城市全面開放。設立保稅區,開發區及工業園區,30年間引進外資七千多億美元。近幾年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出口貿易大幅躍增,到2008年出口貿易已起過1.4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第三、在公私企業的構成上,全面發展民營企業。不但不斷擴大民營企業的經營範圍,且修改憲法,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地位。到2007年,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私營企業已佔半壁江山。尤其是90年代鄉鎮企業的崛起,蛻變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形成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民營企業與個體經濟為社會創造七成就業機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從1949到1977年的計劃經濟,轉變到近30年的市場經濟,中國整體經濟無論在經濟成長、對外貿易、外匯存底、基本建設、科技發展、消費水準各方面,均創下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成就。在國防建設和國際關係各方面,更有前所未有的豐碩成果。晉身大國之林。

一、經濟成長:1949-1978年計劃經濟期間,中國GDP成長率平均每年只有4.4%。1979-2007年平均每年高達9.7%。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 2007年的18,934元,增加達50倍,在現代各國經濟發展史中創下一奇跡。由於人口增加,總體經濟到今年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晉陞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

二、對外貿易:近30年來,中國國際貿易逐年上升。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每年出口成長率高達25.3%。到2008年出口貿易達14,280億美元,僅次於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去年更超過德國,晉陞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三、外匯存底:由於連年對外貿易大量出超,外資源源流入,再加上國際熱錢預期人民幣升值,大舉進入中國股市,到2009年6月,中國外匯存底高達2.13兆美元,超過七大工業國外匯存底的總和。成為全球最高外匯存底國。

四、工業生產:過去20年間,中國製造業的成長速度連續居世界首位。198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僅佔世界1.5%。2000年已上升到7%,僅次於美、日、德國,躋身世界十強。2006年中國製造業有175項產品產值躍居世界首位。當年產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製造國。

五、在中國新興工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車、航天、造船等基礎行業,及電子資訊產品等新行業。

中國汽車工業從30年前每年生產數十萬輛,到2009年超過一千萬輛,增加20多倍。晉陞世界汽車生產大國。中國飛機製造由代工到自制,也只經過20年時間。2008年第一批國產民用飛機「翔鳳」已開始外銷。中國造船業2008年占世界市場29.5%,全年出口總值達到195.7億美元,居世界首位。

六、基本建設:基本建設中最主要的是三峽水電站及南水北調與西氣東輸等大工程。三峽水電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基本建設項目。包括水力發電站25個單位,發電能力為2,500萬千瓦。每年總發電量為1,100億度,約為1985年發電量的27.5倍,總投資達185億美元,全部建成後,不但可增加一千億度的電力,且可提高長江上游水位,有利於上游的通航。南水北調是將黃河的河水引入華北地區。到2008年10月已投入223.9億元。西氣東輸是將西北天然氣輸往華東及華南。經過14個省市,全長9,102公里。總投資1,420億元,設計輸氣能力年達300億立方米。

除這幾項重大工程外,在交通電訊設備各方面也都有長足進展。到2007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已達350萬公里。其中有國際水準的高速公路已達55,000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鐵路營運里程達八萬公里。占世界6%的營運里程卻完成世界25%的工作量,效率居世界第一。

七、消費水準: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準也水漲船高。1978年全國消費支出總額只有人民幣1,557億元,2007年已達89,210億元,增加達57倍,人民生活由過去的「溫飽型」進入「舒適型」。

1978年到1980年中期,一般人所追求的「四大件」是自行車、手錶、收音機和縫衣機。80年度到90年度中期,一般人追求的「四大件」已改為電視機、洗衣機、摩托車、電冰箱。進入2000年以來,新的代表性追求對象是住房、汽車和電腦。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消費金額的不斷升高。短短30年間人民消費的等級已接近一般先進國家。

八、教育文化:除人民基本生活的改善外,過去30年另一重大的發展是教育的普及,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復元與擴增。文革十年間,高等教育全部陷入停頓。1977年恢復高考,全國招生22萬人,1978年增至40萬人,以後逐年增加,到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學生5,386萬人,目前每年招生人數達六百萬人,錄取人數為1978年的15倍,錄取比率由6.8%增加到57%。出國留學成為青年學子的新風尚,累計出國留學人數已超過100萬人,學成歸國人數超過20萬人。成為中國科研教學的生力軍。

九、國際地位:由於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由配角提升為主角,與美、日、歐盟及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的關係,透過訪問對話協商等方式,逐漸進入良性互動,消除疑慮與對抗。中國與東盟、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的往來,在互相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進入水乳交融的境地。2007年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時,有60多位非洲國家元首參加,展現「協和萬邦」的新局。中國與美國的雙邊關係近八年來有明顯的進展。雙邊貿易從1979年建交時的25億美元到2008年已突破4,000億美元,美國對華投資也由2000年的96億美元增加到600億美元,而中國也成為美國最大債權國。中美兩國在經貿關係及區域穩定上的互相依賴,已到了難以分拆的地步。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也大大提高中國的氣勢。

綜合上舉各項,中國在過去30年的變革,使一個貧困落後的國家一躍而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使歐、美、日本等國家陷入空前的大衰退,中國雖也受到波及,但2008年仍保持9%的成長率,2009年在各經濟大國仍低迷不振時,中國仍達成8%的成長率。這場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經濟風暴為中國的崛起創造一新機遇。

二 中國經濟崛起的新態勢

正當中國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新階段,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突然爆發,不但各國金融體系陷於癱瘓,實體經濟也面臨空前危機。美國投資銀行,由於運用金融衍生產品謀取暴利,遭受慘重損失,紛紛倒閉或破產,由政府注資,茍延殘喘。

由於經濟全球化,美國的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到全球,歐洲多家銀行也紛紛倒閉。金融系統是資本主義的心臟,傳送資金到各行各業。金融制度的崩潰首當其衝的是全球的股票市場。從2008年8月到10月中旬,美國的道瓊指數下降30%,全球21個已開發國家的股票指數下跌21%,新興國家股票指數也下跌28%。綜計全球股票蒸發9.5兆美元,如與2007年高峰時比較約蒸發29兆美元,相當於各國GDP的40%,全球經濟陷入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不但未動搖中國的經濟基礎,反而為中國經濟創造一乘時崛起的良機。

與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國家比較,中國經濟具有三大優點。第一、中國金融體系仍受政府的嚴格管監,在運作上遠比西方的金融機構更為慎重。近年在西方流行並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並未在中國流行。當歐美銀行紛紛破產,中國的銀行仍繼續盈利。據國際貨幣基金的最新統計,在全球20家最大銀行中,前三大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由於未受西方金融風暴的波及,中國金融系統有能力貸放巨款,採取寬鬆貨幣政策。2009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放出的金額達7.2兆元,對抗拒經濟衰退起重要作用。

在中國政府迅速提出四兆元(6,800億美元)經濟振興計劃,並以保持8%成長率作為主要目標,中國經濟乘時崛起的意圖至為明顯。從最近二年的各項發展中,可觀察中國經濟崛起的新態勢。

一、經濟成長領先全球--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美、日、西歐經濟均陷入衰退。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估計,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2.2%。其中OECD的30成員衰退4.1%。美國第一季度成長為負6.1%,而中國由於2008年仍保持9%的成長率並從2008年第四季啟動四兆元的振興方案,2009年上半年仍能保持7.1%的成長率。全年仍達成保八的目標。

二、出口大國投資熱點--自從2001年加入WTO以後,中國出口貿易每年成長率皆超過20%。2008年下半年開始衰退,但衰退幅度仍低於其他輸出大國。中國出口貿易在2004年超過日本,2007年超過美國。2008年中國出口總值為1.428兆美元,只略低於德國的1.465兆美元。2009年中國已超越德國成全球最大商品輸出國。

三、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由於連年貿易順差大幅增加,外資源源注入,及國際投機熱錢看好中國股市,競將資金湧入中國,使中國外匯存底繼漲增高,到2009年3月已達2.31兆美元,遠遠超過七大工業國的外匯存底。去年三月在倫敦G-20高峰會議前夕,中國財經首長紛紛公開建議由國際貨幣基金髮行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中國官方挑戰美元的動機是藉此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使人民幣匯率不再成為西方各國壓迫中國就範的藉口。

四、展開全球購併--為消納部份外匯資源,並爭取工業化所需的資源及技術,自2005年開始即展開全球性的大購併。主要對象是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石油、礦產及農地。由於出手大方,往往建立戰果,引起西方國家的高度關注。

2006年最令美國朝野震撼的是中國三大企業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筆,進行收購美國家喻戶曉的著名公司。北京的聯想科技集團首先以17.5億美元的高價成功的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部門。接著青島海爾集團以13億美元收購美國有百年歷史的家電公司美泰(Maytag)。中國國營中海油公司更提出以196億美元準備收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納克(unoca),但由於美國社會反應不佳不得不放棄。從此以後,中國收購的目標轉移到加拿大、澳洲、非洲及中東、拉丁美洲等地區,由於阻力較小獲得豐碩的成果。據商業部的統計,海外購併金額由2002年的二億美元激增到2008年的205億美元,上升達一百倍。近年收購目標集中在石油礦產及製造業等方面。

五、邁向汽車產銷大國--這場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重要衝擊之一,是作為全球汽車王國的美國汽車工業,從此將一蹶不振。中國汽車工業不但未受影響,且乘時崛起。從2009年3月每月銷售量均超過100萬輛,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隨著美、日及歐洲汽車工業的低迷不振,中國蓬勃的車市成為各國汽車業者的希望。日本的日產和本田,美國的通用和福特,都準備擴大其中國廠的投資,進一步加強中國汽車大國的地位。

從1978到2008年,中國GDP每年平均成長率高達9.7%,幾乎每十年即翻一番,創造近代經濟史的奇跡。這一奇跡的出現,除證明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外,也有其特殊的國際機遇。西方先進國家的現代化與工業化,是經過二百年的歷練。這二百年中,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工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方式的創新與改進,加上全球貿易秩序的建立與更新。在交通工具上由馬車到火車、汽車、飛機到噴射機,在通訊設備上由飛鴿傳信到電報、電話、電腦,在醫藥衛生上更是日新月異,所有這些創造與發明是幾代人長期努力的成果,到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財產。只要有英明領導,建立正確的經濟制度,便可利用這些資產,迅速邁進現代化工業化國家之林。

除有利的國際環境外,中國的崛起具有其他特殊的條件。首先,是廣土眾民。中國幅員遼闊,是全球三大國之一。國土面積與美國不相上下,但人口為美國的四倍。疆土遼闊能抗拒天災,前年四川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但中國去年仍能保持9%的成長率。人多有充足的勞力資源,有利於大規模的建設。

第二、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基礎。注重修身齊家,婚姻較為穩固,不如西方的動輒離婚,造成無數的破碎家庭。無論士農工商,都有勤勞節儉的美德,故能在短期內由債務國轉為債權國。

第三、中國有其他國家所未有的龐大海外華人團體。總人數超過三千萬的海外華人,大多數身居異地,心懷家邦,改革初期的外資大都來自海外華人。

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及中國特有優越條件下,故能在短短30年中取得西方國家一世紀的成果。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的出口貿易額由200餘億美元增加到二萬餘億美元,世界排名由32位躍升到第三位,2008年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出口貿易第一大國。再看GDP。2006年中國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日,今年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2008年全球陷入嚴重衰退,中國仍達成9%的成長率。今年在全球主要國家進入負成長,中國仍能保持8%的成長率,成為寒冬中的一股熱流。

所有這些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的潛力,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2008年春,幾乎所有歐美重要週刊,包括美國的《時代週刊》《新聞週刊》和英國的《經濟學人》都以巨大篇幅撰文指出,在北京奧運帷幕揭開時,中國將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大地首次出現欣欣向榮的中興盛世。

(五)中國中興的前景

中國經濟崛起的情勢,能否繼續保持到本世紀中葉,能否與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並駕齊驅,已成為全球經濟學家及歷史學家研究的中心。

最先提出樂觀看法的,是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副總裁林毅夫。根據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經驗,認為近五年(2003-2007)中國每年10%的成長率有可能繼續30年。他指出中國2002年的發展水準,與日本在1960年的水準非常相似。日本從1960年開始曾持續30年高速成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根據他的預測,中國在2020年人均GDP將達3,500美元,如能維持每年8%的成長率,再加上人口成長,到2030年中國人均GDP可能達到美國的一半,但屆時中國人口將為美國的五倍,總體經濟將為美國的二倍半,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林毅夫的預測獲得美國經濟學界的肯定。2008年7月,美國著名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的研究報告,也預測到2030年中國GDP將超過美國。到2050年中國GDP將達82兆美元,為當年美國的二倍。2008年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2009年6月在香港一個論壇上也曾預測在15至20年內,中國將趕上美國成為當年全球第一經濟大國。如以實際數據的演變進行對比,上舉這些預測並非憑空臆測。2009年美國GDP約合14兆美元,佔全球25%,而中國的GDP只有4兆美元,約占6%,二者相差極大,如何能超越美國?主要關鍵是成長率的高低。第二次大戰後初期美國總體經濟佔全球40%,十年前降為30%,目前只佔25%;而中國GDP在1978年開始改革時只佔全球1.8%,如今已升至6%以上。兩國國力的消長昭然若揭。證明上舉經濟學家的推測完全是信而有徵。

上舉這些預測是否準確,仍有待未來發展的證驗。但從經濟實力的比較,中國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優勢。首先在金融體系方面,歐美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在這次海嘯中瀕於破產,但中國的金融系統因受嚴格管制,仍保持穩定。根據最新的統計,在全球20大銀行中,前三名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其次中國的外匯存底高於全球七大工業國的總和;第三,歐美各大都會的基礎設施大多陳舊,地下鐵道頻頻出事,中國城市設施都是近年新建,採用最新技術和設備;第四,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科技人力。在這些有利條件下,中國超過美國,並非向壁虛構。

中國官方對前途的預測,比較審慎。前年10月,國家統計局公佈2000年以來全國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結果,認為按照這一趨勢中國有可能在2020年出現全面小康。根據預測結果,中國2007年經濟發展指數為65.5,比2000年提高15.2個百分點,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成長率為9.5%。此外在基本保險覆蓋率、文化教育、環境保護各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綜合這些進展,中國官方有信心在2020年達成全面小康的目標。

2008年12月18日,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紀念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30週年大會中,提出要在2021年完成惠及十多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到2049年建政100週年時,基本完成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胡錦濤強調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胡錦濤指出,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成長的物質文明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間的矛盾沒有變。中國生產力水準總體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中國還會遭遇到各種困難和風險。胡氏這一段講話顯示中國領導人對中國前景仍採取審慎樂觀,並非盲目自滿。在中國邁向世界最大經濟實體的進程中,仍將面臨各種嚴峻挑戰,包括人口老化、資源耗竭、生態惡化、所得不均、政風敗壞等問題,均需舉國上下同心同德謀求解決。

在西方資本主義日益式微的情勢下,中國的崛起將是大勢所趨。早在80年前,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即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50多年前時任香港總督的葛量洪也曾作同樣預言。2008年7月美國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重申湯、葛預言,指出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一願景的來臨,正是辛亥革命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共同奮鬥的目標。在全球十四億炎黃子孫通力合作,力爭上游的情態下,必能眾志成城,美夢成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