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藥界在抗疫中成績亮眼

方毓
(資深媒體人)


2018-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人們倏忽發現,中國的科技快追上美國了,甚至有的已超前,逼得川普政府為延續霸權,阻滯中國崛起,不惜撕裂世界,挑起貿易戰、科技戰;而從2019年底爆發,至今籠罩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竟也無意間使得中國原本很低調的醫藥發展,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一、西醫藥品技術革新,追上歐美

中國製藥界開始變化,跟規制配合國際水準大有關係。以美國為範本,中國從2015年推動藥品許可程序,臨床實驗也以歐美為基準,一旦新規定出爐,就有3,000種學名藥(相對於有專利的原廠藥)的批准申請遭撤銷,排除了許多沒有競爭力的公司。

2017年起,甚至可依據國外臨床實驗批准。自2015年後,國立醫院開始統整購藥,迫使高價的學名藥降價。大陸的藥廠也捨得對研究開發、研究人員投入巨額資金。最尖端的醫學領域新創人員,很多畢業於海外一流大學或曾任職外國的製藥大廠(許多是由於種族等因素得不到晉升)。2013年後,自海外歸國而從事生物科技的人員約25萬;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裡,生物醫藥產業區有一、二期兩個區塊,匯聚了比10年前多10倍的1,000多家藥廠、藥商。

早先,大陸的藥廠很多是從開發海外已認可的藥,取得中國市場的生產、銷售執照起家,然後很快構建獨自的開發體制。但最近幾年,有的藥廠在成立之初即面向世界,針對收益可預期的美國市場而創立,有多家藥廠最後階段的臨床實驗是在歐美進行;在多個國家、地區進行臨床實驗的藥廠,2013年時只有4家,2018年躍升到26家。

中國製造邁向中國發明

大陸的醫藥品技術革新,也給予歐美藥價壓力,因為大陸跟歐美同級的先進醫藥品,藥價僅為其七成。迄今外界已看清,大陸的醫藥水準,趕上歐美只是時間問題。

習近平很希望中國產製的藥品能躋身世界前茅,因此醫藥品列入了「中國製造2025」,大陸政府在醫藥產業上的改革力度,和其他改革是一樣的,而且這也是為了社會安定。

大陸起步較晚,製藥的基礎設施還很脆弱,市場競爭激烈,仍會有些藥廠被淘汰。但大陸製藥界的未來,獲得國際社會頗高評價。當然,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要讓製藥這種複雜的產業誕生、成長,一定會遇到困難、瓶頸,然而,如果藥廠能攻克難關,醫藥品界的「中國製造」很可能就會變成「中國發明」。

二、競爭新冠疫苗研發

針對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目前約有10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各國激烈競爭主導權。美國支援疫苗開發的單位是專門處理生物科技,2006年成立的生物醫學先進研究與開發局(BARDA),是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旗下組織。美國疫情嚴重,現在全力集中在疫苗上,投入於12億美元的資金。

BARDA不僅支援開發,開發之後建構可以迅速供應的生產體制,也挹注巨額資金。優先供應美國。已和美國嬌生公司分攤設備投資10億美元,並訂了10億份新冠肺炎疫苗契約;BARDA也資助波士頓生技公司Moderna 43,000萬美元,從確認疫苗有效性前就決定投資同時締結大量買進契約。

疫苗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

中國是跟政府關係密切的生技公司、研究所在進行四種疫苗實驗檢測。政府支援開發費用、實驗檢測設計、製造體制。中國是確認功效優先,因此實用化速度快。

受支援的天津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所研製的疫苗,是全球最早確認有效的(已進入第二階段檢驗),目標今年內實用化。大陸研製的疫苗不單是自己用,還打算供給開發中國家,並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另外,尚有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三個疫苗研究團隊。

英國牛津大學與該國製藥大廠阿斯特捷利康製藥公司合作,也甚具競爭力,獲得英國政府資助2,000萬英鎊。

上述是幾支進度較快團隊,不過疫苗涉及病毒變異、有效程度、人種、環境等多重因素,可否成功?何者拔得頭籌?現在還看不出來。

日本藥品、醫用品材料依賴大陸

過去公認的醫療大國日本,內閣府轄下的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MED)雖也有支援開發疫苗,但規模小,進度也較慢。

日本這次還發現其醫療用品如學名藥原料、N95口罩、醫療用口罩、全身防護服、醫療袍等高度依賴海外,而依賴最多的就是中國。

日本數年前研製的抗流感病毒藥法匹拉韋,日前證實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上,具有防止病毒增殖作用。2019年該藥在大陸的使用專利到期,但原料還是依賴從中國進口。現在日本要轉移到國內生產,啟動臨床實驗。在日本國內,藥品產製處理成本很高,委外給印度、南韓、中國則便宜甚多,其中以中國的質佳又成本最低,如今日本不少學名藥都有類似依賴大陸的情形。

三、中醫對新冠患者有療效

1月疫情爆發時,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推薦加入中醫療法。武漢市、湖北省共從外地調來近5,000位中醫專家,中醫藥管理局3月23日表示,對90%以上的新冠肺炎患者實施了中醫治療,其中90%有效。

大陸頗希望中醫能推廣到海外,派到義大利、柬埔寨、伊拉克的醫療專家團隊裡就有中醫師,也曾捐助中藥材給他國;提供非洲國家活用中醫的「範例」。

大陸並不是只推中醫治療,對重症患者仍用西醫救治。大陸的中醫從來不否定西醫的效能,特別是針對嚴重的疾病。政府的主張是,好好用中醫治療,不是單純為了緩和症狀、不用假藥,一定會有效果。大陸2016年刊行的白皮書,已將中醫定位在「醫科學」領域內,強調「可做更大活用」的時代將到來。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施用的不光是中藥材,還有針灸、氣功(八段錦)、按摩、太極拳。武漢方艙醫院收治的病患,做些和緩的活動練氣功,是日常課程之一。

中醫各種療法對大多數人都是無害的。當前,某些先進國家的西醫,找不到中醫治療上的問題,便挑剔中醫沒有精確數據,或質疑有少部分藥材來自動物的某部位(如治療新冠肺炎的藥材裡用到「熊膽粉」,即使可能僅是類似的合成物),那是怎麼來的?等等。

中醫可排除病毒生存的餘地

大陸的醫藥品市場,中藥占了40%;醫院,近15%為中醫專業;2018年全中國840萬張病床中,中醫院病床占了120萬張;專業中醫師、藥劑師超過70萬人。中醫在中國已有2,000年歷史,可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習近平也多次表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結合或並用。

事實上,中共高層並沒有說要用中醫來治療新冠肺炎,但是認為運用中醫可使輕症痊癒,避免不太嚴重的患者重症化,可讓致死率下降。在大陸對抗新冠肺炎的戰疫中,中醫被認為「有排除引起病症之老廢物」的效果,而使得「病毒沒有生存的餘地」。

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文網站刪除了「用(中醫)藥草治療新冠肺炎是沒有效的,恐怕還有害」的表述,雖引發爭議,但仍可感受到世人對中醫的觀感正在逐漸改變。

台灣中醫也證明藥材療效

台灣中醫藥司及各個中醫研究團隊,也從治療SARS的經驗找出獨門中藥配方,參考相關文獻,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緩解期等四時期訂定四種方劑,並根據病毒變異狀況調整。

研究團隊自4月3日起對三總、台中榮總收治的14位新冠肺炎個案進行中西醫合併治療,西醫以支持性療法治療患者,中醫則用於清除病毒、穩定身體的免疫調控。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說,14位經過中醫治療,發燒症狀緩解,心跳、血壓也明顯穩定,短短8-10天就有12人三次採檢陰性出院,而且沒有出現副作用。

中藥在阻止病毒複製上成效卓著。研究團隊發現某些中藥成分能和新冠病毒上的棘蛋白結合,讓病毒無法和人體細胞結合。不僅能快速清除體內病毒,避免免疫系統失控、病毒感染,幾乎已發揮到疫苗的作用。

講白了,台灣中醫團隊用藥成果不也驗證了大陸中醫的說法嗎?所用藥材,絕大多數不都來自大陸嗎?卻只是為了「政治」,硬加上「獨門的」這幾個字(也可能是媒體加的)。

順便一提,美國聯準會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日前發表了一篇論文,調查研究1918-1920年間「西班牙流感」肆虐時,美國主要43個都市在傳染病與生產雇用(經濟)間的關係,得到的結論是「越早堅決應對的都市,數年後經濟恢復的程度就越大」,如果用來比較國家處理新冠疫情,道理會不會一樣?

在應對疫情上,大陸既證明自己的作法是有效的,也讓人們親見其西醫、中醫的醫藥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未來這趨勢會更明顯,而台灣卻依舊以「政治」抗拒這個近在咫尺本是一家親的夥伴,每年玩一場參與WHA的遊戲,值得嗎?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