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中、韓的合縱連橫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


一、日中韓外長會談深具意義

8月24日,日、中、韓三國外長於東京集會,此為繼楊潔篪於2011年3月出席京都日、中、韓外長會議,睽違五年的北京外長首度訪日,亦為王毅2013年3月接任外長後,初次訪日。在日中關係低迷之際,王毅的東京行引人側目,日本希望以此次會談為契機,改善日中關係,從而在9月4至5日於杭州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實現安倍晉三與習近平的首腦會談。

儘管北京外交部指出,此僅為例行的年度多邊會談,無關日、中雙邊互訪僵局的突破,王毅抵日時,特意強調此次是為參加日、中、韓外長會議,似乎是強調並非日、中之間的正式訪問。但在圍繞東海權益,大陸近期頻頻以公務船進出釣魚台海域,反對韓國部署「薩德」(THAAD)系統,中韓關係逆退當下,日、中、韓三國外長聚首東京,仍深具意義。

在美國「再平衡」戰略下,大陸腹背受敵,北京對東京及首爾展開軟硬兼施的博弈,避免在東亞區域遭到孤立。惟從會後未如過往發聯合新聞稿,可管窺日、中、韓圍繞東亞海域爭端及地緣戰略下安全利益矛盾,仍難獲致求同存異的共識,此或許短期內將干擾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進程,但日、中、韓外長會談的舉行,透露今年秋冬之際,於東京召開三國領袖峰會時將「達成共識」。

此東北亞重要對話機制的正常化運作,不僅將實現朴槿惠及李克強任內首度訪日,更意味北京藉對話管控分歧的戰略企圖。8月25日,李克強會晤到訪出席第三次「日中高級別政治對話」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指出明、後兩年為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強調「雙方應抓住機遇,管控矛盾分歧,穩步推進交流合作」。谷內局長對此回應,表示「願意加強交往和溝通」。儘管日、中、韓間的政治關係搖擺不定,但「經濟關係」讓對話得以維繫,三國外長在全球經濟日趨不穩定的背景下,就加強合作的必要性達成一致。未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推進將成為三方關係發展的觸媒。9月1日,日、中、韓三國與東協(ASEAN)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達成「致力於推進談判」,目標在2017年後,完成談判之共識,為2020年實現「東亞經濟共同體」奠基。

此外,日、韓在與美國強化同盟關係的戰略需求下,亦須與北京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東京及首爾在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中,對中關係素來保持靈活,避免淪為美國棋局中之「棄子」。因此,王毅訪日不僅是為G20峰會製造和解氣氛的因應作為,而是為三方各取所需的一次行動。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指出,日、中、韓間存在種種懸案,此為不爭事實,但發揮政治智慧,超越對立,推進合作非常重要。總的來看,日、中、韓的合作對推進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至為關鍵,此為北京針對美國「再平衡」包圍網的因應作為,亦為日、韓與美國維持同盟關係之際,藉對中外交,預防美、中交易之必須。

二、金正恩將韓國推向美、日

即在日、中、韓外長會談登場之際,金正恩故伎重施,發射KN-11型潛艦彈道飛彈(SLBM),並首次落在日本的防空識別區海域,引發日相安倍的抗議。北韓此舉除表態對美、韓「乙支自由衛士」(UFG)聯合軍演的不滿,更意在阻擾日、中、韓三方合作因應北韓的核武與飛彈開發問題。

誠然,北韓年初氫彈試爆及光明星衛星的發射不僅令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師出有名,成功離間中韓關係,結束「中韓蜜月」,亦使陷入漂流的「美韓同盟」重新定錨。北京對韓國利用「薩德」AN/TPY-2陸基移動雷達偵測大陸軍事動態保持戒心,但首爾堅稱此舉在保護韓國免受北韓彈道飛彈威脅,因「薩德」的攔截高度僅為150公里,無法攔截1,000公里以上高度飛行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此說明將「薩德」系統雷達局限於偵搜北韓,亦是「薩德」系統部署韓國成定局的情況下,說服北京退而求其次,理性對應中韓關係的方法。

惟8月24日,王毅與韓國外長尹炳世的會談中表態,「堅決反對」部署「薩德」系統。北京對「薩德」部署的強勢應對,使韓國對中輿論轉趨負面,甚至出現「嫌中論」,訴諸民族主義力抗北京的施壓。韓半島未來論壇理事長、峨山政策研究院顧問千英宇呼籲,惟有清除混淆韓國集體理性之慕華思想的基因(DNA)與亡靈,大韓民國始能站起來。韓國高麗大學教授宋奉先認為,北京反對「薩德」為袒護加害者,傷害受害者的行為,北韓完善核武攻擊能力,實戰部署的瞬間,東北亞局勢將可能走向違背北京意願的方向。若不願「薩德」系統登陸朝鮮半島,成為榻旁鼾聲,北京即應祭出有效的制裁手段,迫使北韓棄核。如此方可使美國在東亞部署「薩德」失去正當性,而北京亦不再是平壤予取予求的外交提款機。出席第二屆「東方經濟論壇」的朴槿惠向俄羅斯官方通訊社「今日俄羅斯」表示,北韓核武飛彈威脅若能獲得解決,南韓將無需部署「薩德」系統。此不僅為中、韓安全問題的正解,亦為朴槿惠爭取民意,再續對中友好政策之所繫。

對金正恩而言,東亞再現「中俄朝」對抗「美日韓」的冷戰格局或許有利於維繫北韓體制,但此戰略格局難與全球化下大國利益的實踐相向而行。在中、俄形成戰略協調關係的同時,卻見日、中、韓峰會恢復每年定期舉行的常態及日、俄推進西伯利亞地區的能源及經濟合作,尋求解決「北方四島」爭端及戰後和平條約簽訂的可能途徑。安倍首相計劃在12月15日於家鄉山口縣長門市迎接俄國總統普丁到訪,加速日、俄和解進程。安倍表示,在「新思路」下,看見具體推動日、俄談判的路徑,對此感到有把握。

三、「核武恫嚇」淪為「尾巴搖狗」

9月9日,在東亞峰會(EAS)史上首次發表譴責朝核聲明後,北韓五度進行核武試爆。此次北韓核武試驗為核彈頭爆炸測試,顯示北韓核武發展走到「核武器化」階段,加上飛彈投射技術提升,使朝核問題成為現實的威脅。

其實,北韓的「核武恫嚇」吊詭地扮演美國「再平衡」戰略的最佳助攻角色,不僅結束「中韓蜜月」,更為美國推進日、韓的安全合作,提供動能。9月7日,朴槿惠總統與安倍首相在寮國永珍舉行會談,安倍表示,加強日、韓,日、美、韓的安全保障和防衛能力勢不可免,藉此可有效對北韓進一步施壓,敦促韓方儘早簽署旨在實現日韓直接交換情報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朴安會」舖陳「美日韓同盟」的路徑,加深北京與美、日、韓的戰略猜忌。

在「薩德」部署問題上,中、韓僵持不下。在G20的中韓峰會中,習近平重申反對「薩德」登陸朝鮮半島的立場,認為此舉無益於區域的戰略穩定,並導致爭議加劇。朴槿惠則回應習近平表示,若北韓棄核,即無部署「薩德」系統的必要。此不僅為中、韓「安全困境」的正解,亦為朴槿惠爭取民意,再續對中友好政策之所繫。

北韓在核武發展上日趨精進,證明金正恩對國際制裁無感。此外,北京在朝核問題上舉棋不定,使金正恩得以再三藉核武及飛彈試驗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美國亦借力使力強化在東北亞的前進部署,導致北京面臨美國兵臨城下的壓力。金正恩或許認為,核子試爆將使東亞國際政治板塊構造向北韓有利的方向運動,穩賺不賠。惟真正啟動板塊運動的鑰匙應在美、中手上,北韓的「核武裝之路」無法導航東北亞國家的戰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