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無法帶領民進黨走出「中國政策」的困境

陳建仲
(陸委會諮詢委員)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兩國論

不論是出於對兩岸情勢的誤判、對中國崛起威脅的冷感、對「頭過身就過」台灣選舉文化的迷信、或者是根本無力整合綠營,將代表民進黨角逐2016年總統選舉的黨主席蔡英文,她的兩岸政策依舊可能採取模糊戰略,冀望距總統大位的最後一步,靠「唬弄」過關!

2011年蔡英文參選總統前,出版了她第一本自傳書《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九合一勝選後,蔡英文不僅把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時程大幅 提前,並且打鐵趁熱,從2月中旬起,每隔一個月出版一本,連續出版三本,一連串造勢,企圖將個人聲望推到最高點,讓黨內無人能望其項背,形同一人獨佔鰲 頭。

此外,報載蔡英文指派前國安局長蔡得勝於去年底赴印度達蘭薩拉,密會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邀達賴在今年5月訪台;桃園市長鄭文燦也接獲 蔡英文指示,籌備在5月接待達賴喇嘛並安排弘法場地事宜。蔡得勝除了替蔡英文赴印度外,也將在舊曆年後赴日,積極替蔡英文安排訪日行程、拉高接見層級,透 過與日方政要會談和國際媒體訪談,為蔡英文發表外交議題的政策談話時鋪排格局,拉抬個人的國際形象。

不分藍綠媒體的民調均顯示,超過六成民眾看好民進黨將獲得2016年的總統選戰勝利。民進黨距離勝選已不是差最後一哩路,而是一步;蔡英文儼然半隻腳跨進總統府,就等著她提出四平八穩的兩岸政策(民進黨稱中國政策),總統寶座手到擒來。

然而,蔡英文這一步能走得平穩順當嗎?她會不會在最後一步自己跌倒?或者因自家人設下的障礙、挖出的坑洞而絆倒?

2012年總統選舉民進黨最終敗選,黨內外咸認,是敗在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蔡英文在2008年至2012年1月辭去黨主席期間,民進黨「中國」政策的基本論述主要包括:

1.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互惠而非歧視、和平對等而非從屬,不可以陷於中國設計的一中框架。

2.應從全球戰略平衡及區域安全的角度來思考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3.應以民主原則作為對外的防火牆和對內防腐劑,中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須遵循民主程序,重大事項也必須由人民公投決定。

4.民進黨堅持以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作為與中國的最大區隔和外交的戰略制高點。

民進黨要鞏固其尚未締造的「主權」

2011年2月,蔡英文在出席民進黨智庫揭牌儀式上提出兩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論,她主張台灣與大陸彼此不同,但兩岸有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就是追求和 平穩定的關係,經由尋求戰略互利,發展有利於雙方各自和平發展的穩定機制;8月民進黨正式把「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論,納入10年政綱中。

綜觀蔡英文初任民進黨主席期間,她主張以「台灣共識」代替「九二共識」,要求對兩岸政治協商事前和事後都要進行公投,兩岸政經關係應該分 離,對兩岸經貿交流著重在對台灣負面效應的防範。在總統大選期間,她迴避具體說明如何處理「九二共識」、ECFA、和「台獨黨綱」等敏感議題。蔡英文主席 任內及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被認為不能說服中間選民,是她敗選的主因;蔡也在敗選當晚承認:民進黨要好好反省兩岸政策。

民進黨在敗選報告中提出:民進黨面對中國因素所塑造的經濟威脅感,必須發展出能夠凝聚國內共識的兩岸戰略路線,必須以堅定立場,扮演鞏固 台灣主權與經濟自主性的力量;但在策略上必須更加細緻,以溫和及彈性的態度,提供一個既不陷入對中國經濟依賴、又能確保經濟生活安全感的政策選項,讓人民 有另一個安心的選擇。另一方面,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不斷強調務實與溫和的路線,並且也不排斥與中國交往;但在實務上,必須以具體行動來強化此一立場的說 服力,並縮小形象與主張之間的落差。未來除了更深入研究中國的變化、與其對台戰略,也應該更具體展開雙向的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錯誤的刻板印象。蔡英文 卸任黨主席最大的貢獻是,替民進黨的大陸交流開綠燈,民進黨可以「制度化」、「正常化」、「除罪化」與中國往來交流,培養更多的「知中派」,在捍衛台灣主 權的前提下,擴大認同民進黨的社會基礎。

敗選檢討帶動的氣氛曾為民進黨短暫打開理性探討「中國」政策的機會,但這機會之窗很快又被關上。

2012年10月謝長廷以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名義赴大陸參訪,此後,黨內重要黨公職包括高雄市長陳菊、雲林縣長蘇治芬、宜蘭縣長林聰 賢、屏東縣長曹啟鴻、立委蕭美琴、林佳龍等先後登陸訪問,黨發言人羅致政等青壯派出席海研中心主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012年9月,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 在民進黨26週年黨慶集會致詞時強調,現在的民進黨應當超越「族群主義」情緒,冷靜理智客觀的看待台灣在世界上的角色,而不是用冷戰時期的思維來解決眼前 的困境。

民進黨內深綠淺綠「父子騎驢」

除蘇系聲音較小外,蔡系、新系、謝系,甚至部分扁系人馬(陳淞山等)都認為民進黨要想重新執政,就得調整兩岸政策。蔡系、新系多數(林濁水等)的立委、學 者及部分縣市長為主,他們認為民進黨敗選與黨的主權立場沒直接關係,「台灣前途決議文」已將黨的主權立場說清楚,甚至國民黨也開始接受「決議文」的內容; 而「九二共識」與民進黨既有價值矛盾,即使現在接受,別人也根本不會接受,反而甚至還會造成傳統支持者分裂。但若繼續反中、鎖國,會嚇跑中間與經濟選民, 不利民進黨重新邁向執政之路。因而主張對兩岸交流應「立場堅定、態度友善、論述彈性」:要維護事實主權獨立,確保一邊一國前提,更應扮演維護台灣主權和經 濟自主性的角色;民進黨不但不能反中、還應從互動中更加了解中國,要積極參與兩岸交流,並將與大陸交流制度化、正常化、除罪化;在論述上要堅持台灣共和國 已過時,甚至可用「中國大陸」等稱呼中國。

而另一派以謝系、部分新系成員(如洪奇昌)、許信良,及郭正亮等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國際秩序中的「一中框架」已成型,台灣沒有法理台獨 的空間;如果不對「台獨黨綱」與「台灣前途決議文」做必要處理,可能永遠拿不到45%以上的選票;若能放棄台獨包袱,未來便可與國民黨在選舉時緊張圍繞內 政議題競爭,加上選舉中獨派會自動回流,民進黨重新上台的機會更大。民進黨要想勝選就必須調整既有立場,徹底轉型,可以修改黨綱,接受中華民國憲法,在兩 岸政策上縮小與國民黨差距,進而與國民黨爭奪選民。

但基本教義派如前黨主席姚嘉文、台灣社、北社等民進黨周邊組織骨幹吳樹民、陳昭姿、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等卻認為,民進黨敗選後對兩岸政策 檢討,就像「輸了之後還拿刀子往心裡插一刀」,反對調整兩岸政策向國民黨靠近,否則將變成「山寨版國民黨」,不但會自失立場,也難爭取到更多選票。

2012年5月,蘇貞昌接任黨主席,他在參選主席時曾提出兩岸應該「用對話代替對抗、用互動追求互利互惠,促成共存共榮」。他表示,世界 在變,大陸在變,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要積極、自信地與大陸交往互動,讓大陸完整地了解台灣;民進黨更要了解大陸,不只是現在的大陸、經濟的大陸, 更應該關注未來的大陸、經濟以外的大陸,以及更廣大的庶民大陸。蘇貞昌一手策劃成立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自任召集人並定期集會,成為整合民進黨「中 國政策」的重要平台。

但平台立即點燃黨內是否應修改黨綱的大論戰,謝長廷強調民進黨必須遵守中華民國憲法,不應再談制憲。「憲法一中」是朝野政黨最大公約數, 他所倡議的「憲法各表」是維持現狀的設計,兩岸現狀互不隸屬,但憲法有特殊關係,「憲法各表」更務實且有合理發展性。提出大膽修正「台灣前途決議文」及 「正常國家決議文」等黨綱的主張。他呼籲民進黨未來大鳴大放,黨綱要改也能改,如果不修改黨綱,民進黨未來發展空間有限,謝更大膽拋出「兩岸政策趨藍 論」。許信良、新潮流系大將段宜康等人呼應謝長廷的觀點,同時強調民進黨應正視「九二共識」。但蘇貞昌不願得罪深綠,始終謹守「台灣前途決議文」,雖然勉 強通過「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但不管是中委會本身或是會議紀要等文件,不僅未能引領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進行務實的調整,反而引發內部淺綠與深綠的鬥爭。 2012年8月,蘇貞昌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強調,「民進黨繼續堅持支持台獨的立場」,向深綠交心。蘇貞昌主席後期,兩岸政策不得不轉趨保守,壓制黨 內的中國熱。

蔡英文說她推動了兩岸交流

去年5月,蔡英文回鍋擔任黨主席,因應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台,以及台南市長賴清德即將首度登陸,曾召開過一次「非正式」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談話會」,進行沙盤推演與因應之道。此後超過半年的時間,民進黨中委會形同停擺。

今年初傳出蔡英文將重新啟動「中國事務委員會」,要針對兩岸新情勢進行總體評估及探討,黨發言人徐佳青證實委員會將擴大參與,納入直轄市 長為當然委員,也將邀請兩至三位青壯派參加。5月21日蔡英文重啟「中國事務委員會」。蔡在會中表示兩岸關係必須面向未來、與時俱進,正式提出「三個有 利」與「三個堅持」:未來推動兩岸關係,必須有利於國家自由民主發展、區域和平安全穩定、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過程須 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享。

但這次會議匆匆召開又草草收場,委員會成員包括黨主席蔡英文、前主席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 長賴清德、吳乃仁與邱義仁以及新納入的台中市長林佳龍、桃園市長鄭文燦等共11人,但實際與會者僅六人,吳乃仁、邱義仁、林佳龍、賴清德均請假未出席,鄭 文燦只在會議開始時照個面,簽到即走人。充分顯示,會議過場的意義大於實質。

雖然召開「中國事務委員會」之前,先開過諮詢委員會,但諮委們提出多項看法與建議,均屬事務層次,未涉及民進黨兩岸論述的根本架構,不能 作為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政治基礎。會議照例全盤否定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將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貶得一文不值。蔡更自我標榜是民進黨在執政時期,完成兩 岸經貿關係的結構性調整,大幅修正兩岸關係法制,為後來的直航、陸客來台等奠定堅實的基礎;把當前兩岸關係的成果,全歸功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全力推動。問 題是,扁政府執政時期,兩岸關係緊張、台海軍事進入高危期,衝突可謂一觸即發,蔡英文的談話,令人匪夷所思。

蔡英文還在會中指責馬政府在推動兩岸關係上急切躁進,既忽視兩岸在政治、社會及經濟體制上的巨大差異,也未認真的建立兩岸交流互動存在的 各種風險的管理機制,以致造成很多讓社會憂慮的現象和問題,尤其是兩岸經貿發展從互補轉變為競爭關係、台灣主體性逐漸弱化及國家主權的流失。蔡還把兩岸關 係與「九合一」選舉結果聯繫起來,批評國民黨執政下的兩岸政策和人民的距離愈來愈遠,導致去年連串公民運動及學生運動對兩岸關係的深刻反省,最終被人民所 拋棄。

撼動「一中原則」 蔡英文要搶頭香

事實上,無論是蔡英文、蘇貞昌乃至絕大多數民進黨叫得出名號的,本質上,都未將大陸與台灣看成是兩岸關係,而是看成「國與國關係」。「九合一選舉」彷彿更 讓他們看到希望,認為挾著泛綠陣營執政縣市近七成的統治人口,北京不可能不和綠營交流。因此,委員會認定,即使不承認「九二共識」,綠紅照樣可以交流;因 而決議各縣市可參酌高雄市「兩岸小組」的作法,建立處理兩岸事務的機制,再透過縣市聯合治理平台進行研討、分享資訊,讓兩岸事務成為各縣市的共同議題。問 題是,在台北市長柯文哲丟出「兩國一制論」後,北京是否繼續和綠營執政的城市交流,尚待觀察。

由於國民黨仍深陷馬英九和頂新集團牽扯不清的各項傳聞,民進黨認為,2016年光靠「反馬牌」,就足以勝選。而且,國民黨的國共平台已被 「政商勾結」化、ECFA也被污名化,加上中間選民反財團意識高漲,國民黨最擅長的財經牌、兩岸牌,都無法形成有效戰力,因此,民進黨修改兩岸政策論述的 壓力銳減,不必碰「台獨黨綱」、也不必涉及國家認同、民進黨的核心價值等,只要不會引起深綠勢力反彈,不給公民社團找藉口另推人選,則民進黨盤勢穩當,靠 「唬弄」也能過關!問題是,中間選民真的反對ECFA?真的同意兩岸關係再度走回綠營執政時期的緊張對峙?但顯然民進黨是鐵了心,在美國新反中勢力的助威 下,硬要闖他一闖。誠如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在他新著披露,蔡英文說今後兩國論只做不說;不論蔡英文在總統選舉時提出什麼樣的「中國政策」,差別只在包裝, 內容不會改變。蔡英文相信北京會自我調整來適應,因為民進黨人率皆相信:「當選過關」,就看北京當局最後買不買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