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台灣統派旗幟

「把中華傳統文化、把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一代代台灣民眾的面前」


編按:2016年10月第405期《台聲》雜誌封面故事《台灣統派的一面旗幟王曉波》,專文介紹本誌創辦人王曉波教授,今逢本誌創刊跨出30週年後的第一期,特予節刊。創辦人創刊本誌宗旨:一、政治民主,社會平等;二、兩岸整合,祖國統一;三、復興中華,世界和平。今創辦人已去,我們義無反顧,將秉承《海峽評論》創刊宗旨,繼續為祖國統一,中華復興與世界和平奮鬥。副題與小標為本刊所加,專文作者為章漣漪。

1970年夏天,發生日本軍艦在釣魚島海域驅趕捕魚的台灣漁民事件。9月,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到釣魚島實地採訪,並在島上升旗、勒石宣示主權。但日方很快派人扯下旗幟,宣佈佔有釣魚島。王曉波回憶說,他和台灣大學師生看到被撕裂的旗幟後,十分憤慨,立刻到圖書館查找資料,並整理執筆寫成《釣魚島不可斷送》一文。

《保衛釣魚台》

文章先投給《大學》雜誌,被退稿;後又投給《中華雜誌》,雜誌創辦人胡秋原先生看到之後決定把它登了出來。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為了保護王曉波,保護雜誌社,胡秋原進行了唯一的修改,即把題目從《釣魚島不可斷送》改為《保衛釣魚島》。文章在該刊(1970年)11月號刊登,立刻引起島內及留美台灣學生的注意,成為青年學生民族意識再覺醒的一支嚆矢。

「保釣運動」的高潮發生在1971年上半年。4月10日,華盛頓發生有2,500人參加的「保釣」大遊行,是美國華人社會破天荒的舉動。五天之後,島內也爆發以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為首的「保釣」遊行。而更大規模的行動,發生在6月17日美日將簽訂移交釣魚島正式文書之際。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丘成桐,著名史學家何柄棣等當年均曾參與「保釣運動」。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是當年台灣「保釣運動」的組織者之一。

台灣「保釣運動」爆發時,王曉波還在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他全程參與,是整個運動的核心中堅人物。

被周恩來生前譽為「海外五四運動」的「保釣運動」,在上世紀70年代,深深影響了海內外一代知識分子,也影響了王曉波一生,使他走出了國民黨和美國共同編織的「西方神話」,成為堅強不屈的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思想鬥士,亦更加明白了兩岸統一的重要性。

王曉波認為,「保釣運動」既催生了島內社會意識的覺醒,也喚起了民族意識:上世紀70年代起,台灣大學校園紛紛成立慈愛社、育幼社等社團,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高漲,均與此相關。

化作春泥更護花

全球華人「保釣運動」40週年之際,王曉波在全球各地來的保釣志士和「老保釣」們面前說:「當年在遊行隊伍裡,哪個沒喊過『誓死保衛釣魚島』,而近日釣魚島猶在日本的控制中,我們已經『苟活』了40年,能不慚愧嗎?經過40年的反思,我認為『保釣運動』是失敗的,『老保釣』們也是失敗的一代。但我們要把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告訴下一代,人生不可能再有下一個40年了,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青年,我們確應做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古有明訓:「兄弟鬩牆,外禦其侮。」在王曉波看來,無論是釣魚島問題還是台灣問題的形成,都始於美國的東亞戰略。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兩岸同胞應該攜起手來,共同保衛中華民族主權,捍衛領土完整。

「為了不讓中國統一的希望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消失」,王曉波說,「我們創辦了《海峽評論》雜誌」。說到這裡,他拿出了最新一期的刊物,彩色封面,黑白頁,並不很精緻。但細細翻閱,每一篇、每一字,都是經過考察、斟酌之後的話語,是對歷史的負責。

知識分子的責任

如今,這本雜誌已經發行26年了。「基本每年都是賠錢的。台灣號稱『民主』『自由』,卻幾乎沒有刊物敢刊登我們的文章,我們只能也必須靠自己辦下去。還好,到現在只賠了2,000萬元新台幣左右。」王曉波說,辦雜誌的錢都是台灣主張愛國統一的知識分子一點一點募捐、籌集來的,不為名、不為利,為的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把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一代代台灣民眾的面前。「為此,我們將義無反顧。」

早在「解嚴」前後,在台灣《中國時報》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有人問王曉波,你為什麼要反對「台獨」?他回答說,我是知識分子,不是政客。我是受台灣人民供養來研究知識的,我研究過台灣問題,一般小老百姓沒有研究過,我不提出我研究的意見,而要讓那些沒研究的小老百姓去決定,這是知識分子的不負責任。

「兩岸問題其實是中美問題。美國的海權戰略一直在利用支持『台獨』來牽制大陸」。根據王曉波的研究,美國對台政策始自1854 年,先是提出「佔領台灣,以日制中」,並控制東南亞港口樞紐;1941年到1942年,為了因應太平洋戰爭,美國成立亞太戰略小組,鼓吹「住民自決」、成立「台灣共和國」,「台獨」思想從此誕生。

同時,王曉波也指出,隨著近年來,中國實力日益強大、高鐵技術日新月異,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後,新疆將會變成中國國際貿易的前沿,「陸上絲路」地位的顯現、突出,台灣的重要性越加淡薄,美國也沒有必要去重視台灣,所以現在有很多「棄台論」聲音。所以,只要咱們強大起來了,一切都不是問題。

告知民眾兩岸真實的歷史

有言論稱台灣青年存在「反中」情緒。對此,王曉波說,說是「反中」,其實是對大陸的不瞭解。受教科書的影響,在一些台灣青年眼中,大陸還是「專制」、「獨裁」的地方。所以台灣鼓吹所謂「民主」、「人權」。可是,如果他來到大陸,會發現,這裡的空氣是自由的。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也沒有任何一場戰爭在中國土地上開戰。只有強大才有尊嚴。看看那些被美國「民主」後的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現在的民眾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而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得七億人脫離貧窮,這是什麼樣的概念!

「在二戰後實行美國『票選民主』,而全球在這個體制下經濟起來的只有一個國家,是日本,其中還有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支撐。但日本是『自民黨』的一黨獨大,所以它的政策是一貫性的。而『票選民主』最大的麻煩就是政策的不連貫性,『朝令夕改』,造成嚴重的浪費。同時,也會滋生出一些『黑暗』的交易。」王曉波呼籲台灣青年,要正視現實。如今大陸在物質發展上已超越台灣,台灣若再採取被動態勢,只會被邊緣化。

既是學者,又是愛國志士,王曉波把許多責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統一,這條路,一走,就是40餘年。特別是2008年後,兩岸關係走進了和平發展的新時代,趁著這股東風,他越戰越勇,勢要將兩岸真實的歷史告知民眾。他相信以中國人的意志、奮鬥、不屈,一定能夠完成前輩們的心願。

理不可屈

1946年的9月12日,赴陝拜謁軒轅黃帝的台灣光復致敬團一行15人因被大雨所阻,無法前往黃帝陵親祭,無奈只在耀縣中山中學體育場朝著黃帝陵的方向遙祭黃帝陵。轉眼60年過去,為了讓世人知道這段歷史,瞭解台灣民眾對祖國的思念。2006年,在王曉波的多方聯絡、大力推動下,台灣光復致敬團當時唯一在世的成員林憲及其他成員後人再組謁陵團隊,離島赴陝,二度祭祖軒轅,終得華夏始祖黃帝陵前躬身一拜。並在陵前豎立「台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他說:「1946年,台灣光復致敬團的到來就是在向全世界宣佈,台灣已經復歸中國版圖,到今天這個歷史事實也不可改變。」

2009年,王曉波參加台灣當局的「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期間他據理力爭,將日據時期台灣同胞的抗日史,包括日本殖民者屠殺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台灣慰安婦、台灣同胞參加祖國革命一一列入課綱之中。他認為,文化教育應發揚民族精神,如果去吹捧日本殖民統治,如何發揚民族精神?「去中國化」是發揚民族精神?把台灣先人抗日的英勇事蹟全部抹煞,這也是發揚民族精神?「如果要硬拗,我,我頭可斷、血可流,理不可屈。我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王曉波就深入研究台灣歷史。研究發現,自1895年以來,台灣同胞始終關注祖國的一切,自覺地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面對祖國任何一次歷史事件,台灣人民從來沒有缺席過。「日本殖民台灣50年,也是台灣同胞不屈不撓抵抗殖民統治的50年。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是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重要一環。台灣的光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浴血奮鬥、付出巨大犧牲而取得的成果。未來祖國的和平統一,也必然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的努力而達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