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帝對東沙群島的覬覦

清廷捍衛國家海洋領土主權的史實(一)

李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史所研究員)


東沙島發育在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是中國南海東沙群島中唯一的島嶼群中最大的島,屬廣東省陸豐市,古稱「南澳氣」,又名「大東沙」,也稱「珊瑚洲」,西方人稱之為「普拉達士島(Pratas Island),日語為「プラタス島」。東沙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台灣海峽南疆的門戶,位居南海要衝,處珠江口、海南島、呂宋島及高雄的中央位置,是巴士海峽進出南海船艦的必經之途,扼控巴士海峽的咽喉。島長2,800公尺、寬868公尺,形如馬蹄,島上沒有山丘,也沒有泥土,是珊瑚碎沙積累而成的低伏海島。歷史記載,東沙島昔稱「月牙島」,是南海諸島中最早被開發的。

晉代以前,東莞一帶漁民就來到東沙群島附近海域,進行捕魚和採集珊瑚等。晉時裴淵的《廣州記》記載「珊瑚洲在(廣東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珊瑚洲」即指東沙島及其環礁。清末謝清高《海錄》一書始稱其為「東沙」。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0年)時,東沙群島已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管轄。中國南部的漁民更是經年往來捕漁、採藻及捕捉海龜等,並於東沙島搭建木製工廠,進行醃曬魚肉及海藻加工等。但因東沙島稍小,又地處偏隅,始終為無人長期居住的島嶼,僅供船家捕漁休憩之所。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極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 鼓吹社會商人群體「水產南進」,並以軍事武裝力量為後盾,掠奪我國東沙群島和南海其它諸島資源。日本本身是島國,其侵略擴張也是從島嶼開始。散布在東亞地區的離島,特別是所謂「無人島」,成為日本擴張的首要目標。

日本最先以琉球難船事件為由,1874出兵台灣,企圖侵佔台灣島未果,於1879年吞併了琉球。1880年又佔領了小笠原群島。1895年趁甲午戰爭之威竊取釣魚島,再通過《馬關條約》從中國手上獲得了台灣與澎湖列島。取得台灣後,日本開始把注意力放到南中國海中各島嶼,以釣魚島和小笠原群島為例,以民間探查和開發,再由官方確認為「無人島」,最後達到吞併目的。東沙島距離台灣最近,故成為日本侵佔南海的首要目標。

近代日本對東沙島的覬覦及侵佔

1.對南海各島進行調查以便實施侵佔

南中國海在近代的日本被稱為「南支那海」。日本近代著名地理學家志賀重昂是第一位把南洋帶入日本近代史的人。他於明治19年搭乘日本軍艦「築波號」,開始了為期十個月的南洋之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南洋時事》。志賀重昂以南洋土著人在歐美列強的勢力擴張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為鑑,強烈主張日本應依據生物進化的根本法則,保存本民族的勢力和「固有稟賦」,以維護日本的獨立,而不能一味地崇拜和迷信西洋,以免重蹈南洋土著人的覆轍。同時提出建立環太平洋經濟圈中日本的地位和作用這一現實問題。

日本在取得「小笠原群島」後,於1879 年設立沖繩縣,吞併琉球。吞併琉球是日本走向南中國海地區第一步。此舉使日本把清帝國的影響趕出了琉球島,掃清了進一步南下的障礙;獲得了進一步南下的基地,日本勢力開始逐步靠近台灣及南中國海。倫敦出版的《東洋雜誌》指出:「琉球地勢極為有利,佔有此群島,則在一旦有事之時,對大國將極為方便……,我英國若得此群島,置兵守備,作為太平洋中駐屯之地,則英國在東洋之地位不知又將因此而前進多少。」此種情況同樣適合日本,「如果英國打算佔領琉球,日本必須搶先確定其領有權」。

1894年德富蘇峰在為大藏大臣松方正義起草的《佔領台灣意見書》中,明確提出佔領台灣為南進的跳板:「我國未來必須採取守北南攻的方針,……台灣正可謂第一駐足之地,由此而及海峽諸半島和南洋群島,此乃當然之勢」。可見台灣在日本南中國海政策乃至「南進政策」中的重要地位。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台灣成為日本的新領土,日本和南中國海「接壤」了。此後日本以「探險」、「捕魚」為名,不斷進入我南海諸島。

日本吞併琉球及割佔台灣後,南中國海大門已經打開。此時日本明治政府正在推行「北進」政策。1900年日本尾隨英法聯軍,侵佔中國,1904年與俄羅斯戰爭,其實是1871年由山縣有朋、川村純義、西鄉從道聯名提出的「國防方針」的貫徹。由於日本政府特,別是陸軍,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的「北進」基調,加之日本此時的國力有限,政府力量顯得「無暇」南進,這一時期對南中國海的政策,主要以政府默許或大力支持的個人活動為先導。

1895年台灣成為日本第一塊殖民地後,日本政府對以海南島為首的南海諸島開始關注,並有計劃派日本人到海南島進行貿易,從事諜報工作。趙煥庭主編的《接收南沙群島》曾提出:「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海南島,早已存有侵奪的野心。在1898年間即派有間諜名叫勝間田善作的,居留在這島上,以販賣藥物為名,以間諜工作為實,經過40年的時間,環遊整個海島,並曾深人五指山幾次。對於瓊崖情況,認識最清楚,尤其對於我南海諸島嶼特別注意。」

通過日本檔案查到「勝間田善作」為「日本產業協會第二次海外產業功績者」,此人生於1874年(明治7年)2月4日,在日本的原籍為「靜岡縣駿東郡印野村150番地」,在海南島的住址為「海南島海口70號」。1894年開始赴琉球蒐集標本。1896年赴海南島採集標本。1902年在海口南門外47號開設健壽堂藥房,從事藥品及雜貨買賣。1919年,成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的文官。1922年時辭去總督府專賣局文官,在海南島海口得勝沙街70號開設「勝間田洋行」,開始做進出口貿易。1924年在海口成立山下汽船會社海口代理店。

從上述資料分析,勝間田善作在1896年就開始了海南島的踏查工作。其與台灣總督府的關係也十分密切。其作為日本派駐在海南島的間諜的有力證明,為日本公文書館所藏的《各種情報資料・情報》中關於勝間田善作的記載。文件為《內閣情報部五・四情報第六號》,記載,勝間田善作與三井物產相勾結,以貿易、海運等實業為依託,成為日本在海南島的產業及諜報機關總部。

日本人通過偵查,得知東、西、南沙各群島是瓊崖漁民遠洋漁業駐留補給和採捕水產區域。日本人西澤於1907年強佔東沙群島,日本人平田末冶於1917年又查得南沙群島鳥糞豐富,陰謀經營。日商勾結清不法商人何瑞年,瞞騙當時的政府,始有「承辦西沙群島鳥糞案」等。因此日本在獲得台灣後,就已經垂涎海南島及南海諸島,也實際採取了行動,屢次進行掠奪,表面是採取鳥糞,實則想強佔吞併各島嶼,預為南進的根據地,因此早期日本人對東沙島的覬覦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個人行為。

2.日俄戰爭前日本人對東沙島(プラタス島)非法侵入

西澤的日本全名為「西澤吉治」,是富有冒險精神和殖民野心的日本商人。他在台灣基隆及日本的神戶、長崎、東京等地設有「西澤商店」。1901年夏天,駐台灣基隆的日商西澤吉治在海上遭遇風暴漂至東沙島,發現島上覆蓋著厚厚的鳥糞層,逃返台灣時便把鳥糞帶回化驗,發現是優質的磷肥。根據《東沙島成匯編》中記載「一千九百零一年,商在日本訂造雙桅帆一艘。言明在台灣基隆敝公司交貨。是年夏間造成。由日本動帆,因船主不明風濤,誤駛至琉球島之南鴨依鴨口島。迨由該島開行,又後遇颶風飄至一無名島,停泊兩日,船主與水平登岸,見島無居中民,隨取島沙加船,以待不時之需。該船抵基隆時,商見島沙於尋常不同,即將沙化驗,驗得含有磷質,旋問該船主該島位於何處。但船主船上既無羅經又無其他測量器具,未能指明該島的方向。」

1902年,西澤率人再次竄入東沙島,竊取磷肥回台灣出售。1903年西澤聘請化學家乘船前往東沙島詳細考察,但船即將抵達該島時遇大霧及颶風,受創嚴重,被迫返回小呂宋進行修理後回到基隆港。西澤本想再令另一艘船前往,但正值日俄戰爭期間,市面冷淡異常,故沒有前行。1904-1905年間,因日俄戰事,西澤無法經營該島。1906年日俄開始媾和,但「船價極昂貴,運費較前加倍」,是以西澤沒有能力前往東沙島。

如果此時的西澤在東沙島的活動僅限於盜採等個人行為,那麼同時期的玉置半右衛門的活動則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玉置半右衛門被人稱為「拓荒者」,為開拓日本的版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終其生致力於開發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開墾過的地區包括小笠原群島、伊豆群島的鳥島和琉球群島的大東群島。

日本外務省外交檔案館檔案「東沙島相關之件」紀錄:「東沙島問題的發端是在明治34年(1901年)11月玉置半右衛門發現該島,有意向通過拜借手續進行開拓開發,故向外務大臣提出詢問該島歸屬的請願書。」

根據這份檔案分析,日本人最早對東沙島產生覬覦之心是玉置半右衛門,時間是1901年。與西澤不同的是,玉置半右衛門是通過海圖發現東沙島而前往探險。目前沒有查到玉置半右衛門通過什麼海圖發現東沙島,又於什麼時間前往東沙島進行探險的檔案紀錄。但如果1901年11月玉置半右衛門宣稱自己「發現」了東沙島,他向日本外務省諮詢東沙的歸屬。那其探險東沙群島應當早於1901年。

檔案還顯示,當時日本外務省無法回答,於是指令香港領事進行調查。香港英政府的答覆是:「好像沒有歸屬,清國好像正在猶豫是否將其列入清國的版圖,應當查明清國的意向。」但在沒有進一步調查的情況下,外務省就答覆說應該沒有歸屬,於是在玉置半右衛門1902年5-8月間組織了幾十人,對東沙島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探險,但他的考察結果似乎顯示開發價值並不大,因而沒有進一步的行動。此時,日本非法侵入東沙島人數較少,組織規模較小,基本上限於商人行為,沒有引起清政府的注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