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政府為什麼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李慶平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1970年代初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保釣運動之後,台灣逐漸進入一個「革新保台」的階段,當時政府的政策,已由「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轉為兩岸之爭,是為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1979年1月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兩岸呈現一個新的局面。大陸對台的政策基本上採取統戰攻勢,提出「對台灣同胞書」、「葉九條」,但最重要的是「一國兩制」政策。台灣因應大陸的統戰攻勢,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及三不:「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對策。

檢視1980年代大陸的「一國兩制」及台灣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雙方只是提出對統一以後的理想,但為何雙方沒有交集,因為雙方政府都站在自居中央政府的立足點上。在大陸的「一國兩制」構想下,北京政權是中央政府,台灣是特區地方政府,這種立足點不平等的構想,台灣朝野都很難接受。

1980年代,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台灣民間及學界人士,如魏鏞教授提出「一國多制」,陳長文律師提出「一國良制」,各種理論,風起雲湧,討論熱烈。

1988年至2000年是李登輝先生主政時期,尤其雙方要進入實際的談判,不得不把理想先擱置,解決雙方因民間交流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一國兩制」在1983年以後,被大陸轉為對香港的基本政策,對台灣而言,這只是大陸的一個政治上的理想符號。在兩岸談判中,從未將「一國兩制」列入議題。因為兩岸在未進入政治談判之前,兩岸不會觸及到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即使大陸如果想在政治談判中提出「一國兩制」,台灣也會斷然拒絕。

在不平等立足點而設計的「一國兩制」政策,是1980年代大陸的產物。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雙方已有許多實質可行的共識及提法,例如1992年的「九二共識」,統一前合情合理的安排,一個中國架構「框架」的提法,這些共識及提法如何充實是當務之急。

現在兩岸問題,不是大陸想用「一國兩制」強加在台灣的頭上,而是是否面對統一之前,在和平發展期內,雙方如何有合情合理的定位,更明確的說,就是大陸如何面對「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實際在台灣存在,是兩岸共有的政治資產,要珍惜這一政治現實。長久以來,北京的「一國兩制」在台灣皆無市場,這1980年代的思路有無與時俱進的必要,想出更務實,更合理的政治主張,務請大陸當局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