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印合作反撲美利堅

吳福成
(智庫退休人員)


最近在日本大阪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峰會,由於美國川普政府相繼對中國、俄羅斯、印度發動貿易戰或制裁,嚴重破壞全球經濟貿易規則,因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度總理莫迪在出席G20峰會的場合舉行了三邊會晤,共同發聲向美國釋放強烈訊息,包括支持多邊主義、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此舉已突顯中、俄、印三國開始反撲美國「霸權」,並撬動了美國操盤的世界政經格局。

就在中、俄、印三國領導人會晤之前,美國總統川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印度總理莫迪也舉行會晤,聚焦「印太戰略」、世貿組織(WTO)改革等議題。顯而易見,中、俄、印領導人頗有叫陣美、日、印領導人之態勢,特別是最近美國頻頻對印度貿易施壓,迫使莫迪不得不向中、俄兩國靠攏。此對蔡英文政府汲汲營營要加入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企圖聯手美、日、印抗衡中國的「選邊站」策略,是一項衝擊和警訊。

一、由外長到領導人會晤

G20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合作論壇,1999年底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七大工業國家(G7)為核心,外加金磚五國(BRICS: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以及韓國、印尼、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澳洲、墨西哥、阿根廷等七大重要經濟體組成。2008年為因應2007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G20遂把原本的部長級會議拉高層級到領導人峰會;發展迄今,其架構呈現出G7、BRICS五國,美、日、印三國,中、俄、印三國等四個次集團格局。當中,又以美、日、印最受矚目,但中、俄、印三國也越來越具有影響力。

中、俄、印領導人的會晤,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由三國外長會議逐漸轉型升級。1998年的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有鑑於美國「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嚴重失衡,曾提出具體對策,亦即建立中、俄、印「三角戰略關係」倡議,從此而後,陸續舉辦過16次三邊外長會議。直到2006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利用在索契主辦G7+俄羅斯的八大工業國家(G8)峰會之機會,把原有三國外長會議轉型升級,並邀請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印度總理辛格舉行首次的三國領導人會晤。

雖然普丁總統催生了中、俄、印領導人會晤,但因中、印長期來的邊界糾紛,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都宣稱擁有主權的喀什米爾地區,造成中、印兩國政治互信不足,也導致三國領導人會晤遲遲未能機制化。2018年在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三國領導人雖曾舉行非正式會晤,卻只對相關合作議題交換意見;直到大阪G20峰會,三國領導人始舉行正式會晤,共同對美國掀起貿易戰和單邊主義發出反制聲音。外界預期,隨著川普政府與中、俄、印各國的貿易關係緊張和持續惡化,未來三國領導人會晤進一步發展為機制化是指日可待。

二、中、俄、印領導人對美發出重大訊息

中、俄、印三國領導人所以能「團結」,主要動力源自兩方面:1.美國推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嚴重破壞國際規則和多邊體系,引發全球經濟貿易動盪不安和不確定性;2.自2014年克里米亞主權回歸俄羅斯後,美國對俄祭出制裁措施;近兩年美國為遏制中國經濟、科技崛起,更發動對中貿易戰;今年來美國還對印度不斷進行貿易施壓。正是基於上述背景,才逼使三國必須面對如何恢復全球經貿秩序,尋求應對美國「霸凌」的共同行動,並開啟了三國領導人會晤機制化的新時代。

基本上,中、俄、印三國均屬人口眾多的金磚大國,各自的經濟量體在全世界都排名前10大,在區域和全球主要國際組織更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確實有道義責任在全球事務中展開協調與合作。也因此,三國領導人一致認為,面對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越演越烈的情況,三國應加強溝通、合作,包括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及堅持多邊主義,推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另外,在經濟貿易方面,則要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反對保護主義,正確把握WTO改革方向等。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中、俄、印領導人在G20峰會期間雖也有舉行非正式會晤的慣例,但印、中雙方關係並不穩定,導致三國領導人會晤未能機制化。這次在大阪G20峰會期間,莫迪總理突然積極參與中、俄、印三國領導人會晤,頗有「劍指美國」用意。由於川普一再指控印度沒有為美國商品提供對當地市場的「公平、合理的准入」,因此繼去年提高印度輸美鋼鋁關稅後,今年又取消對印度的普惠制(GSP)待遇,讓印度損失57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免關稅利益。正因美國對印度的節節進逼,才把莫迪逼向中、俄陣營去了。

三、中、俄、印vs.美、日、印

不容置疑,美、日、印在G20峰會架構內具有左右議題的實力,但在印度向中、俄兩國傾斜後,中、俄、印已具有與美、日、印相抗衡的雄厚潛力。近年來美國慣常把印度當小弟,不斷對之祭出不同形式的貿易戰,還威嚇必須拒絕中國電信華為的5G技術,並施壓不能購買俄羅斯先進的S-400導彈防彈系統,否則將根據「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加以制裁。面對來自美國的層層壓力,印度深刻理解,唯有尋求與中、俄陣營更緊密「團結」在一起,才能藉以平衡與美國的往來。

儘管如此,印度還是參加了美、日、印領導人在大阪G20峰會架構下的首次三邊會談。根據美國白宮發布的聲明內容,美國作為日本的盟國和印度的主要防衛夥伴,與兩國間有著「獨特而特殊」的關係,三國領導人重申「印度-太平洋自由開放願景」對全球穩定與繁榮的重要性。另外,三國領導人還同意每年舉行會議,以確保在多個領域的成功合作,包括海上安全、優質基礎設施、加強共同的核心民主價值等。

對於莫迪總理分別參加美、日、印和中、俄、印兩場三國領導人會晤,曾被形容為左右逢源,但實際上他是在走鋼索。若從莫迪在中、俄、印領導人會晤的嚴肅發言,似可推論他在美、日領導人面前所處的委屈地位,以及對中、俄、印領導人會晤的殷切期待。莫迪意有所指的說,當前國際形勢中不確定性上升,單邊主義、小集團傾向抬頭,對多邊主義帶來挑戰;已開發國家未能兌現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承諾,實現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任重道遠。中、俄、印作為世界主要大國,有責任保持密切溝通,促進經濟繁榮,共享發展經驗,共同捍衛多邊主義,維護多邊體系。很顯然,這些內容相當程度在影射美國「霸權」路線的偏差和危險性。

四、中、印關係趨好強化與俄合作機制

檢視莫迪總理的對外路線,可發現他是歷來最親美國的印度總理,在戰略競爭下想牽制中國,結果又無法擺脫同中國的經濟關係。在他第一任期內,全力配合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圍堵中國,冷處理「一帶一路」倡議;他還推進「鄰國優先」政策,加強對南亞鄰國的支配力,並壓制中國在該區域的政經影響力。尤其莫迪的親美路線容易激起印度人民的「反中」情緒,曾一度引爆兩國邊界洞朗軍事危機,以及全國性商業組織呼籲抵制中國商品運動。不過,隨著美國不斷對印度頤指氣使,莫迪已不願意再成為軟柿子,轉而積極尋求與中國恢復合作關係,此舉也間接強化了中、俄、印合作機制。

早在今年4月印度大選時,莫迪曾提及未來對中國關係的方向時,就已釋放出友善訊息。他認為儘管中印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印度願意展開雙邊對話,避免讓分歧演變成爭端。至於印度民眾抵制中國商品,他則強調是否使用中國商品應該交給民眾選擇,但官方立場必須遵守國際規範和條例。

今年6月15日在中亞吉爾吉斯首府比什凯克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場合,莫迪總理與習近平主席舉行了會晤,除特別祝賀習近平生日快樂之外,他還在社群媒體用中文發布消息稱,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非常豐富有成效的會談。

據悉,這次中、印領導人會晤,雙方已同意密切高層交往,加強戰略溝通,妥善處理兩國間分歧。習近平還確認自己將於今年10月訪問印度,出席在北方邦瓦拉納西市(世界古城之一)舉行的中印領導人峰會。這是在中美貿易戰和莫迪第二任總理任期背景下召開的兩國領導人峰會,屆時必有涉及諸多領域的合作計畫出台。

面對2020年即將來臨的中印建交70週年,雙方領導人承諾共同規劃辦好紀念活動,以增進兩國人文交流。目前,素有「中國通」之稱、通曉中文的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將承擔此一歷史性任務。而隨著中印兩國龍象關係向上提升,加上印度與俄羅斯擁有歷史悠久的合作關係,以及中、俄兩國又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今後勢必讓中、俄、印三國合作機制彷如「三足鼎立」般紮實穩固。

五、結語:對蔡政府的啟示

展望中、印、俄合作機制發展,未來在面對美國的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全球治理的挑戰時,必可發揮「鐵三角」的抗衡力量。即使在短期內印度與中、美關係仍維持走鋼索局面,即不過度依賴任何一方的平衡關係,但至少也不會一面倒向美國的「印太戰略」,充當圍堵中國的幫兇。因此,蔡英文政府全心全力要融入「印太戰略」,爭取扮演某種「抗中」角色,恐怕會是一頭熱。

回顧歷史,中、印兩國都曾飽受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之苦,如今又共同面臨美國貿易戰「霸凌」。可以預期的是,在美國與印度的關係逐步惡化後,必然迫使印度與中、俄兩國關係緊密化,並把中、俄、印合作機制作為與美國討價還價的有利籌碼。目前莫迪總理所借重的外交部長蘇杰生,早年曾在印度駐莫斯科大使館任職,2009-2013年擔任印度駐北京大使,相當熟悉中、俄、印三邊事務,應有助於鞏固及深化中、俄、印合作機制。此外,蘇杰生在2014-2015年曾出任印度駐美國大使,熟悉美國事務和美、日、印合作機制,他在輔佐莫迪處理對外事務時,將會更加靈活務實地推動與各大國間的平衡外交。

最後,從本質來分析,長期來印、美、中,美、中、印都是各自獨立的雙邊關係,但彼此間又有連動關係。從歷史經驗看,每逢印、美關係趨好時,中美關係通常是朝反方向走;而當印、美關係發生矛盾時,中、印關係反而趨好。再從此軌跡看,目前台灣只積極營造與印、美兩國關係,刻意忽視中國因素在中、美、印三角關係的關聯性,一旦中、俄、印合作機制鞏固起來,美、日、印推動「印太戰略」的進程恐遭阻礙,美國「霸權」在印太地區也將面臨挑戰,最後的結果則可能是:蔡政府被證明是撘錯了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