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屢挫,世界格局開始巨變

美國走下坡原因探討(上)
方 焰
(旅美評論家)


綜合國力是外交工作的基礎和後盾。美國經濟、政治、軍事走下坡,外交也隨之衰弱。

隨著美國經濟霸權減弱,G8集團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領導作用被G20集團所代替;美國和西方盟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中,不得不 讓出一些投票權和話語權給發展中國家;遇到全球重大經濟問題和氣候、環保等問題,美國和西方盟國必須與金磚國家及其他新興經濟體溝通協商,謀求合作。

隨著美國政治霸權減弱,美國在朝核、伊朗核、以巴、反恐、防核擴散等國際重大政治問題上,都少不了中、俄等國的協商與合作。「單邊主義」失靈,「多邊主義」見長。

美國經過阿、伊戰爭接受教訓,在利比亞戰爭中,只出動海空軍,不再派出地面部隊。

這反映,美國財力和軍力下滑,不再不可一世;也反映,美國吃一塹長一智,在動武問題上比較謹慎,謀求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問題的意願有所增長。

美國的政府關門危機和西歐的主權債務危機,戳穿了西方民主自由政治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比優越的神話。2009年2月香港《紫荊》雜 誌刊出一篇文章認為,東歐劇變後,西方國家出現三大預言:斷定共產主義將最終消亡;西方民主制度將一統天下;新自由主義模式將成為全球模式。20年過去 了,三大預言越來越受到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可說已宣告破產。這篇文章的論點,日益證明其正確性。

2013年以來,四件大事顯示美國在外交戰線上的挫折和世界霸主地位的動搖。

一、「監控門」使美國失聲譽和信任

愛德華‧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祕密監控全世界網路通訊的黑幕,震驚全球,對美國的國際形象打擊沉重。

「監控門」戳穿了美國高舉「人權」大旗、揮舞「人權」大棒的假面。美國以人權裁判者自居,每年發表全區人權狀況報告,對許多國家說三道四,干涉內政。美國動武時,經常打著維護人權的旗號忽悠世人。「監控門」恰恰證明美國國家安全局天天幹著踐踏人權的見不得陽光的事情。

美國憲法第四條修正案規定:「任何人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查封」。監聽是利用高科技特殊手段進行偵察。在未經司法授權 情況下,對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公民進行監聽,蒐集和儲存私人電話紀錄,這是違反美國憲法、踐踏人權的。華盛頓聯邦法庭法官理查‧里昂,正是根據這個理由, 於2013年12月16日裁決美國國家安全局國內監聽專案,違反憲法第四條修正案的「重大可能性」。這一裁決並非最終判決,但卻反映真理,道出了美國剛正 不阿法官的良心。

「監控門」顯露了美國霸權主義的真面目。美國不僅監控國內,同時監控全世界,從平民到領袖,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到個人隱 私。德國《明鏡》週刊報導,美國的一份檔揭露,至少有35名國家的政要被列入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對象。美國在全球80個地點設有「未經美國法律批准的諜報 分支機構」,其主要任務之一是負責監控。美國的監控物件是分等級的,中國、俄羅斯和阿富汗被列入第一級。2013年2月8日至3月8日,一個月的時間,美 國國家安全局對中、俄、阿富汗的監聽達1,248億次電話通話、971億個電子郵件和微信等電子通訊資料。

最霸道的是美國情報部門的官員竟然辯解稱:在海外對非美國民眾的竊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因為外國人並未受到美國憲法第四條修正案的保護。 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在美國霸權主義者的眼裡,視若無物。保護本國國民生命、財產、權益是每個國家最基本的責任和權利。竊聽他國公民和政要的電話,蒐集儲 存電話電訊紀錄,是一種刺探情報行為,侵犯他國主權和他國人民的人權,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只要不違反美國法律,對其他國家就可以無法無天,這是蠻 不講理的邏輯。

「監控門」令美國盟友們也心寒難安。美國盟國,應當說是美國最親密的朋友與合作夥伴,但是美國監控的觸角也伸向英、法、德、以色列、西班 牙等盟國。2014年10月21日法國總統奧朗德與美國總統通話,譴責美國監聽大量法國公民電話(據斯諾登揭露高達7,000萬個)。德國總理默克爾,早 在2002年就被列入美國國家安全局特別監控名單,已經被監控20多年。美國的這種做法,使許多盟國惴惴不安,強烈反彈。有的提出抗議,要求停止監聽;有 的採取行動,進行反制,如巴西總統羅塞夫,為此取消原定2013年10月訪美計畫。

美國對斯諾登揭露「監控門」十分惱火,下令通緝,並且通告世界各國不得收留斯諾登。玻利維亞有意收留斯諾登,美國通過施壓,使法國、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無理地拒絕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搭乘的飛機過境,招致拉美國家普遍不滿。

但是,國際形勢變化了,俄羅斯出頭對美國說「不」。先是允許斯諾登在俄國機場停留,進行「緩衝」;然後宣布給予政治庇護,並允其在俄羅斯就業。冷戰結束後,還沒有哪個國家與美國「對著幹」,普京領導的俄羅斯開創了先例。

二、敘利亞問題美國失去了主導權

敘利亞,從老阿薩德總統在世時,就被美國列為「邪惡國家」之一。因為敘利亞是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最堅定國家之一,一貫親前蘇聯和俄國、反對美國。北非、西亞「茉莉花革命」浪潮中,美國採取「利比亞模式」,通過互聯網鼓動敘利亞反對派「造反」,企圖推翻阿薩德政權。

敘利亞的問題比利比亞更複雜,國內外存在五大矛盾。其一是伊斯蘭教內歷史恩怨已久的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矛盾。阿薩德是什葉派,掌握政權,但 是在國內人口中佔少數;佔多數的遜尼派對阿薩德父子長期執政心存不滿。其二、阿拉伯世界中遜尼派掌權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等,大多數支持敘利亞反對派; 伊朗是什葉派掌權的國家,則支持阿薩德政權。其三、敘利亞南邊的以色列是其「死敵」,北方的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南北兩國追隨美國,企圖推翻阿薩德政權, 從中謀取利益。其四、國際恐怖主義「基地」組織,看到有機可乘,也陸續派遣大量恐怖分子混入敘利亞參戰,成為反對派陣營不可忽視的力量。最後,敘利亞內戰 的背後,是美、俄兩大強國爭奪中東勢力範圍的角力。

敘利亞內戰,反對派進展不順利,並有逐漸潰敗的危險。2013年8月20日敘利亞境內發生化學武器大量殺人事件,聯合國還沒有調查清楚究 竟是誰使用化學武器,美國就把罪責安在敘利亞政府軍頭上,大造聲勢,鼓動動武。同年英國媒體8月29日報導,四艘美國軍艦和一艘英國潛艇已巡弋地中海敘利 亞附近,準備對敘利亞政府軍的指揮中心、情報基地等目標實施48小時的閃襲,首撥襲擊將發射超過100枚戰斧式導彈。

美國把戰刀高高舉起,卻遲遲不砍下。原因有五:一、中俄兩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堅決反對,三次否決美國為首提出的動武提案;俄羅斯總統普京 並表示,如果敘利亞遭到軍事打擊,俄國將施以援手。二、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表態,任何軍事干預敘利亞的行動都必須取得安理會的授權。三、美國最親密的戰友 ——英國首相不敢做主,把對敘動武問題推給國會,英國國會通過決議,否決動武;其他盟國反映更加消極。四、歐巴馬總統效法英國首相,將問題推給國會(註: 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是最高統帥,有權下令動武,但是歐巴馬不敢獨自承擔動武責任);美國國會100多名議員串聯,推動否決動武議案。民調反映,美國56% 的民眾反對干涉敘利亞,支持者只有19%。五、美國財政吃緊,正在削減軍費;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作戰中,消耗巨大,甚是疲憊,尚未得到修整補 充。

正在美國進退兩難之際,俄羅斯於2013年9月9日建議敘利亞政府交出化學武器,在國際監督下逐步銷毀,換取停止對敘軍事打擊,謀求和平解決。敘利亞政府迅速接受此建議,歐巴馬也順勢「下台階」,接受此建議,並與俄羅斯達成銷毀敘利亞化武的協定。

敘利亞化武危機的發展,與美國的初衷完全相反,阿薩德政權沒有被推翻。敘利亞內戰沒有結束,政府軍與反政府軍依然不時摩擦、交火,但是局 勢明顯緩和下來,有可能長期拖延、拉鋸,最終走向政治解決。主導此一事態演變的不是美國,而是俄羅斯。當然,這不是俄國一國之力,而是前述各種因素合力形 成的,反映國際大形勢確實在變化,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動搖。

三、美國「重返亞洲」戰略被動調整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代表歐巴馬政府,向亞洲宣布「美國回來了」,開始推行「重返亞洲」戰略。美國出台這一戰略基於三大原因:首先,世界重心 從歐洲轉移到東方,環太平洋聚集了當今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美、日、中)、政治「五極」中的「四極」(美、中、俄、日),這個地區的經濟總量超過全球的一 半。美國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必須首先保住亞洲霸主的地位。其次,阿、伊戰爭時期,美國的主要軍力和精力用於中東,對東方投入較少,給中國發展留下較大 空間,小布希總統為此備受國內政治家的埋怨。再次,卻是最重要的,中國在這段時間裡,超過德國,逼近日本(於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對美國最具有競爭 力的國家。

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目的,是圍堵中國,維護美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白宮和美國國務院多次否認這一點,但是進行研判,不能只聽任何一方的說辭,應依據客觀事實。

美國圍堵中國、維護亞洲霸主地位的策略,分三個層次:美日同盟是「基石」;第一島鏈是多年經營的「鎖鏈」;東盟的其他國家和印度等國,是美國極力拉攏的對象。美國的企圖是構築對中國的「U」形包圍圈。四年多來,困難重重,不斷受挫。請看以下八個方面:

印度:美國極力拉攏印度,最突出的表現是,反對任何國家發展核武器,唯獨對以色列和印度例外。不僅如此,美國還主動與印度進行核能利用的 合作。美國拉攏印度的目的是圍堵中、俄兩國,但是很難做到。印度在新興經濟體中,人口數量和發展速度僅次於中國,是南亞的「老大」,其目標遠大,要與世界 最強大的國家並駕齊驅,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不會投靠美、中、俄中的任何一方,而是要與三方都保持良好關係和適當距離,三方逢源,從中漁利。

澳大利亞:美、澳兩國是傳統盟友,訂有軍事同盟。但是,澳大利亞的經濟建立在礦產和農牧產品出口基礎之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澳經濟 合作發展很快。2008年世界金融風暴襲擊時,西方各國經濟凋敝,澳大利亞受影響卻較小,端賴中、澳貿易持續發展。2012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澳大利亞 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澳大利亞在經濟方面已經離不開中國,必須與美、中兩國同時保持友好合作。

韓國:美、日、韓三國的軍事同盟締結於冷戰時期,目標是共同對付蘇、中、朝。沿襲至今,已發生巨大變化。由於歷史問題和獨島(日本稱為竹 島)主權之爭,韓、日爭執不休,關係緊張。日本加速右傾化,促使韓國向中國靠攏。韓國需要美國作「保護傘」以對抗朝鮮。但是經濟上,中國早已超過美國和日 本,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國在處理朝鮮半島南北紛爭中,只靠美國不行,需要與中國合作。2013年6月韓國總統朴槿惠訪華,簽署《中韓面向未來聯合 聲明》和《充實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行動計畫》,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韓國圍堵中國不符合其本國利益。

東盟:多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良好。上個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東南亞各國從中受益。2008年世界金融風 暴,中國「一枝獨秀」,帶動東南亞各國的經濟,避免更大損失。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大的引擎之一,優先受益的正是亞洲鄰國,特別是東南亞各 國。「10+1」、「10+3」兩個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和成長,是中國與東盟關係良好的具體表現。直到2009年美國「重返亞洲」之前,南海基本上是「和 平友好之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