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前後的東北亞外交博弈
G20峰會前後的東北亞外交博弈
6月28、29兩天,G20峰會在大阪咲島隆重登場,此應為安倍首相任內,日本最重要的主場外交。身為東道主,安倍除不讓日本的盟國美國總統川普在會中遭孤立外,更積極扮演魯仲連,穿梭在美國於G20成員間,其中全球關注之焦點為「習川會」,助力打開中、美貿易僵局,避免全球經貿走向保護主義,衝擊全球產業及金融穩定。本文將分析G20峰會前後的東北亞區域外交博弈及其對東亞同盟體系的影響。
6月27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飛抵日本大阪,準備參加在咲島舉行的G20領袖峰會,習近平此行雖僅是出席G20峰會的「工作訪問」,但仍為其任內的首訪日本,亦為繼胡錦濤2010年11月赴橫濱出席APEC峰會以來,睽違九年的大陸國家主席訪日,備受日本重視。
因此,習近平甫抵大阪即與東道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首腦會談,隨後安倍更以晚宴為習近平接風。大阪「習安會」延續去年10月安倍國事訪問中國所揭開的「日中新時代」,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永遠的鄰國」,持續推進中日關係。「習安會」獲至「10項共識」,範圍含蓋海洋、安保、經濟、民間交流、司法互助及對區域暨國際社會的貢獻。對此,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對成果表達高度肯定。
其中,引人側目之處為習近平原則接受安倍的邀請,於來年春天正式訪問日本。此前,安倍首相將於今歲秋天再訪中國,意味中日關係中的「首腦穿梭外交」重開,雙方關係完全回到安倍言下的「正常軌道」。日中首腦會談係雙邊關係冷暖的重要指標。
此外,中、日亦將儘速實現雙方防長的互訪及「海空聯絡機制」的熱線開通,摸索建構「新安全關係」的可能樣態,此項構想在安倍去年訪中時,由習近平提出,背景係因應美中關係結構性的惡化,北京須致力於周邊安全環境的穩定,與日本化敵為友。
中日關係改善,係雙方互有需求,日本受到川普在貿易談判及駐日美軍軍費分攤上的咄咄逼人,因此須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以為對美外交的槓桿。然而,現實下北京期待東京較高,習近平較安倍更為主動,故此時安倍回應中日關係改善的成本較小,所能獲至的國家利益更大。對安倍而言,中日關係改善,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在中、美對立之際,日本亦為緩解中、美貿易摩擦創造機會,積極促成大阪「習川會」。同時在圍繞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日中韓FTA」等自由貿易體制與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改革探索,以落實去年阿根廷G20峰會共識上,安倍與習近平採取一致立場。
中、日在經貿上找到共同的語言,為中、日關係升溫起到積極作用,於此過程中,中、日更逐漸摸索出後冷戰時期雙方國力此消彼長,為兩國關係平添「安全困境」等負面因素後的新交往模式。北京不再意圖藉「歷史問題」使日本「外交負債」,經濟互利共贏為彼此接近距離,成為中日關係升溫的基石。
G20峰會上,中、美、日三國元首合影,日相安倍少見的端坐在習近平與川普之間,表露日本在中、美貿易爭端中,所持之立場不是選邊,而為調和雙方,但此不意味日本有能力在未來承擔提供國際秩序,僅為「安倍外交」的趨吉避凶之策。
其實,川普赴大阪出席G20峰會前,即批判「幾乎所有國家,皆佔盡美國便宜,此令人難以置信」。川普除點名中國、越南外,亦未放過美國的盟國,德國和日本在川普眼中,與中國並無二致,都是令美國蒙受金錢損失的國家,大家須將帳算清楚。
川普無視日本每年為駐日美軍支出的鉅額「體貼預算」,更對沖繩居民承受美軍基地造成的生活諸多不便無感,指責日本在安全上搭美國便車,使日本人認識到無法再視「美日同盟」為理所當然。因在川普眼中,同盟的價值敵不過現實的金錢考驗。美日關係之未來挑戰除近700億的美國對日貿易赤字外,在今年12月即將展開的新一輪《駐日美軍費用分擔協定》談判,川普勢將依新擬定的防衛費分擔原則,落實「使用者付費」,要求安倍內閣提高「體貼預算」。
目前日本已負擔76%的駐日美軍費用,採購105架先進的F-35隱形戰機,兩項皆為美國諸多盟國中之最,堪為表率,但川普仍不滿日本對美國的「體貼」,批評日本未充分負擔防衛責任。其實,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為實現財政健全化而削減國防預算,即曾表態「美國已非世界警察」,川普延續此基調,只是表達的更為露骨,毫不修飾。2018年12月24日,川普在推文中直言,「我們實際上為全世界很多富有國家的軍隊支付補貼,但這些國家在貿易中徹底利用了美國和美國的納稅人」。其後,川普更揚言美國「並非世界的冤大頭」。
誠然,美國白宮向日本政府極力否認川普將退出《美日安保條約》,但日本共同社評論認為,前國防部長馬提斯等「重視同盟派」離開團隊的情況下,川普的不可預測性陡升。在G20峰會的會後記者會上,川普不諱言美、日安保的不公平協議必須調整。美日關係正面臨前所未有挑戰,此次可能更甚於「尼克森震撼」的「繞過日本」,形成對日本安全戰略更為不利的「抛棄日本」。因應可能的變局,日本在外交上,亟需強化中日關係,此不僅為經濟,更為安保計。戰後蟄伏已久的「亞洲派」或許將歸位,與「親美派」競爭日本外交的話語權。
「習川會」帶來中、美貿易戰休兵,談判重開的結果符合日本的期待,亦證明中、美對抗的「新冷戰」格局迥異於美、蘇「冷戰」,揚棄「扈從」美國的「安倍外交」亦藉此再下一城,為7月21日的參議院大選增添一筆政績,使安倍挺進日本近代史上任期最長首相的底氣更足。
在成功召開大阪G20後,安倍在外交上採取兩項強硬措施,一為恢復中斷31年的日本商業捕鯨;二為藉口國家安全,對韓國祭出加強管制含氟聚醯亞胺、光阻劑及蝕刻氣體三項關鍵半導體材料出口韓國的強硬措拖,反制韓國總統文在寅在賠償日本殖民朝鮮時期的徵用工爭端中的強硬立場。
美國《華爾街日報》未將此兩項外交措施以日媒慣用的「安倍色彩」形容,而將之稱為「川普化」,但其背後可窺見安倍正利用川普「美國第一」下的「不干涉主義」,漸趨實現其父執輩未完成之「自立外交」夙願。
安倍在捕鯨及「徵用工爭端」的外交決策中,似乎脫離戰後以來日本外交謹守國際規範的既有模式,利用國內民意撐腰,突顯國際建制或他國對日本之不公,使日本蒙受損失,此正是川普上台後,在國際政治中四處向占美國便宜之國家討公道的路數翻版。
文在寅呼籲日本「回到貿易必須是共同繁榮的工具,此一國際社會的信賴及日本一貫主張的自由貿易原則上」。然而,7月21日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將屆,此前安倍難以在對韓外交上放軟。在川普領頭下,經濟儼然成為政治的祭品,自由貿易秩序正面臨空前挑戰。
當前,日韓關係處於「外交真空」狀態,既缺乏事務層級官員對話,更遑論首腦會談。執著於雙邊議題戰術收效,不見宏觀戰略佈局的川普對介入日韓關係興趣缺缺,恐令東亞的「冷戰型同盟」時過境遷。
相對於中日關係升溫,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蔡英文在「習五條」及香港「反送中」議題上,頻頻「撿到槍」,搖身一變為「辣台妹」,重新凝聚民意,爭取支持,但兩岸論述徒具情緒性「嗆中」,未見理性思辨下的兩岸關係和平路徑探索。因此,兩岸關係勢將在蔡英文邁向連任過程中持續惡化,使台灣在東亞國家政經場域中「形單影隻」,與在中、美間不押單邊,平衡以對的日、韓及東協等周邊國家漸行漸遠,最終走入「凄涼已極」的死胡同。
安倍首相因應中、美博弈,全球政經秩序歷史性重構的外交操作,值得蔡政府借鑑。在G20峰會前,「習安會」先行登場,將中、日定位為「永遠的鄰國」,兩岸同為中國人,何須視彼此為寇讎,「永遠的家人」應為兩岸重開對話,尋求歷史和解創造契機。◆
社論
大阪G20峰會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108高中歷史課綱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