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出擊vs.事緩則圓

中美貿易戰的攻防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


壹、前言:新冷戰對抗思維興起?

中美貿易戰開打,究竟是中美之間的貿易衝突,還是技術競爭問題,還是施政行徑怪異的川普(Donald Trump)所致?看來這跟來自商業界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川普特質有關。以往歷任美國總統,儘管不滿中美貿易失衡,但就沒有像川普一樣樂於挑起中美貿易爭端,而且還無限上綱到經濟和科技霸權戰的層次,由此可知川普策略善變獨特的商人特質。

其次,中美貿易戰是川普競選連任的大賭局?美國媒體評此舉為川普的一場「豪賭」,賭注是美國經濟和2020年大選的勝利。川普對中國貿易的強硬態度,充分展現出商人在商場上的狠勁。

最近美國600多家企業又發出聯名信函,促請美國總統川普解決與中國的貿易爭端,指出關稅戰傷及美國企業與消費者,以及民主黨五位參選人的民調目前都勝過川普的支持度,無疑又給川普龐大壓力。

川普上台後,便立即放棄和退出TPP、批評世界貿易組織(WTO)、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其種種的貿易決策與作為,讓世人摸不著邊,更不清楚他底線在哪,而且往往將貿易制裁連結到中國對美國經濟發展上的不利作為,力道越來越強,也迎合了當前美國社會對中國崛起的不安與焦慮。甚至讓中美關係帶入到類似《經濟學人》所強調的:「新類型的冷戰」。

貳、強勢vs.太極

從川普對中美雙方先前達成所謂的「很好的協議」,可一窺美國對中國貿易立場的端倪。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向中國提出的八項貿易訴求:1.一年內減少貿易順差1,000億美元,之後一年再減少1,000億美元;2.停止「中國製造2025」中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3.接受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潛在進口限制;4.實施「直接的、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絡間諜入侵美國商業網絡;5.加強知識產權保護;6.接受美國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並不進行報復;7.將目前10%的平均關稅降至與美國相同水平(3.5%);8.開放服務業和農業。此外,美國還要求,兩國須在每季共同審查進展情況。在在顯示美國在貿易制裁上的主動與強勢,咄咄逼人。

相對地,2018年9月,北京亦宣稱要澄清中美經貿關係事實,闡明中國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政策立場,推動問題合理解決。這份白皮書闡述中國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八大立場」,主要包括:1.中國對於貿易戰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2.願意與美國重啟雙邊投資協定談判;3.中國堅定維護並推動改革完善多邊貿易體制;4.堅定保護產權和智慧財產權;5.堅定保護外商在華合法權益;6.堅定深化改革擴大開放;7.中國堅定促進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合作;8.中國堅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八大立場宛如八大原則,不急不徐的柔軟身段,大打貿易摩擦的太極,裡子面子都要兼顧的貿易立場。

習近平對中美貿易談判的三個底線似乎主要表現在中美貿易的三個分歧點上。以往中美每輪談判後,往往由外交部或商務部表達觀點,但第11輪的貿易談判後,副總理劉鶴立即在美國對媒體闡述了中美貿易磋商的三個主要分歧點:首先,關於取消關稅問題上,中國認為關稅是雙方貿易爭端的起點,如果要達成協議,那麼關稅必須全部取消。其次,在採購問題上,先前在阿根廷見面時已經形成共識,當時形成一個對數字的初步認同,究竟多少,現在雙方有不同看法。最後,在文本的平衡上,任何國家有自己的尊嚴,所以文本必須平衡,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現在再做一些工作。這三個談判分歧點,可能恰恰是習近平不願意讓步的「底線」。

中國原本已經在一些核心「結構性」議題上有所讓步,包括改善知識產權保護、不再強迫技術移讓及改善中國市場進入。但抑制政府補貼仍是困難的議題。看來美國希望一步到位,但北京仍希望漸進式解決。儘管習近平的態度一直低調和緩,希望貿易爭端透過貿易手段處理,不應該無限上綱到政治或體制上。

當前國際高度關注6月底在日本大阪舉辦G20峰會上的習川會,是否會安排如去年12月在阿根廷舉辦G20峰會上以共進晚餐的會晤模式,是否可有效緩和或終止中美貿易衝突。川普又推文威脅:若習近平不來參與G20峰會,將立即提高剩下的3,000多億貿易產品關稅,試圖以高關稅施壓北京重啟貿易談判。但習近平是否與會,至今仍未表態?當前川普與習近平都有壓力。川普面對國內企業、中西部農民,以及連任的強大壓力,急於解決貿易戰。

參、美國的盤算和輸贏:主動出擊

2017年新一屆美國政府上任以來,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拋棄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等國際交往基本準則,實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權主義」,對許多國家和地區,利用不斷加徵關稅等手段進行恫嚇,試圖採取極限施壓將自身訴求強加於中國。

到目前為止,美國受到的直接損失約為GDP中的0.1-0.2%,中國的損失較高,為GDP中的0.3-0.6%。但隨著被加徵關稅的項目增加與稅率上調,兩國各自受到的損失也會增加,但美國的貿易損失會比中國來得小一些。對美國而言,更多的中國報復性關稅可能會令美企獲利縮水5%,加上獲利值下滑,可能導致美股下跌10-15%,但中國市場跌幅則可能達到15-20%,以及美元兌人民幣也可能升破7.0水準。

金融專家林日昇表示,近幾個月美國經濟與股市非常動盪,原先預估美國經濟2019年成長1.8%,就目前看來反而可能倒退0.5%;而中國經濟的成長原本估計6.6-6.8%,預計可能會減少1.5%。

大豆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但2018年對中國的大豆出口跌至16年來的低點,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0%,讓美國農戶深受其害。但如果在2020年大選前,中美貿易談判能夠達成協議,其中又包含大筆大豆採購訂單的話,這對川普的選情無疑是重大利好。

川普政府計劃提供約150億美元援助美國農民。2018年,華府已向美國農戶提供120億美元援助。再看美國去年11月的期中選舉,似乎沒有威脅到中西部農業州對川普陣營的支持。不過若是中國持續降低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美國中西部農民的不滿會加深,對川普的連任支持度會生變。畢竟世界上對美國農產品需求的大市場非中國莫屬,要轉移美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貿易高關稅持續,美國經濟停滯不前,川普的支持度會下降,而民主黨將有更大機會在愛荷華、密西根、明尼蘇達、賓夕法尼亞和威斯康辛等關鍵州擊敗他。雙方調漲關稅會兩敗俱傷。因美國不少消費品從中國進口,將來不管是在沃爾瑪(Walmart)、目標百貨(Target),或亞馬遜(Amazon)上購物,價格都會提高,肯定會加重中下階層美國人的負擔。

川普的貿易戰略,陷入所謂「負面思維」經濟戰,看誰撐得久、撐得住,畢竟美國經濟體量大,又擁有關鍵技術與高科技,採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實力肉搏戰,企圖打垮中國經濟崛起的態勢,不再威脅美國的霸權地位,確保「美國第一」、「美國再度偉大」。

肆、中國的盤算和輸贏:事緩則圓

2018年3月中美貿易起衝突以來,中國一直用「中美貿易摩擦」,但自5月10日中美談判陷入僵局後,中國一改往日低調,以強硬姿態回應美國,並開始使用「貿易戰」一詞,可以看出中國希望以單純的貿易問題來處理。

在2018年8月,中國當局召開政治局會議時向外界釋出「六個穩定」要求,即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以應對中國未來有可能面臨的長期貿易戰挑戰。9月,中國國務院的白皮書強調,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存在經貿摩擦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增進互信、促進合作、管控分歧。長期以來,兩國政府更要建立中美商貿聯委會、戰略與經濟對話、全面經濟對話等溝通協調機制,保障經貿關係,克服各種障礙。看來北京高層是採取軟式守勢的貿易策略,希望透過協商解決貿易衝突,並準備好長期對抗。

此外,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研究報告,美國對中國所加徵的關稅,其中90%稅負將由美國企業、零售商和消費者承擔,由中國負擔的部分僅僅10%而已,主因是中國對美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小。也像國際貨幣基金(IMF)2019年5月的報告,在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幾乎全部由美國進口商承擔,甚至一些關稅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2018年,中國對美出口總值約佔中國全部出口的19%(中國出口總量約2.49兆美元,對美國出口量約4,784億美元),比例不是特別高,而中國預計只有4-5%的出口會受到影響,由於出口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比例一直在下降,10年前的貿易順差對經濟成長約貢獻2.0%,現今大約只有0.6%,因此受到美國開徵25%高關稅的影響已很有限。加上人民幣貶值到接近7元兌換1美元,降幅差不多10%,多少紓緩出口關稅的負擔。10年前中國迫切需要出口部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如今製造業在中國面臨勞工短缺、薪資高漲和五險一金(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住房公積金)的福利負擔問題。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約4.63兆美元,佔GDP的35%,進出口金額對中國GDP成長的影響相對降低。

此外,中國手中仍握有幾張王牌,如限制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拋售美國國債、禁賣稀土、人民幣貶值、百姓拒購美國貨、大力投資基礎建設於大西部、擴大開放自貿區等。其次,提升內需消費市場,降低貿易出口到美國的壓力。

最近習近平訪視「稀土故鄉」江西,有無聲宣示「稀土戰」的意味。目前中國佔全世界稀土產量的90%,如鄧小平所言:「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稀土自然成為中國手中的王牌。美國地質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在2014-2017年間,佔美國進口稀土礦產的80%。中國如限制對美國稀土的出口,短期內可能會衝擊到美國相關電子產品的生產。

美國也有許多大型稀土礦產,所以不願積極開發,主要考量是生產稀土污染嚴重,中國因生產稀土每年產出2,205噸有毒廢物。美國幾年前面對稀土元素的戰略安全考量,其實也早已儲存足夠稀土備料,至少可以用一陣子。

伍、中美貿易戰的可能發展

1980年代,日本經濟體達到美國三分之二時,讓美國感到不安,開始對日本經濟採取不友善措施,激起美日貿易爭端,最終導致日本在貿易戰後進入「失落的20年」,經濟成長停滯不前。當前中國經濟體也達到美國三分之二,中美貿易戰的後果,是否也會致使中國經濟重蹈日本的覆轍?也會面臨失落的20年?

儘管雙方立場強硬,但中美貿易戰的結果大家都不利。正如《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諾(Nick Marro)所說:為防止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美國和中國可能會達成一份雙邊可以接受的協議。協議簽署的時機很可能在6月28-29日的大阪G20峰會期間,畢竟川普要爭取2020年連任,需要一場外交勝利。

中國勢必要漸進式調整貿易結構和市場分布,提升產業技術,擴大國內對美國商品的需求,甚至增加對美國境內的投資,讓人民幣適度升值,或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才能有效應付美國的貿易挑戰。

彭博社預估,若貿易戰擴大到所有中國商品,全球GDP在2021年將損失約6,000億美元的。換言之,在雙邊關稅都提升到25%後,在2021年中國GDP的經濟會下滑0.8%、美國下降0.5%,全球也會下降0.5%。

陸、代結語:台灣漁翁得利?

中美貿易戰下的台灣會獲利還是受害?大陸台商面對美國擬全面對大陸課稅25%,加上封鎖華為的雙層貿易挑戰下,正醞釀著回流台灣。台灣政府的「歡迎台商回台方案」自2019年元旦實施迄今,短短五個月已有52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至5月9日總投資金額已超過2,795億元,會帶來超過2.7萬個就業機會。

美中貿易戰延燒,衝擊台灣高科技產業,電子五哥等台商調整生產基地的趨勢明顯,部分是高階製程移回台灣,但部分生產基地可能遷移到東南亞。基於此,美中台三角貿易模式勢必改變,蔡總統強調高涵量及高質量的「台灣製造」,是否會取代「大陸製造」,成為出口美國的主力?。

電子低階產業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最大,短期間以勞力密集生產或低階科技為主的台商,勢必將生產線從大陸移轉至東南亞,讓東南亞成為下一個替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基地,而移往具有人口紅利的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甚至緬甸、柬埔寨和寮國,成為必然的選擇,主因是跟中國市場距離不會太遠。其中又以越南最熱門,因產業鏈完整,且距大陸較近,也成為大陸台商轉移投資的重要首選地區。

台商轉移生產基地到台灣,因投資轉移需求來得太快,台灣還有「五缺」問題(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台灣必須提升「智慧製造」的環境,並透過智慧製造同時進行產業升級,因應「全球化3.0」和「工業4.0」。而台商的回流不僅增加就業機會,也會帶動基礎建設,又結合台灣產業升級和智慧科技的製造,可以提升台灣科技島的產業優勢和形象。

財政部公佈5月出口金額277.2億美元,年減4.8%。預估6月也將下滑。從2018年11月到2019年5月,台灣已經連七個月出口負成長,足見台灣也深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特別是在兩岸之間的貿易。美國自2018年9月對中國商品加徵第三輪關稅生效後,美國自中國的進口開始下滑,2018年10月成長率還有8%,但到2019年3月轉成減少18%。同一期間,美國自台灣進口成長率從12%上升至21%,但出口仍連續七個月負成長,說明大陸從台灣的進口下跌,因在大陸台商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下降,開始降低從台灣進口的中間產品。

最後,台灣方面可以考量市場生產區隔的投資佈局調整。面對中美貿易戰,中美市場的生產供應鏈須要加以切割,順應目前台灣南向東南亞和南亞策略,西進大陸佈局,現在要加上東望策略,向美國或美加墨投資。唯有整合台灣的南向、西進和東望發展策略,甚至可以建立紅色供應鏈和非紅色供應鏈雙軌發展,重新佈局台灣核心之生產和貿易網絡,才能讓台灣擁有其貿易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