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的全球頂尖期刊《自然》,登了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拉馬克里希南 (V. Ramakrishnan,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的投書《謝絕美國的反中情緒》: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受到異樣的眼光,令人憂心 ; 文明世界的法律公理為「未證明有罪前,是清白的」,不能因種族、信仰、國家等而受到歧視;上世紀的麥卡錫主義(輕易懷疑有問題者,當時多人被指為共產黨同路人而遭受迫害,包括諾貝爾化學與和平獎得主鮑林),後已成丟人現眼的惡例而當成歷史教訓;科學家需要挺身維護公開與公平。
拉馬克里希南出生於印度,在當前質疑中國的氛圍中,敢嗆聲美國,令人敬佩其道德勇氣。在台灣,許多人對中國有意見,因不認同「共產黨的不自由等」,也有的害怕受其統治。
至於民主,在台灣,其表現的一形式「選舉」,買票與動員等,是啥民主呢?談政治就傷感情,因屬不同政黨或有相異政治意識,而弄得父子對立,兄弟鬩牆。但政治熱潮依舊高漲,即使一再發生槍擊案,而競選者仍前仆後繼。
就如同台澎金馬有各式選民,包括好人壞人、有無前科者等,大家需想法共處。在國際上,台灣應體認大陸崛起與日益強大的現實。很多台胞到大陸工作與成家,台灣也有不少陸配。有人可不同意對岸的制度,但對立或挑釁是相處之道嗎?上世紀,美蘇冷戰,互相猜忌,導致無數核彈對立,殷鑑不遠。願意溝通與對話,儘量往來與瞭解,應是良策。
人類有共同遠祖,逐漸地,遭信念等因素分隔,而通婚等因素則融合人們。衡諸全球現況,若無外星人來侵,世人似乎不會團結。英國科學家挺身維護公平對待,而不因對方意識型態;對地窄人稠的台灣,有何啟發呢?◆
社論
大阪G20峰會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108高中歷史課綱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連載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