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評論》20週年紀念會發言紀錄

(摘要)

張鈞凱 整理


時間:2010年12月12日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一樓演講堂

主持人:紀欣、林谷蓉

發言人:吳瓊恩、林 憲、許歷農、成嘉玲、

    劉源俊、戴瑞明、張麟徵、吳榮元、

    樂美真、徐博東、漲海鵬、李本京、

    陳志奇、李恩涵、於宗先、張潤書、

    陳鵬仁、黃慶萱、姜新立、張世賢、

    廖天欣、丘俊明、高准、王曉波

吳瓊恩(《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

我們在2010年12月12日舉辦《海峽評論》雜誌創辦20週年慶祝會。今天也是1936年西安事變73週年、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日子,因此今天相當有紀念的意義。

講起西安事變就想起張學良。當年張學良到台南延平郡王祠,寫了一首詩:「(鄭成功)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此即表示,民族的利益高於政權的利益,此精神就是台灣400年來愛國主義的路線。

這個路線在1895年之後,台灣英勇的中國人與日本人抵抗了7年(1895-1902),後來又轉變為文化思想鬥爭,兩岸中國人共同努力,才有台灣光復。

我們很遺憾,台灣已經不慶祝台灣光復,是由北京來慶祝。

光復以後,1971年台灣學生發起的保釣運動,也就是繼承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路線,也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路線。這條路線在後來的學生運動沒有繼承,關心的不再是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

1969年中蘇珍寶島之戰,毛澤東以中國的精神,對抗美蘇兩個霸權,成為三足鼎立。在此期間,《中華雜誌》的胡秋原每年舉行七七抗戰紀念會,很可惜政府不重視此事。長期下來,因而有了民進黨「去中國化」、李登輝「皇民化」。

1989年「六四」之後,台灣統派聲音很微弱,1991年創辦了《海峽評論》,當時創辦的過程相當艱辛,王曉波是創辦人。王曉波有幾位死黨:毛鑄倫、劉國基、楊祖珺、方守仁、福蜀濤,他們幾位都是非常堅定中國民族主義精神。

89「六四」大陸青年的幻想美國資本主義繁榮的表相,但他們沒看到這個表相隱伏了2008年金融危機。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說,金融危機的帳要算到80年代雷根政府對銀行的鬆綁。大陸的經濟學家也沒有看到繁榮表相下的危機。

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激起70萬青年民族主義的風潮,但是我們感到民族主義救國固然重要,但這是不夠的,還要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80年代有《河殤》,一些學者詆毀中國文明,我們感到非常遺憾。8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肯定了當代物理學世界觀,與中國儒釋道世界觀是相通的。

今天,我們對中國文明要有信心,中國民族主義與中華文化這兩條腿在將來必須要站起來,中國才有前途。現在的大陸,也是走這條路線,我們感到非常高興。

《海峽評論》是繼承400年來台灣同胞抵抗葡、西、荷、英、美、法、日的光榮傳統,在此傳統指引下,台灣與大陸才有統一的一天。我們很有信心,將來為此路線繼續奮鬥!

林憲(台灣抗日前輩,曾任丘念台秘書):

今天參加《海峽評論》創辦20週年感到相當高興。雜誌創辦的時候,兩岸關係處於低潮,因為李登輝上台,讓台灣的民眾失去理性,當時雜誌社的同仁很勇敢的站出來,創辦《海峽評論》。

這20年來,《海峽評論》對兩岸關係正確的路途,有很熱烈的討論。在此機會,我要向雜誌社的同仁表達感謝。因為李登輝登台,讓一部分的人以為台灣人都和李登輝一樣,成為漢奸、台奸。這完全與事實不符。

我們台灣人幾百年來,有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所以《海峽評論》把與李登輝同時代愛國的台灣人,在台灣、或是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的事實介紹出來,替我們台灣人出氣。

作為一個台灣人,在此紀念會上,深深的感謝《海峽評論》雜誌社。預祝《海峽評論》雜誌社能夠更為發展,領導兩岸關係的理論。謝謝各位!

許歷農(新同盟會會長):

今天是《海峽評論》創刊20週年的紀念會,我能以讀者的身份受邀參加感到非常榮幸。

首先,我向現場所有工作人員表示敬意與賀意。《海峽評論》是敢於以超然立場、客觀事實,介紹中國大陸、評論兩岸關係的權威雜誌,我非常喜好、崇拜、敬佩,再次向所有編務人員,尤其是寫社論的王曉波教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目前台灣一般的期刊、雜誌,承襲若干年來傳統的禁忌,乃至於受到美國、西方言論觀點的影響,不敢真實報導大陸的實況,負面新聞掛帥、以偏概全、添油加醋、擴大渲染,讓台灣社會對大陸的認識仍停留在一窮二白、貧窮落後、清算鬥爭的落後社會狀況。對兩岸關係也保持著「漢賊不兩立」的關係。

其實,中國大陸從1978年鄧小平先生推動改革開放以來,臥薪嘗膽、堅苦奮鬥,無論是國家建設,乃至經濟發展都有非常的進步、長足的發展。

過去,在經濟上,總是以七大工業國為標竿,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了七大工業國:1995年超越加拿大、2000年超越義大利、2005年超越法國、2006年超越英國、2007年超越德國,目前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

早在90年代,國際上風行「中國崩潰論」,全球風起鼓吹,前總統李登輝就是鼓吹者之一;若干年後,大陸沒有崩潰,反而日益富強,於是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一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大陸阻止了金融危機,世界上有人指出,「中國模式」將主導21世紀。

前幾天媒體報導,哈佛大學的孔恩教授說,中國崛起只是自我提升,不會欺負別人。我個人認為,中國崛起,不會欺負別人;但是中國不崛起,就會被別人欺負。

有人說,19世紀是英國以海軍實力與資本主義稱霸世界,20世紀是美國以空軍優勢與經濟霸權橫行全球。專家預測,中國崛起以後,將會以中華文化來改變世界。什麼是中華文化?

我認為中華文化的旗幟就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我希望《海峽評論》今後領導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完成國家統一、發揚中華文化,引領世界進入大同。

最後,祝福《海峽評論》社務昌隆,所有貴賓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謝謝各位!

成嘉玲(世新大學董事長):

我覺得很慚愧,沒有資格站在台上,因為對《海峽評論》沒有真正的瞭解,只是因為曉波的關係而訂閱,但沒有熱心的支持。

不過,非常佩服各位能夠堅持。我常說,曉波最了不起的就是「始終如一」,所以我很願意支持《海峽評論》,也很佩服各位。希望各位繼續努力,直到達到目的為止。謝謝!

劉源俊(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前校長):

我也是辦雜誌的──《科學月刊》,《科學月刊》辦了40年。20年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盛大的慶祝會。因此深知辦雜誌非常困難,所以在此恭賀《海峽評論》20週年。

《海峽評論》創刊的時候,我是見證人,那時與《中華雜誌》是重疊的,《海峽評論》的核心幹部,都是《中華雜誌》的重要人物。從辦雜誌的觀點,曉波兄是胡秋原先生的繼承人,這點我是很瞭解的。胡先生辦《中華雜誌》30幾年,也接近40年,所以《海峽評論》要走的路還很長。

先前社長提到中華文化的問題,我這幾年也非常關心中華文化的發展,很高興見到這幾年大陸開始重視中華文化。但是,相反地在台灣,則是對中華文化的漠視,甚至是曲解。特別是這一期《海峽評論》,談到高中課綱的問題,不只是歷史,其實每一科都有問題,李素真老師關心國文科,我與廣定兄關心自然科,高中課綱嚴重的不得了。

這幾年來,高中課綱幾乎被搞爛了。我特別希望中華文化,能夠在中小學課綱內恢復。在此,希望《海峽評論》未來在此部分特別著墨。我們共同努力,謝謝!

戴瑞明(中華民國前駐教廷大使):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來向《海峽評論》說聲「生日快樂」!

去年我希望《海峽評論》愈早結束愈好,原因是如果中國統一了,《海峽評論》就沒有必要了。當時我希望中國統一早日成功,但現在看來,恐怕和平發展要發展很長,所以《海峽評論》還是要任重道遠。

我不是獨派,也不是統派,而是和平派。西方有個信仰基督教的聖人說,「上主啊,讓我做和平的工具!」

我是一個外交官,我認為我從事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促進和平。《海峽評論》是「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這很符合我「和平主義」的方向。

我認為只有統一,才會有和平。因為夫妻兩人非常要好,就不會打架;夫妻兩人天天吵架,就會分開。主張分離的人,就會打仗。主張台獨的人,就會為台灣迎來戰爭;主張統一的人,將來兩岸才會有和平。

我是主張和平的人,所以主張「和平統一」應該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不要怕說出來,因為只有統一,才會有和平。

我要替《海峽評論》打個廣告,我能看一本雜誌的80%,表示這本雜誌對我很重要,而我能夠看《海峽評論》的85%,《海峽評論》是所有愛國、愛好和平的炎黃子孫,都應該看的一本雜誌。我希望《海峽評論》能夠擴大到年輕人的群眾,讓台灣的年輕人,甚至大陸的年輕人都能看到,使他們知道只有追求最後的統一,我們中國人才會有和平。

在我從教廷退休以前,教宗對我說,「戴大使,你退休以後,要繼續宣揚和平與締造和平。」我回答:「我會不斷宣揚和平的好處,但我沒有權力締造和平。」

從教廷退休以後,這六年來,我到世界很多地方,希望大家支持海峽兩岸能夠和平統一,因為只有兩岸追求共同的目標,為中華民族後代子孫的前途著想。

今年10月,我參加中山大學一個研討會而寫了一篇文章,主題是「振興中華民族,促進世界和平--為孫中山先生和平基金會催生」。

我不反對諾貝爾和平獎,他們是西方的價值觀,是重視個人自由的基督教價值觀。我不反對西方的「人權」,但中國重視的是「人道」。如果我來推動孫中山和平獎,我要頒給德國的科爾,20年前德國的統一,是科爾對人類和平統一所做出的貢獻。

最近我在香港的《中國評論》有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大家出錢出力,讓孫中山和平基金成立,每年頒發和平獎,我們要有東方的價值,即「和」的觀念;另外,要頒發文化獎,促進世界各個文化相互交流、尊重。謝謝!

張麟徵(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

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來參加《海峽評論》20歲的生日,20歲是非常美麗、有夢想的年紀,希望《海峽評論》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發展下去。

對我而言,《海峽評論》是台灣唯一標榜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在政治上標榜兩岸應該追求和平統一的雜誌,算是少數,所以《海峽評論》能夠支撐20年很不容易,是各位社委、編委,在社長與總編輯帶領之下,所努力的成果。

尤其在今天,台灣的氣氛讓很多人不敢表態,讓我消遣一下戴大使,以戴大使的身份,都還要以「和平」來包裝「統一」,所以台灣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內視與反省。

昨晚我與王曉波教授之間有點不同的意見,王曉波教授是馬英九的好友,尤其是台灣史方面指導馬英九甚多,但馬英九也只有在台灣史方面會聽他的話,在兩岸方面就不行了。

昨晚的飯局上,王曉波教授發出豪語,表示馬英九如果2012年連任成功的話,他一定要完成兩岸的和平協議。我是認為王教授有點過於樂觀,因為如果馬英九連任成功,他對於政治議題仍是避之唯恐不及,馬英九對於作為中國人、惟對兩岸和平統一沒有很強的自信心。而大陸也不急於在幾年內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因為此協議牽涉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接不接受「一中」,馬英九現在對此問題就很閃爍,以「九二共識」取代「一中」,而「一中」又用「一中各表」來包裝。

我認為《海峽評論》在此大環境之下,肩負透過這本雜誌文章的感染與宣傳,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條件」(王毅語)的重大使命。如果《海峽評論》能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條件,我認為《海峽評論》大部分的目標也就達成了。

當然《海峽評論》還有其他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是中國大陸崛起受舉世矚目,台灣方面當然也對此有所重視,我們較欣慰的是,在大陸政治與經濟崛起的同時,大陸重返了傳統的中華文化。

將來,統一前後的中國,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來自美國的「關愛」,美國太「關愛」我們了,我們有點承受不起。美國與我們一定會有自然形成的競爭關係,美國是標準的西方帝國主義,所以它秉承了英、法老牌帝國主義,靠船堅炮利來締造霸權;而我們中國不追求霸權,無論是統一前後,中國要追求的是王道理想社會、和諧社會、世界大同。

《海峽評論》應該在宣傳中華文化方面,也要盡一點棉薄之力,以中華文化(王道、信、義、禮、恕)的軟實力與價值,去感染其他國際社會的成員,讓他們知道,中華文化與美國及其之前英法帝國主義的霸道是截然不同的。這是《海峽評論》20歲生日,期待它在未來成長過程中,肩負起這兩個使命,讓兩岸關係更能平順發展,等待水到渠成之日,就會統一、締結和平協議,也能讓中國崛起,不會使其他國家感到不寒而慄,反而感到中國崛起像是溫煦的冬陽,讓大家歡迎。這是我對《海峽評論》的期待,謝謝各位!

吳榮元(勞動黨主席、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我以統派戰友的身份,來此參加《海峽評論》20週年紀念會,感到非常榮幸。但是從戰友的身份,我有兩點意見:

首先,我要表示感謝與敬佩。過去的20年,是島內台獨勢力不斷上升,最後取得政權,統一運動處於相對非常艱困的處境。《海峽評論》能夠走到20年,真是非常不容易。今天這個場面,也證明《海峽評論》編輯的路線,是站在歷史正義的高度,確實再艱苦也要撐下去,因為這是代表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

事實不斷證明,我們的艱苦,是為了台灣的前途與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所以只要有民心的趨向,我們統派的路會愈走愈快。我在此表示祝賀,不會再這麼艱苦了,因為路已經開出來了。

作為一個統派的老兵,我要表示感謝,在這麼艱苦反對台獨的處境下,《海峽評論》雜誌社發揮了相當重要的功能。雜誌是我們老師輩的教授、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將自己的理想信念的集結,在台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必須選擇一條歷史正義的道路,讓台灣的統一運動有了思想的武裝,也提高統一運動的戰力。更重要的是,這個方向與目標在困難之中,也不會讓大家迷失。

我們必須對《海峽評論》這20年的努力,以及對統一運動在輿論戰線上提供戰力,表示感謝。作為一個讀者,就像是學生,也豐富了我們各方面的知識,因為統一運動(反獨運動)是一個全方位的社會工程,我們必須從多方面的知識來豐富統一運動在各種社會議題的論述。

正好是《海峽評論》集結了很多優秀的知識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給我們提供知識,讓我們在反獨鬥爭中得到更好的思想武裝。

最後,作為一個老兵,我有個人的請托與期許。台灣社會現在的政治處境是一個選舉政治,我們希望統一、反對獨立不只是一個學問,而是關於國計、民生,以及與台灣社會福祉發展的相關議題,當然這是民族復興必然要走的路,這樣時代性、自覺參與的時代運動,它必須在實踐中形成力量。

《海峽評論》這個陣地,不只是在對台獨法理的鬥爭,而是如何要更廣大的民意來認同、參與,讓統一運動成為時代性的社會風潮,統一運動才能變成歷史力量。

如果進不去民意政治的選票裡,我們講再多話,也只有間接的影響力。我們的戰場在台灣社會,政治力量就在廣大群眾,選舉政治下票票等值,但是分離主義很大的影響力是社會化的,我們在經營民意上,不能只是炮口朝向上層社會,而是結合群眾力量,讓群眾知道統一是符合社會利益的。

台獨運動30年,也是經過這樣的群眾運動,有思想戰線,也有實際操作政治的戰線,最後結合成為台灣社會改革發展的「正當性」。統一運動30年來,散播了很多種子,群眾應該能夠看到統一運動有了現實的有利性。

如何把理想化為力量,引領台灣走向正確道路的時代風潮,《海峽評論》應該挺身而出,其他統派力量會接受大家的領導,這是國計民生的大事。謝謝大家!

樂美真(台灣研究會理事):

尊敬的長輩、親愛的朋友:

感謝《海峽評論》的邀請,此次赴台一波三折,我和內人今天早上5點起來趕到機場,等候補機票來到台灣。為的是向《海峽評論》20週年表示祝賀,向為《海峽評論》的理念而不懈奮鬥的朋友表示敬意!

我從事對台工作32年,內人也在台辦默默工作28年,我們見證了《海峽評論》20年所走過的坎坷道路。

在台灣堅守和平統一立場,反對台獨,反對美、日染指兩岸事務的風風雨雨的鬥爭中,你們從來沒有缺席過。在重大歷史關頭,旗幟鮮明地發出了正義之聲,在和平統一的陣地上堅守著不倒的大旗。《海峽評論》秉承「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的創刊宗旨,在極其困難的環境裡,「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理直氣壯、鐵骨諍言,堅守了中華民族愛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充滿著原鄉人的熱血,為台灣史的真相而奔走吶喊,為正義和真理而秉筆直言。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無論怎麼污衊)也「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他還說:「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

有的時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但終會被多數人所接受,因為他們代表了方向,代表了台灣真正的民魂。「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海峽評論》20年愛國如初,始終如一,正如魯迅先生指出的「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憎的豐碑」。在這裡,我向20年奮鬥不懈、堅守理念的《海峽評論》的所有社務委員、編輯委員表示崇高的致敬!

不久前,我在一次台灣研討會上即席發言,對未來的兩岸形勢,講了三句話九個字,那就是「有希望、有耐力、有辦法」。

「有希望」,就是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途光明。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無論某些人利用統獨議題挑起爭端、撕裂族群,都不可能為台獨拋頭顱灑熱血。即便是統一後,台灣無論怎樣高度自治,也不是完全自治。台獨是絕對沒有出路的。這不是我說的,是那位1020號在最高峰時說的,「辦不到就是辦不到,某某某12年辦不到,我8年也辦不到」。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充滿信心,繼續團結海內外愛國主義志士,在希望的道路上打拚。

「有耐力」,就是畢竟兩岸融合任重而道遠,和平統一事業長期而複雜。美、日的勢力在自己的戰略利益下,不甘心中國的強大,處心積慮破壞干擾。重建中國近代史觀,改變扭曲歷史,誤導青年,爭取人心的工作還十分艱巨。我十分贊同前面發言的朋友所講的,要耐心耐力,堅持不懈,做韌性持久的工作,甚至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無所作為和操之過急都是不對的。

「有辦法」,就是講在和平發展的現階段,我們近期就要增強兩岸和平發展的推動力;擴大交流激發兩岸和平發展的生命力;兩岸合作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統盟紀欣主席已在《海峽評論》上介紹了上海世博會胡錦濤會見台灣各界時關於上述「四個力」的講話。落實這個目標,要有大量具體的工作去做,讓我們共同努力。

我這次來,還有個心願,就是到馬場町去鞠一個躬,到抗法抗日的霧峰林家及其他抗日志士的家族去看一看,向先烈們致敬。「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在和平發展的今天,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啊。

徐博東(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顧問/教授):

各位前輩,各位嘉賓,各位女土,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不遠數千公里,跨越台灣海峽,從北京來到台北,出席我的好朋友王曉波教授、吳瓊恩博士所創辦主持的《海峽評論》月刊創刊二十週年紀念活動,感到格外親切,格外激動!

首先,我要對《海峽評論》的二十歲生日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海峽評論》的編輯團隊和全體社務委員表示由衷的欽佩!

台灣喜歡講「基本盤」,我要說,我是《海峽評論》在大陸的「基本盤」!我們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的全體同仁都是《海峽評論》的「基本盤」!而且是永遠不會鬆動的「基本盤」!有人說,《海峽評論》是王曉波的「一人刊」,在台灣島內勢孤力單,沒什麼影響力,但我要說,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從整個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角度而言,《海峽評論》是目前台灣島內最有格調也是最有前途的刊物,因為凡是認同一個中國,主張未來兩岸和平統一的所有中國人,都是《海峽評論》的「基本盤」!歷史必將證明,我今天講的這些話沒有錯!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自信,乃是因為我認為《海峽評論》所代表的是目前台灣最進步的勢力和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它的言論符合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海峽評論》創刊已經整整二十個年頭了,它高舉愛國主義大旗,致力於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的建設,在鬥爭中誕生,在鬥爭中成長。它見證了二十年來台灣島內和海峽兩岸的風風雨雨,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與復興,傾注了自己的心血,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本人作為《海峽評論》的大陸地區編輯顧問,與有榮焉!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二十年來我一直陪伴著它,吸收它的豐富營養,和它一同成長!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沒有官方撐腰、沒有財團支持的政治評論性刊物,僅憑著「一小撮」知識分子的奮鬥,在台灣這樣一個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猶能生存整整二十個年頭,始終屹立不倒,靠的是什麼?它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或者說它有哪些特點?

我以為,《海峽評論》至少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第一、它「立意高遠」,創辦刊物的宗旨是「國族至上」,為中國,為中華民族,為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為全體中國人謀取最大利益「鼓而呼」、建言獻策、奔走呼號,而不是為某個政黨,某個財團,為少數人謀私利,更不是為了媚俗,為了譁眾取寵,為個人作秀,獵取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

第二、它「只問是非,不分顏色」,對的就支持,就肯定,就表揚;錯的就反對,就批評,就鬥爭,毫不留情!不管你是藍、是綠、是橘、是紅,是美國還是日本!因而它能夠做到客觀公允,直言不諱,言一般媒體之不願言或不敢言,視野開闊,評論尖銳而中肯到位,一語中的,入木三分,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第三、刊物是人辦的,它之所以有上述兩個重要特點,乃因為以王曉波為首的《海峽評論》領導層、編輯團隊,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和優良品格,他們是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實踐者。因而《海峽評論》有著深厚的哲學根基,嚴密的辯證邏輯思維。它集中體現了中國歷代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對人民大眾切身利益的關切和人文關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怕打壓,不怕孤立,「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計個人榮辱,不為個人得失,正所謂「無慾則剛」!他們沒有什麼「選舉語言」,「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立身立言,無可挑剔,他們才真正是「台灣之光」!台灣的驕傲!中華民族的脊樑!

《海峽評論》二十歲了,正值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它代表的是台灣的前途,中華民族的未來。我深信,《海峽評論》功在千秋,它所代表的精神必將發揚光大!

祝《海峽評論》社運昌隆,愈辦愈好,更上一層樓!

謝謝大家。

張海鵬(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社長吳瓊恩教授、總編輯王曉波教授、總經理方守仁先生以及各位編輯委員,各位貴賓、各位來賓,分佈在各界的《海峽評論》的作者、讀者和朋友們!

本人獲邀出席《海峽評論》創刊20週年紀念會,十分榮幸!我謹以《海峽評論》的讀者、作者、編輯顧問的身份,向《海峽評論》的總編輯和各位執事致以衷心的誠摯的祝賀!

1991年是海峽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一年。《海峽評論》在這一年1月創刊。我個人在《海峽評論》創刊一年後,於1992年5月8-9日出席了在台北召開的「黃興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這是大陸學者到台灣訪問的破冰之旅,這次訪問,開啟了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從單向到雙向的管道。在這次訪問期間,因為戴國輝教授的介紹,我認識了正在擔任《海峽評論》總編輯的王曉波教授,並且得以讀到創刊不久的《海峽評論》。讀過幾期以後,我深為這本刊物吸引。近20年來,我是這本刊物的忠實讀者。每期到手,總要閱讀其中幾篇,當然首先是它的社論。承總編輯青睞,我的名字也忝列刊物編輯顧問,使我有攀附驥尾之榮。偶爾,我也有一些小文章,發表在《海峽評論》篇末,使我有機會向《海峽評論》的讀者,特別是台灣讀者請教。

《海峽評論》從小開本到大開本,象徵著《海峽評論》雜誌事業的開展與影響的擴大。我在海外訪問,往往可以在大學圖書館的刊物架上,發現《海峽評論》陳列其中。在《海峽評論》發行200期的時候,我曾發函致賀,指出:發行200期是貴刊事業的第一步,作為讀者和作者,我期望她繼續前進,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現在紀念雜誌創刊20週年,我衷心期望,《海峽評論》在良好的基礎上,再邁出堅實的20年,就是祖國統一了,思想界、文化界、學術界也需要聽到這本雜誌的聲音!

在我看來,《海峽評論》是一本融時事性、政治性、學術性、理論性於一爐的刊物。在海峽兩岸涉及兩岸關係的眾多的刊物中,《海峽評論》具有鮮明的辦刊特色,具有特立獨行的言論品格。按照我的觀察,《海峽評論》的特色如下:

第一、《海峽評論》有明確的辦刊宗旨。這個宗旨是:在明確的、堅定的一個中國立場上,討論台灣問題,討論海峽兩岸關係問題,討論與此相關的國際問題;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探討如何維護台灣的利益,如何維護台灣人的利益;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討論如何維護台灣的主體性問題。這個宗旨,按照刊物自己標舉的每期刊載在封面頂端的口號,叫做「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以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祖國相號召,是合理的訴求,是神聖的目標,這是貴刊不斷吸引海內外讀者的可貴之處。強調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就是強調一個中國的立場,不屈不撓地反對任何「台灣獨立」的政治和思想傾向,反對「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言論。檢閱20年來刊物的社論,可以清楚地看出貴刊的言論傾向。在反對「台獨」,主張和平統一祖國這一點上,《海峽評論》是具有強烈的戰鬥性的!

第二、《海峽評論》準確地把握住了20年來海峽兩岸關係的脈搏,深度分析了海峽兩岸關係中的重大事件。20年來,刊物跟蹤海峽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給予深度的解析和評論,引導讀者。《海峽評論》為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為和平統一祖國,提出了真知灼見,設計了方案模式,建樹了理論解釋。你們的努力,是會有效果的!

第三、《海峽評論》正確地闡釋了台灣的歷史,特別是日據時期和光復以後的歷史。台灣的歷史,往往是「台獨」理論家門歪曲的對象。刊物不遺餘力地發表一系列文章,實事求是地、客觀地闡釋台灣的歷史,努力復原歷史真相。如日據時期台灣同胞抗日五十年的歷史真相;又如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真相。再如對中學歷史教科書正確闡釋中國歷史和台灣歷史的不屈不撓的追求,令人感佩!

第四、《海峽評論》深度關注、跟蹤中國的和平崛起,分析了中國和平崛起中的國際環境,包括美國因素、日本因素、歐洲因素、亞洲因素。對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對中國的復興,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始終抱有熱情,抱有期望,抱有信心!

以上四點,不過概而言之,難免不周,純屬個人觀察,一管之見,在這個紀念會上提出來,請《海峽評論》各位編輯同仁批評指正,請各位貴賓、來賓批評指正!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在下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學者,作為20年來關注台灣歷史和現實、關注海峽兩岸關係的歷史和現實的學者,從《海峽評論》雜誌學習了很多知識,通過你們獲悉台灣思想動態和各種思想政治主張,獲益良多。作為《海峽評論》雜誌的朋友,我向各位編輯同仁的崇高追求表示致敬!對20年來你們的辛苦和頑強,表示慰問!對你們的努力和無私奉獻,表示感謝!

我希望《海峽評論》雜誌繼續秉持固有立場,繼續發揮思想界意見領袖的作用,繼續為推進海峽兩岸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為和平統一祖國,不懈奮鬥!祝你們在以言論求和平,以意見求統一,以思想捍衛中國的征程上邁出新的步伐!

(張海鵬教授因事未能親自出席,此為在會場朗讀的書面稿)

李本京(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榮譽教授):

我認為《海峽評論》有幾個特點:(一)有方向;(二)有原則;(三)有深度。而《海峽評論》有兩項構成要素:(一)時論;(二)學理。《海峽評論》具有以上的因素,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也值得介紹給其他的讀者。

在此誠摯恭賀《海峽評論》20週年,並期盼這本雜誌能繼續茁壯,受到更多人的喜愛與贊同。

《海峽評論》是在辦報、辦雜誌最困難的時候誕生,這20年來平面媒體不斷衰敗。我最近搬到一個只有28戶的小社區,實際只有19戶居住,有個現象讓我不安,所有住戶只有我訂報紙。因此平面媒體的艱困是有目共睹的,一本雜誌能辦20年,確實是相當難能可貴。

另外,在某些人思想渾沌之時,《海峽評論》有開他人眼界的機會,例如劉曉波獲得和平獎,和平獎為何不是給一位對和平有貢獻之人,近來反而都是給一些與政府有摩擦之人?摩擦的結果,能否帶來和平,這是未知數。

我是一個研究國際關係的「老學生」,在我看的一些書中,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如此崇高的和平獎頒給了季辛吉與黎德壽,這個獎並不是都頒給對和平有貢獻的人,就此而言,反而就給和平製造污染。

但是,但台灣內部,尤其是媒體,對這件事相當「捧場」,認為劉是中華文化的英雄,大家看十二月十一日的報紙,第一版全版的報導。問題在於,為何要把引起爭議的人當成英雄崇拜呢?這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事情看得不夠遠大,而《海峽評論》未來的任務與使命,就是使台灣內部對國際問題有正確的觀感。

陳志奇(新同盟會副會長):

我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劉曉波」的名字時,心想是否寫錯了,應該是「王曉波」才對?後來發現彼「曉波」非此「曉波」。

劉曉波為何得獎?我認為其間有國際政治因素的運作,以美國為首來操作,凡是與政府作對、反對政府者,它就給予特別的「機會」。

劉曉波到底有何貢獻,我在台灣,並不瞭解。在大陸各方面也有人不同意,因此沒讓他去領獎,甚至消息發表之後,也有些六四事件的年輕朋友反對,認為劉不應該得獎。

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比較起來,我們的「曉波」比他們的「曉波」貢獻更大。我和王曉波、吳瓊恩社長是幾十年的好友,無話不談。王曉波把《海峽評論》當成「事業」,也當成「志業」。我看王曉波的生活裡,大部分就是為了《海峽評論》而操勞。

《海峽評論》雜誌社是「內閣制」,「總編輯」說了算。王曉波先生為了兩岸和平,前後奮鬥40年,在《海峽評論》創刊前就開始,希望促進兩岸和平、堅決反對台獨思想。

王曉波的貢獻,是台灣內部所公認、瞭解的。我們應該「海峽和平獎」頒給《海峽評論》,一方面給王曉波肯定,一方面鼓勵志同道合的朋友,勇於在這條路上繼續奮鬥!

李恩涵(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現在的中國其實是在學習新加坡的民主。我在新加坡教書17、8年,對新加坡社會有相當瞭解。儘管新加坡很小,但在修正之後,較大的中國還是可以學習。新加坡的民主非常有效率,經過30多年,從來沒有貪污,而且內部動力非常強大,在西方面前,沒人可以否認新加坡的成就。

新加坡成功之道,首先是「控制」;其次是「草根民主」,「民主行動黨」在全國設立「民眾聯絡社」,即團結不同的種族,內部相當民主,可以快速反映社會問題至黨內。

中國應該學習新加坡的「草根民主」,雖然中國地區廣大,一般民眾對民主的習慣沒有養成,要經過長期訓練。

第三是「公開討論」,問題在民眾聯絡社公開討論、解決。

第四,新加坡的官員也是議員,與英國制度一樣,內閣相當反映民意。民主不是壞東西,新加坡的民主值得中國大陸學習。

於宗先(中研院院士):

我非常敬佩吳社長與王總編輯。過去20多年來,台灣的經濟有成長,卻沒有所得,沒有進步。原因在於,我們的產業,創造出口與成長,但沒創造就業。沒有創造就業,就沒有所得。

過去20年《海峽評論》能夠發展,的確非常不容易。兩岸關係不是國共兩黨的關係,而是中國文化的關係。站在中國文化看兩岸關係,就能帶來和平。我們希望未來統一是和平的,讓兩岸民眾都能生存、生活改善。

過去20年,《海峽評論》在這方面努力,讓我相當敬佩。希望《海峽評論》繼續努力,成為台灣的標竿!

張潤書(前政大公行系教授):

非常榮幸獲邀參加《海峽評論》20週年紀念會,我是《海峽評論》長期的讀者,最近承蒙社長厚愛,聘為編輯顧問,讓我感到很光榮,可以追隨各位先進,為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略盡棉薄力量。

今天到場的都是老友,但是年齡好像偏大,今後的發展應該對大學生與研究生做工作,拓展對年輕人的影響力。

其次,陳水扁廢除了《國家統一綱領》,但是兩岸和平應該照《國家統一綱領》的路來走,《海峽評論》應該呼籲馬總統恢復《國家統一綱領》的運作。

第三,我以前對劉曉波的言論思想不瞭解,最近看到《海峽評論》上幾篇批判劉曉波的文章,因為認為此人不僅沒資格得獎,更應接受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來批判、唾棄。我認為劉曉波的背景,應該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棋子,為中國製造麻煩。我們應該投書到幾個大報,呼籲他們不要過分吹捧劉曉波,反而應該要批判他。

陳鵬仁(文化大學日文系教授):

《海峽評論》雜誌20年,真的很不容易!我在學生時代,一直給任卓宣先生的《政治評論》與胡秋原先生的《中華雜誌》寫文章。我在東京、紐約都辦過刊物,所以對寫文章、辦刊物有相當經驗。

吳社長與曉波兄的團隊,相當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他們。我最近與大陸交流很多,我在日本就反對台獨。我與台獨有所交往,我對他們說,我們都是台灣人,在利益上沒有爭執,只有在台灣的前途有爭執。

雖然我力量有限,但很願意支持《海峽評論》繼續成長,希望將來台灣與大陸能夠和平統一。

黃慶萱(前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

「一國兩制」的問題,我贊成「一國」,但「兩制」值得商量。大陸在香港有駐軍,但大陸表示,統一之後絕不會派軍隊來台灣。所以應該講「一國多制」,台灣不同於香港,免得別人誣賴我們的總統是特首,這對中國的統一應該有所好處。祝《海峽評論》更成功、更輝煌辦下去,對中國統一做出更大貢獻。

姜新立(佛光大學政治學系主任):

我認為《海峽評論》是《中華雜誌》之後,把中華民族文化、國家命運做綜合研究並推展的雜誌。台灣的學者很多,但是學者又是知識分子的卻不多,今天在座諸位《海峽評論》的作者,都是學者專家,而且又是知識分子,這是我非常欽佩之處。明年我要從佛光大學「第二次退休」,我就有時間為兩岸關係、民族的關懷寫些文章,屆時再請在座的前輩多多指教。

張世賢(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

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是,愈來愈大、愈來愈整合,符合世界潮流。歐洲各國在整合,台灣五都也在整合。恭喜《海峽評論》是走在歷史的正確方向。

廖天欣(《遠望》雜誌社社長):

我認為將王曉波與劉曉波相提,是很不恰當的。因為王曉波對中華民族忠誠,而劉曉波則是漢奸。劉曉波曾說,「台灣應該要獨立」,同為民運人士的吾爾開希就反對台獨。

劉曉波也說,「中國應該再被殖民三百年」。台灣百年來的頭號漢奸是辜顯榮,但是他還懂得祖國文化,從北京聘請國語、京戲的家庭教師。另一個頭號漢奸是李登輝,他竟然說我國國土釣魚台群島是日本的,日本的名學者井上清就強調釣魚台群島是中國的。

2002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說:「中國的統一不可避免,兩岸統一的延遲,只有增加兩岸人民的痛苦。」2002年王永慶先生說:「台灣大陸是中國,大家都是中國人,說共產黨壞不是事實,台灣不要美國保護,台灣人不要給別人煽動,一國兩制有什麼不好?」

丘俊明:(「台灣抗日志士後人親屬協進會會員)

日前我兩次參加高中歷史課綱公聽會,感覺王教授很辛苦,發言人對台灣人是否為中國人的認識,都沒弄清楚。在公聽會上,還是有人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這是不對的。台灣給日本統治50年,日本影響很大,因此有台獨思想。抗戰之後,因為內戰激烈,中國在接收台灣時較亂,使得台獨思想先在日本發展。馬上要慶祝民國百年,但大家對《三民主義》卻認識不深,《三民主義》的制度很好,對未來統一後兩岸都有好處。

高准(學者,詩人):

首先,十二月號《海峽評論》的社論,重新說明的《三民主義》與孫中山思想要點。孫中山是優秀的政治思想家,他對國家制度有整套的規劃,他率先將「和平」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促進中國統一步驟為何?方法為何?制度為何?我認為唯有推進「聯邦」國體,才能解決統一問題。

王曉波(《海峽評論》總編輯):

今天,大家坐在這裡,快四個鐘頭了,很辛苦。我衷心的感謝各位的指教,和長期對《海峽評論》的鼓勵和支持。

回顧創刊之始,是我們台灣統派的同志們,看到中國的和平統一運動受到「六四」事件的挫折,國內外瀰漫著「中國崩潰論」的悲觀氣氛,我們不能讓中國和平統一的希望在這一代夭折,才奮而創刊《海峽評論》,「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維護中國和平統一運動的香火。

沒有宋東文、梁電敏慷慨的捐助,本刊是不可能維持到今天的。沒有「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的熱烈支持,我們就不可能有當時的起動資金。今日二十年了,我們特別感謝他們,尤其令人傷感的是,電敏兄英年早逝,竟離我們而去了,不能來出席這個紀念會。

《海峽評論》絕不是憑一人之力或少數幾個人的能力就能辦到今天的,而是許許多多的人出錢出力維持下來的。對這些朋友們,我無法在此一一點名,但必須對他們致上真摯的感謝。

二十年來,「六四事件」早已雨過天晴,中國和崛起在望。李扁台獨亂政二十年,也柳暗花明了,兩岸出現了和平發展的新形勢。我們期望在大家的支持和指導下,繼續奮鬥,不到中國和平統一之日,絕不中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