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將成為世界發展的領頭羊

林毅夫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今年9月,中國將首次主辦20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這將成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其領導力的一次難得良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以今年的G20峰會為契機,抓住寶貴的歷史機遇,向世界展現中國發展的雄心壯志。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主席應始終確保發展成果能由全體人民共享,並在明年啓動中國與其它經濟體的多邊投資協定談判。

以今年的G20峰會為契機實現這些目標並非遙不可及。相較而言,G20峰會是近些年來較為成功、有效的多邊協調合作機制之一。例如在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G20峰會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如何取得卓越的發展成果已經有了一定的共識,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是其中的三個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充分就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而完善的基礎設施則能夠顯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我們深知,當前世界各國發展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發展中國家的人力和金融資本的基礎都比較薄弱,而外匯儲備和信貸規模也小得可憐。它們因而無力進口原材料和機器設備,使得他們只能處於全球價值鏈的末端,這些國家的發展路徑充滿了荊棘。

要彌補發展中國家在人力資本與金融資本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並使得它們能夠獲得更高的外匯信貸額度,助力國家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獲得外國直接投資。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吸引外資並不是一件難事,因為發展中國家可以提供更高的潛在投資回報率。

在這些國家,與稀缺的資本相比,勞動力資源是相當充裕的。但是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所言,現在資本正在向錯誤的方向流動:資本正從低收入國家流向高收入國家。這一錯誤的趨勢吞噬了發展中國家的可用資本,限制了這些國家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國家間的收入差距。

2008年,勞拉.阿爾法羅(Laura Alfar)、西伯內姆.卡萊姆利(Sebnem Kalemli-Ozcan)和瓦季姆(Vadym Volosovych)在《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上發表文章指出,欠發達國家缺乏資本淨流入的原因之一是這些國家沒有相應的部門接受和分配外國投資。但是這些國家又需要資本流入來建設和發展必要的金融部門,這使得這些欠發達國家陷入了「死循環」。

如果各國能夠達成一項多邊投資協定,那麼投資於發展中國家就將變得不再困難重重,或許這能夠將欠發達國家拖出「死循環」。與此同時,這一多邊投資協定也將涵蓋設立投資保護機制和激勵機制、爭端解決機制、企業社會責任準則和國有企業與主權財富基金投資規約等,這些機制的設立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強化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

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分自然地成為了這一多邊投資協定的談判平台。在此前的多邊投資協定談判中,發達國家反而比發展中國家獲得了更多的優待和特權,這是各方暫未能夠達成多邊投資協定的原因之一。在過去10年間,全球投資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因此各國應該重啓多邊投資協定的談判。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佔到全球對外投資總額的近四分之一。這意味著一些新興經濟體已然成為了資本輸出國,它們將在未來全球投資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角色。中國從外國直接投資(FDI)中獲益頗豐,而近些年來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總額也開始增長。

根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UNCTAD)的報告,2013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就已上升為世界第三。據其預測,中國將在2016年成為資本淨輸出國。中國的「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的企業到海外投資並擴展業務,「一帶一路」戰略則計劃為整個歐亞大陸提供貿易基礎設施保障。因此,這一趨勢只會日益加強。

中國很快就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來源國。幾十年前,中國還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而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國在對外投資方面的快速發展使它當仁不讓地成為G20峰會全球發展議題的領頭羊。

為此,中國應當明確具體的發展目標,規劃切實可行的、可供借鑑的發展路徑。為發展中國家建立不具有約束力的、促進投資的框架協議或將成為發展路徑的第一步。這一框架協議理應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平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促進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

經作者同意,轉載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