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呀,馬英九!

2010年美台關係盤點
趙念渝
(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


去年此時,筆者在《歐巴馬政府兩岸政策趨勢判斷》一文中曾就上台一年的歐巴馬政府對台政策作過一初步的研判,提出歐巴馬政府的對台政策有三個特點:延續性、獨特性和靈活性。縱觀2010年美台關係,歐巴馬政府對台政策的這三個特性依然還在,但,在具體的操作上,由於時空的變化,於是,從內涵到外延都有了耐人尋味的變化,如果作一點評的話,筆者以為可簡述如下:互動有序,溫熱相當;慎言少語,內外有別;綿裡藏針,外圓內方。現分述如下。

一、互動有序,溫熱相當

去年歐巴馬訪華期間的一句「美國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曾一度引起台灣學者的極大關注,以為這是美國在「切香腸」,已經接近「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台灣有必要繼續反對美國牛肉的進口,用反對美國強勢作風的行動「重新獲得支撐的力量」,據此,美台之間的牛肉風波一直鬧到今(2010)年二月以蘇起下台(真幽默!)而暫告段落。

不過,如果觀察2010年美台關係互動情況的話,上述研判可能是多慮了,道理很簡單,這是美國外交官話,以實用主義著稱的美國外交的特色之一就是「說歸說,做歸做」,美國從來不會說「不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也從來不會做「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情,其中一大特點就是對「說與做」的拿捏精準程度。反映在2010年的美台關係的互動中,準確遊走於「互動有序」和「溫熱相當」之間就是「美國對台政策」特色之一。這一特色,據筆者觀察,有四個方面,第一、禮遇過境美國出訪的馬英九。楊進添透露,美方於馬英九過境期間,各項安排均周全完善,這是馬上任後,在美國本土首次戶外活動,也是首次進入美國官員官邸,完全不受美牛議題影響。薄瑞光在迎送馬英九致辭時一再稱讚現在美國和台灣的關係非常好(in a great shape),台美雙方都對彼此有信心、也相互信任。他還指出,馬這兩次過境美國,美方都同意他「做任何事」,二是台灣C-130軍機赴海地援助,在美軍基地停留,此為史無前例,證明美台關係非常好。楊進添還指出,馬英九過境美國,受到「元首級」的禮遇;第二、赴台參訪的美國客人的「數」「量」齊升。據不完全統計,自從馬英九2008年上台以來,美國客人赴台訪問從數量上來說是一路飆升,居高不下(陳水扁時代末年,幾乎歸零),以馬英九上任三年來接見的美國客人為標準,2008年是「開放期」,自上任之日起至年底,馬親自參加的各種外事活動達126批,其中,接見台灣「邦交國」客人38批,美國客人31批,歐洲客人17批,日本客人15批,參加國際NGO在台灣召開的各種會議14次,其他客人11批。接見美國客人就佔了馬全年外事活動的四分之一;2009年是「高峰期」,馬接見的美國客人上升到了49批,幾乎占馬英九全年外事活動總量的四分之一。美國國會眾議院「台灣連線」的4位主席中3位訪問台灣並受到馬的接見,美國三大智庫(CSIS、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頭面人物相繼訪問台灣並受到馬的接見,其中CSIS的代表團兩次訪台都得到馬的接見;2010年是「平穩期」,從1月至12月上旬,馬在島內接見的美國客人達29批,占馬全年外事活動的四分之一強。數量上的居高不下乃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來訪客人的身份的上升,雖然現職的美國政府部長級官員的訪台「仍在磋商之中」,但,台灣媒體已經注意到,今年6月上旬,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斯坦率領一參議院代表團從上海飛抵台灣訪問,並且會見了馬英九。這是自2008年5月馬英九上任以來,首度有美國參議員訪問台灣。代表團除了團長范斯坦外,還有2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包括科羅拉多州民主黨參議員尤德爾,以及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黑根。台灣駐美代表袁健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能夠成功地爭取到在參議院具有重量地位的范斯坦議員率領代表團訪台,對於台灣是一個正面的發展。他還表示,在參議院100位參議員中,他已經親自拜會過72位議員,希望在今年8月和11月休會期間,能夠繼續努力邀訪議員到台灣。果然,8月中旬,美國聯邦參議員史派特率團訪問台灣,8月13日,馬英九接見該團成員,8月16日,史派特一行又前往台灣「立法院」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雙方深談一小時。王金平表示,過去多是眾議員來訪,參議員訪問則是近年來的第一回;第三、美台之間議題廣泛。楊進添說,馬英九親自與美國行政部門高階官員(AIT理事主席薄瑞光)、重量級國會議員及地方政要等就美牛進口案、美台軍售案、兩岸關係進展、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等各項議題交換意見,這些都「有助提升台美雙邊關係」。美方更於馬英九離境後數小時旋即宣佈對台軍售,足見台美互信基礎堅強穩固。袁健生透露,馬英九在接見美國議員團時也談到了包括和中國大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和美國簽署司法引渡協定,以及希望美國協助台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問題,美方也都表示了正面支持的態度;第四、溫熱相當。但,禮儀上的到位是否就代表了美台關係的親密無間了呢?是否就代表了美方對馬政府以及馬英九本人近年來的所作所為的評判與上述「恢復性成長」同步呢?筆者無從下斷語,但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美方是若有所思的,而且,美方的分寸感和拿捏程度精準到使人無法挑剔的程度,給外人的感覺永遠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然的話,馬英九4月底在接受美國CNN衛星連線專訪時,何以說出「我們永遠不會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呢?10月下旬,馬政府又何以通過其「行政院新聞局」向美聯社發出更正要求呢?限於篇幅,筆者無法詳細解讀這兩起事件,但,據美國的一貫風格,這兩起事件的背後是大有文章的。就目前美台關係而言,這就是美方掌握的一個「度」,「適度」提問,「適度」編譯,至於背後是什麼,這就不是常人所能知曉了,這需要未來的「維基揭秘」。據此,「互動有序,溫熱相當」就是今年美台關係的第一個看點。

二、慎言少語,內外有別

這一看點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美國官方和智庫的言論中。美國是個對「透明度」有極高要求的大國,就中美交往而言,美方對中國最大的不滿意之一就是中國的「不透明」——政治「不透明」,經濟「不透明」,軍事「不透明」,一句話,中國的「不透明」成了中美交往的一大障礙。

但是,在筆者看來,2010年在兩岸問題上最不透明的,既不是大陸,也不是台灣,恰恰就是美國自己。這一「不透明」主要就是表現在兩個方面:1)就美國國會研究部報告而言,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美國國會研究部公佈的有關兩岸的報告共計47個,其中涉及美台關係和台灣問題的有11個,占總數的23%左右。2009年,美國國會研究部公佈的有關兩岸問題的報告總計44個,其中涉及美台關係的9個,占總數20%不到;2010年,美國國會研究部公佈的有關兩岸的報告驟降至19個,其中涉及台灣問題的僅4個,占總數21%;2)就美國主流智庫學者而言,公開發表的有關兩岸問題的文章和言論大大減少。

上述不完全統計所披露的資訊就是:

1)所謂的「透明度」原來也是相對而言的,美國奉行的同樣是「該透明就透明,不該透明的就不透明」,這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需要,也是一個國家主權範圍內的權利和義務,沒有必要什麼都透明,因此,當美國以後指責他國的「不透明」時,最好先考慮一下自己的透明程度。不過,常言道,「理解萬歲」,外人對美國的「不透明」首先就是要理解,大國嘛,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和發話時機的選擇,當然有自己的考量,因此,沒有必要什麼都告訴你。

2)報告和言論的相對減少,同美國的全球戰略思考的側重點也有關係。前幾年,美國官方報告和主流學者之所以對台灣問題出台了一系列密集型的評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陳水扁的不滿,美國之所以對陳水扁惱怒異常,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陳的「貪瀆和台獨鬧劇」攪了美國的全球和地區的「棋局」,因此美國需要出手制止陳水扁的鬧劇,決不能讓一出陳水扁鬧劇攪亂美國的全球和東亞的戰略部署,一個伊拉克,一個阿富汗,再加上一系列的國內以及全球問題等等,美國已有捉襟見肘之感,難以在台灣問題上過多的投入,因此,「維持兩岸現狀,不許單方面改變現狀」就成了美國一個階段的對策,並用一系列報告和言論區隔陳水扁。如今,陳水扁下台併入獄,馬英九又是一個「被法律困死」的領導人,因此,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大地鬆了口氣。再說,從2007年起,美國也正處於國家領導人更換期和各項政策、也包括兩岸政策的調整期。當時,美國主流智庫正在對即將上任的新領導人出台一系列有關美國全球政策的報告和建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7年2月美國CSIS公佈的由阿米蒂奇(Richard L. Armitage)和奈(Joseph S. Nye)牽頭主持的《美日聯盟》的戰略報告和同年11月美國CSIS公佈的題為《巧實力》的戰略報告。前者提出了著名的「撥正亞洲方向」的戰略建議,指出,全球進入轉型的不確定期,美國需要遠見卓識和抓住機遇以「撥正亞洲方向」,利用「五大力量,兩條腿和三個觀點」對未來10年東亞區域經濟政治和安全格局作出有利於美國利益、維護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安排;後者則通過五大民調揭示了世界各國和政府、盟國和對手對美國的不滿,指出美國聲望下跌,美國影響力在衰退,以及美國面臨三大問題,並對美國影響力衰退的原因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對美國與世界各地區關係作出評估,特別注意到中國軟實力上升,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對策建議。至於台灣,在美國全球大戰略的棋局中,只是一顆「小棋子」,因此,美國的做法就是通過全球和區域戰略的運作將台灣納入其中,說句不中聽的話,依然是「火中取栗」而已。如今,再回頭看看這些報告,比對一下2010年在東亞地區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的話,或許會產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就是美國的高明之處。

3)「慎言少語」並不等於不說話,只是說話的方式和時間地點的不同,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外有別」。不過,內外「有別」也罷,「無別」也罷,美國的一大可愛之處就是「憋不住」,因此,根據美國方面「憋不住」的報告和言論,引出2010年美台關係的第三個看點:

三、綿裡藏針,外圓內方

坦率地說,2010年的美國在兩岸問題上呈現三大疑慮,一是對中國大陸的疑慮;二是對兩岸關係進展的疑慮;三是對馬政府和馬英九本人的疑慮。

其中,最大的疑慮就是對中國大陸的疑慮。在分享了中國經濟於2009年給深受危機困擾的美國帶來的「中國紅利」後,美國經濟走出低谷、初呈復甦景氣之際,西方學者,包括美國學者在內,開始談論起中美之間的「冷和平」與「暖和平」。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主席包道格在年初接受記者專訪時,已開始預測2010年的中美關係「可能會疏遠」;美國學者容安瀾在「北京強硬反對對台軍售」一文中率先給中國扣上了「assertive」(武斷)的帽子;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學者葛萊儀女士2010年發表的三長一短的文章的題目就是2010年中美關係的演變史:「奧胡峰會:成功還是失敗?」(1月),「中美關係:蜜月終結」(4月);「中美關係:再度緊張起伏」(10月)以及「胡錦濤訪美:重啟美中關係的機遇」(11月)。

綜合美方學者的觀點,在2010年,不是美國變了,而是中國變了,變得越來越「assertive」(武斷)(這是今年來形容中國的一個最頻繁的詞)。葛萊儀女士在其《胡錦濤訪美:重啟美中關係的機遇》一文中認為,中國方面認為受到全球金融危機重創的美國已經「虛弱不堪」,並認定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因此,自從2009年以來,北京就利用一系列的事件來試圖證明美國的「衰弱」和中國的「崛起」。她認為,雖然中國矢口否認這樣做的動機,但中國已經表現出這樣一種「意願」,即「更武斷地」(assertively)捍衛中國認定的「國家核心利益」。中國至少在以下五個事件中表現出「日益強烈的自以為是」(China』s growing assertiveness):1)2009年春對進入南中國海和黃海等中國的經濟專屬區域內的美國軍艦進行「騷擾」,美國認為沒有任何法律可以限制美國軍艦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專屬區進行活動,因此中國的行為是違反了「國際法」(此話費解,原文如此,立此存照);2)中國對2010年1月美國宣佈的64億美元對台軍售所作出的「強硬的反應」;3)在韓國「天安號」事件後,中國對美韓預定在黃海和日本海舉行的聯合軍演提出了警告;4)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美國主張推動多邊合作,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但中國外長拒絕了美國的建議;5)在日本逮捕了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工作的中國漁船船長後,中國方面立即禁止裝載稀土的船隻出港去日本。葛萊儀警告,中國方面應該認識到,低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實力是「不明智的」,美國雖然遇到暫時的經濟困難,但美國一定會恢復經濟活力,並將繼續是全球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因此,中國有必要「認真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葛萊儀還諄諄教誨道,美國三屆領導人,從克林頓、布希到歐巴馬,都一直敦促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眼下,胡錦濤訪美在即,這就是一個重啟美中關係的「大好機遇」。

美國畢竟是超級大國,大度大量,面對這麼個「強頭強腦」的中國,葛萊儀女士算是網開一面,重申不久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主任貝德提出的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三大支柱:1)擴大同中國的合作領域;2)加強同夥伴和盟國的關係,以構建一個中國在其中崛起的環境(筆者按:此話大有深意,值得玩味);3)堅持督促中國遵守全球規則和國際法。葛萊儀女士最後語重心長地說道,在全球事務上進行(美中)合作的建議仍然在談判桌上,北京若能抓住這一機遇,那就不失為「明智之舉」。

筆者無意展開對上述文章的探討,想說明的就是一點,在觀察美台關係時,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試問,若中美關係跌入低谷,兩岸關係卻熱火朝天,美國人會「聖誕快樂」嗎?美國真會對奉行「九二共識」的馬政府深信不疑?你真以為一個「不統不獨不武」就能換取美國人的信任、維護兩岸的和平發展與長治久安?行事如儀也罷,慎言少語也罷,歸根結底,最低限度,美國也要對馬政府「敲打敲打」,這就是「綿裡藏針,外圓內方」的由來。

外圓,不用多說,美國國務院主管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施大偉(David B. Shear)7月7日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新的談判時代」的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的演講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認為,「目前海峽兩岸的經濟與文化關係比過去幾十年中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健康」;「所有這些發展都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接觸,從而有助於鞏固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以及「在重慶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簡稱《框架協定》)加快了這一積極趨勢」等等。實事求是地說,美國官員也罷,學者也罷,對眼下兩岸關係的發展都是肯定的,雖然,「肯定」的背後有不同的「但書」。

至於「內方」,這就耐人尋味了。打開天窗說亮話,美國對大陸的多疑猶如司馬懿的「狼回頭」,連帶之下,要美國百分之百相信眼下正全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與發展的馬政府,難!否則的話,為什麼會出現美聯社通過編譯的手法把不是馬英九的話強加入「馬英九語錄」中呢?為什麼會出現12月7日的台灣《自由時報》報導說葛萊儀表示歐巴馬政府對於台灣未能充分告知兩岸談判的細節感到不滿呢?為什麼會出現「葛萊儀說,這不代表美台之間沒有互信,而是美方希望知道得更多,例如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說,馬政府和北京有許多秘密管道,美方就很好奇」呢?為什麼會出現「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批評,美台之間缺乏企圖心,除了去年的軍售,幾乎毫無實質進展」呢?

此外,據境外媒體報導,新台灣國策智庫資深研究員劉世忠接受訪問時說,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華府各界智庫鮮少為台灣議題舉辦研討會、也沒有討論民進黨的未來發展,而五都選後,華府一天之內竟然舉辦三場與台灣議題有關的學術研討會,美方官員出席聆聽,可見美國高度關切台灣下次「總統」大選與政情走向。劉世忠還指出,美方政學界人士正在「認真看待民進黨谷底翻身,審慎觀察民進黨在2012重新執政的可能性」。美方也向劉世忠等人探詢誰會是民進黨的2012人選?聯繫到美國之音12月10日報導稱「葛萊儀說,對於台灣的總統選舉,美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有活力的民主,因為民主體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強大的反對力量來監督和制衡執政者,因此台灣人民要選誰當總統是他們的權利,美國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無論台灣是由哪一個政黨執政,美國都會準備好和他們合作,並有一個良好的關係」。再聯繫到11月30日薄瑞光在美國商會演講中的名言「不採取立場,就是一個立場」等等,這還不足以令人聯想翩翩嗎?這哪裡是「綿裡藏針」,幾乎是「綿裡藏刀」了。相對於「綿裡藏刀」而言,李登輝的「棄馬保台」屬於「五講四美」。

最後,筆者願照錄美國智庫「美國進步中心」2010年11月出台的題為「Ties That Bind」檔中引言部分的兩句話供參考:今天的台灣是繁榮的民主政體,中國是資本主義的、但依然是專制的政權,而美國,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是維護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穩定的衛士;和平與繁榮這一共同利益同眼下依然是反覆無常的政治軍事分裂較量的程度將決定美國統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能否穩固佔領整個21世紀。此話要點:1)美國是「衛士」;2)21世紀是「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結論:凡擋道者,務去之!

警惕啊,馬英九!

(2010年12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