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回到既競爭又合作的軌道?

拜登時代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蠡測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川普執政四年,中美關係徹底破壞,國際權力結構全盤打亂,美國國內社會撕裂嚴重,經濟窘迫,新冠肺炎疫情氾濫成災。拜登在大選勝出之餘,面對這麼多爛攤子要收拾,可說焦頭爛額。

一、如何面對川普的外交遺產

就美國的外交關係而言,川普四年可以說將它翻了一個底朝天:拜登執政後要面對極度惡化的中美關係,疏離了的盟國關係,退群毀約的負面效應,重建毀壞了的美國國際形象、信譽與領導地位等……。這個浩大的外交工程,考驗著拜登團隊的智慧與行動力。限於篇幅,本文只聚焦探討拜登治下中美關係及其衍生出的台灣問題會如何發展。

川普認為歷任美國總統對中國的接觸政策完全失敗,不僅沒有演化中國,反而讓中國得以迅速崛起,威脅到美國霸權。川普上台後改弦易轍,對中國進行全面打壓。中美關係在川普任內江河直下,美國從貿易關稅、科技、外交、戰略、南海、台海、香港、新疆、西藏等各方面,展開對中國的全面圍剿,新冠疫情爆發後,雙邊關係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溫和派的拜登在大選中勝出,情況或有轉機。競選過程中,拜登對其外交政策提出了幾項重點。首要之務是重返川普退出的國際組織與國際條約,重建美國國際領袖形象。其次是修補破壞了的盟友關係,特別是與北大西洋盟國、歐盟、日本與韓國等的關係。再次是重新定位美國與中俄關係,不同於川普的示好俄國,死嗑中國,拜登認為俄羅斯才是美國最大威脅,中國只是美國最大競爭對手,但有合作空間。這個調整對美中俄三邊關係影響巨大。

拜登與川普外交政策雖有差異,也有相同之處,特別是在亞太。由於中國崛起的強大壓力,即使拜登上台,亞太區域位居美國外交重心的地位不變,其周圍的台灣、南海仍為美國介入焦點。川普任內推動的印太區域,美日澳印亞洲小北約,制衡中國的策略不會改變。

二、遏制中國戰略不變,戰術會調整

中美關係確實如季辛吉所說「已經回不去了」。經過川普四年的破壞,妖魔化中國之後,美國兩黨與民眾對中國充滿敵意,遏制中國崛起是舉國共識,拜登不可能逆潮流而行,但顯然也不會完全蕭規曹隨。其對華政策必然有所不變,亦有所變。不變的是中國崛起威脅到美國老大地位,美國絕難容忍,中美博弈勢將繼續,直到分出勝負,或美國接受中國的現實為止,這是戰略不變。會變的是,拜登不會和中國單打獨鬥,將結合美國的軟硬實力,夥同盟友,共同遏制中國,不讓中國有趁虛而入,分化西方的機會。這是戰術上的變。

民主黨人比較重視意識型態,可以預期,拜登政府以後將常利用人權、自由、民主等議題攻擊中國。在涉及中國內政,特別是台灣、香港、新疆、西藏等問題上,雙方摩擦可能升級,南海波濤依然洶湧。拜登是嫻熟的政治玩家,他的人權政策一定有精美包裝,形成國際陣線,獨攬話語權,集體對付中國,應付這個綿裡針的拜登絕不比應付暴走的川普容易。

好處是拜登較為務實,非常明白中美矛盾主要集中在地緣戰略與科技競爭上,在經貿、氣候、外交,甚至疫情等領域,雙方其實有很大合作空間,堅持對抗,雙方都將蒙受其害。以經貿為例,拜登將不會接受川普的「脫鉤論」,因為根本做不到。長期全球化已使中美經濟彼此緊密相嵌,供應鏈難以切斷。今年中美貿易額雖然因為美國巨幅關稅制裁有微幅下降,但美國社會對中國產品依然十分依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在繼續擴大。今年年初中國出口因新冠疫情影響跌到10年最低,疫情得到抑制後,出口恢復,年底甚至直線上升,超過10年來最高,11月單月出口增速為21.1%,整體貿易順差754億美元,創下1981年以來單月最高數額,其中對美順差就佔了519.8億美元,這證明不止美國,整個世界對中國產品都極度依賴。

攘外必先安內,拜登上台後會有一段修整期,致力於處理國內事務,如抑制疫情擴散、修復社會撕裂、重振經濟、解決失業等問題。外交並不在優先順位,尤其難以處理的中美關係,會謀定而後動,這一情況會讓最近一年來緊繃的中、美、台三邊關係喘一口大氣,一年半載內至少不會更壞。

拜登對華政策會先維持現狀,徐圖更改。也就是說,上台之初,拜登政府會延續川普正在實施的對華政策,如走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再看未來是否要調降關稅,是否要接著進行第二輪貿易談判。科技被視為中美競爭的核心關切,科技戰將繼續,封鎖中國科技企業所需高端芯片,打壓華為5G設備政策不變。台灣問題是中美風暴核心,不宜添柴加火,已經出台的對台政策不會更動,短期內恐亦不會加碼。

拜登政府將對中美關係做全盤檢討。川普的盲動外交確實給中國帶來不少傷害,但美國自身也沒討到便宜。兩年多貿易戰打下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減反增。科技上的芯片戰確實打到中國七寸,但美國芯片業者這一年損失超過1,700億美元,哀鴻遍野,日子也不好過。挑起台海南海問題的結果,給解放軍提供了練兵機會,一舉抹掉了行之有年的海峽中線默契,突破了台灣地區自設的防空識別區,南海則冒出了好多個島嶼。拜川普之賜,中國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不僅在軍事上需急起直追,在科技上也要力圖自立自強。以上種種都是拜登要面對的對華外交課題。

三、中美應坦誠溝通,管控分歧

中美間的角力已經是進行式,而且還會進行相當長時間。經過四年直球相撞之後,雙方傷痕累累,是時候靜下來想想未來要怎麼走了。

從拜登已經任命的幾個重要閣員,從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 ),貿易代表戴琦(Katherine Tai)等人的立場看來,他們雖然都對中國有一定成見,但和蓬佩奧、奧布萊恩等人的尖銳又不可同日而語。多數的人都傾向與中國競爭共存,以競爭為主,合作為輔。拜登做過八年副總統,和習近平打過交道,中美雙方現在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他比誰都清楚。美國現在有沒有實力和中國展開全方位鬥爭,他也清楚。所以他在競選過程中就不顧川普抹紅,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最大的既競爭又合作的對手。

這個政策似乎與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對華的遏制與交往政策差別不大,但又的確有異。用競爭一詞,似乎意味著中國這個對手地位提升了,遏制不易。不過競爭,特別在地緣戰略上的競爭,如果沒有一定默契,很有可能會演變成軍事衝突,甚至戰爭。在兩個核子大國間爆發戰爭,其危險不言可喻。

如何在競爭的框架下共存而不逾矩?美國大選後,中國前外交部副部長傅瑩在11月下旬投書《紐約時報》,呼應拜登團隊競爭共存的主張,她強調:中美兩國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競爭。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外長王毅12月7日與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進行視訊交流時表示,希望「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重啟對話、重回正軌、重建互信」。19日王毅在與美國亞洲協會視訊時又表示,美中應該重建戰略架構,透過對話管控分歧,穩定雙邊關係。

表面看起來,中國對於改善中美關係似乎比美國還迫切,但實際上中美的需要是一致的。無論是避免兩國在亞太區域戰略競爭的擦槍走火,檢討雙方在科技經貿上的衝突,或是開展雙方在若干領域,如氣候、伊核朝核、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合作,雙方都有恢復各層級、各議題對話的實際需要。

中美競爭將持續,毋庸置疑。和平競爭是良性的,競爭失控則是可怕的,可能帶來戰爭。為避免此一情況發生,期待拜登政府就任後,中美能透過談判,陳述各自的核心關切與利益,並劃出紅線,清楚告知越過紅線的後果。在這個議題上不應再標榜戰略模糊,應避免解讀錯誤,導致危機升級及對抗,觸發災難。

四、台灣問題是中美風暴眼

美國對付中國有眾多可用之牌,但就成本低、聽話好用、能生財、又能讓中國感到最為刺痛憤怒的,莫過於台灣。所以川普四年中台灣牌打得出神入化。無論是推陳出新的各種涉台法案、綿綿不斷的軍售、前仆後繼訪台的高官,每一招都能讓大陸氣得吹鬍子瞪眼。

大陸對中美各個層面的衝突都能平心靜氣應付,尋求化解之道。唯獨在台灣問題上很難不動肝火,因為美台唱和打亂了大陸規劃的「和平統一」願景,影響到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

民進黨執政後就陷於僵局的兩岸關係,因為美台上述系列操作更加惡化。兩岸溝通管道完全切斷,敵意加深,民間也惡聲相向。今年大陸軍機軍艦頻繁在台灣周圍巡航巡飛,實戰軍演由北至南,操練不絕,美軍機艦也來參和,攪得空軍疲於奔命,摔機頻率大幅提高。兩岸關係滑向軍事衝突趨勢明顯,台灣社會看似麻木無感,其實人心躁動。

拜登上台後,在美、中、台三方關係上會做何調整?能否化解目前大小兩岸的兩個雙邊關係危機,需要觀察。如果要減緩海峽兩岸的緊張情勢,美國勢必得降低對台灣的支持,但目前情勢下並不容易。反中親台現在是美國民意主流,以日前參眾兩院剛通過的《2021國防授權法》為例,不僅重申支持台灣,協助台灣維持足夠自我防衛力量,還提出「太平洋威懾倡議」,強化美國在印太區域的防務與結盟,嚇阻中國大陸。這個倡議說白了就是在反制大陸武統台灣。這也不是什麼新招,2014年為因應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東部的行動,美國提出了「歐洲威懾倡議」,反制俄羅斯,對俄羅斯未起甚麼實質作用。拜登以謹慎小心出名,不會全面跟著國會走,再說行政權在白宮,法案要如何實施由白宮定奪。拜登既想和中國大陸在競爭中合作,台灣牌或許不會像川普時代打得那麼頻繁與出格。

拜登當選出乎民進黨意外,乍聞訊息,全黨像洩了氣的皮球,不過很快就回過神來,調整姿態。除了努力建構與民主黨的關係外,蔡英文也理解拜登的對華政策不同於川普,台灣重要性會減弱,所以對大陸的姿態也趨向謹慎。其實今年8月大陸成功試射兩枚東風導彈,9月大規模軍機越過海峽中線,進入西南防空識別區,演變成為常態後,蔡英文的口風就變了。

我們來梳理一下。因為川普支持,2019年初,蔡英文在回應習近平所提「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時,指稱「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又稱「反對一國兩制是台灣共識」,態度前所未有的強硬。今年5月連任就職演說時,蔡英文說:在不接受「一國兩制」前提下,願在「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基礎上與大陸展開對話,為區域安全,做出更具體的貢獻。姿態仍十分托大。但是經過夏季風暴,雙十節時,蔡英文表示:「台海和平是兩岸彼此共同責任,台灣無法單獨承擔」;「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此時既不再提反對「一國兩制」,也迴避了「民主」,「區域安全」等詞,因此被《環球時報》胡錫進評為,這是今年夏天以來,蔡英文口氣最軟的談話。

蔡英文態度的改變固然是由於大陸軍事恫嚇奏效,也是對川普政府失望的結果。在9月的緊要關頭,美國親台參議員盧比奧提醒美政府絕不能幫忙台灣與大陸抗爭,因為毫無勝算可能;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則要求台灣買更多軍備,把自己打造成獅子不愛吃的豪豬,以求自保。這反映了一旦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美國絕不會淌渾水。更絕的是美國還強迫外長吳釗燮親口對美國媒體說,台灣不追求與美全面建交,也不會要求美國在軍事上幫助台灣對抗大陸。如果川普政府都這樣,還能對拜登政府有甚麼期望?拜登雖不會拋棄台灣這顆棋子,但也不會像川普這麼嬌寵。

至於大陸,在美台聯手挑釁下,被迫必須有所回應,制裁矛頭自然指向台灣政府。蔡英文公然揚言不接受「一國兩制」,已經讓北京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更讓北京憤怒的是,蔡政府公然介入香港反送中事件,提供支援,傳承經驗,搞兩獨合流。新冠病毒爆發,本可以為兩岸提供機遇,化解危機,但是台灣的操作卻使關係更為雪上加霜。密集的對美軍購,突破禁忌的美台官方交流,更加刺激了北京與大陸人民,對台進行軍事威懾遂成為不二選擇。雖然口頭尚未放棄,其實大陸對「和平統一」已相當絕望。

外交軍事對抗之餘,雙方還展開法律戰與諜報戰。台灣出台了「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綠色恐怖高漲,大搞抹紅,抓陸諜,關「紅」媒,歧視性的對待陸生陸配……。大陸也抓台諜,揚言出台「台獨頑固份子清單」,制定「國家統一法」,武統的討論也多了起來。兩岸氣氛愈見肅殺。

五、兩岸會否走向軍事衝突

兩岸會否走向軍事衝突?取決於幾項因素。

第一、和平統一還有希望嗎?以台灣目前的主流民意看來,希望渺茫。原來防止兩岸走向暴衝,扮演煞車皮的國民黨,為了選票,也追隨主流民意,黨內出現放棄九二共識的呼聲,這讓大陸更沒了指望。格於國際與兩岸現實的制約,民進黨已經不再追求公投制憲建國了,頂著中華民國帽子的事實獨立,雖不滿意還可接受。民進黨現在追求的是將台獨思維內化到台灣每個層面,將中國基因從政治體制、文化歷史、到社會人民完全抽離,那麼台灣也就不獨而獨了。即使民進黨倒了,忝附驥尾取得政權的下一個政黨,大約也會蕭規曹隨。事實獨立對抗和平統一,何者會贏?太明顯不過!

第二、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美國會介入嗎?此一問題現在已經不僅是一個意願問題,也是一個實力問題。蘭德智庫做了18次與大陸交手的軍棋推演,美國沒贏過一次,五角大廈做的也一樣。雖然整體軍力大陸與美國還有相當差距,但是大陸主要關切的是自家門前的一畝三分地,不是要全球投射。在西太平洋中國周邊發生軍事衝突時,即使美國介入,中國還是有相當勝算的。

大陸海軍這幾年造艦速度如下餃子,2019年底各種艦艇為數已達335艘,超過美國的286艘,只是噸位還差些。各式導彈都十分精進,特別是東風系列導彈,對美國航母威脅極大,未來如果中美在西太開戰,美國航母不僅進不了第一島鏈,甚至泊靠第二島鏈也不安全。8月26日大陸在南海軍演中分別從浙江與青海,向南海上靶船發射了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和東風-26B導彈各一枚,同時命中同一目標,顯示了航母殺手的威力。空軍方面,大陸急起直追,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已服役,轟-6家族各型新機也不斷推出,性能優越。不僅與台灣相比,戰機數量佔壓倒性優勢,就是與西太平洋美國部署的軍機數量比,也是美國的加倍。西太平洋軍事實力的徹底改觀,使美國既無能力也無意願介入台海軍事衝突。

第三、風險與代價的考慮。和平統一風險與代價都小,但縱然千般好,可能性幾乎已不存在。現狀拖下去負面影響將更大,如:島內台獨力量大幅上升;外力介入程度不斷升高;台獨政權倒行逆施,甚至外溢香港;涉台外交擠壓了正常外交運作空間;美國對台的豪豬武裝策略,將使未來台海軍事衝突付出更高代價……。

大陸之所以在解決台灣問題上猶豫不決,核心考量還是在風險與代價上。雖然上文指出美國直接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很小,但外交、經濟、輿論制裁一定不缺。其實,以2014年2月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後的情勢來看,西方的制裁也不是不可承受之重。何況台灣地位與克里米亞大不相同,國際上除了台灣15個邦交國,絕大部分主權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即使以非和平手段取回台灣也屬合法。至於制裁,以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對國際政治經濟的影響力而言,應該勝過俄羅斯,如果後者都可應付,中國自然更不成問題。

任何手術都有風險,都要付一定代價,台灣問題的解決也是一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台灣問題的解決是必須要邁過的坎兒,沒有邁過就沒有復興,越早邁過,越能為復興掃除障礙,早日完成大業!

2020年12月20日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