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貿關係將日益密切

從RCEP簽署後看未來的中日關係

方毓
(資深媒體人)


2020年11月15日,中、日、韓、東盟及澳洲、紐西蘭等亞太15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亞太出現一個巨大經濟圈,這也是中國首次加入大型自由貿易協定(FTA),在中日韓FTA成立前,中國和日本首度在同一個自由貿易圈內。當天在主席國越南主持的視訊簽署儀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商務部長鍾山,日本首相菅義偉、經產相梶山弘志出席,可見兩國重視的程度。11月20日習近平更在亞太經合會(APEC)上表示,會積極考慮加入TTP;同一天傳出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1月24、25日訪問日本。

謝長廷不敢面對RCEP等變化

可是,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不在日本就近觀察,卻早早跑回台灣以個人的臉書(FB)酸「美中關係緊張,中國拉攏日本不斷示好」,好像沒啥大不了似的。其實他這種論調是模仿日媒「美中對立下,日本重要性增加」、「中國以經濟向日本送秋波」之類的說法。他還引日本民調,刻意嘲笑日本絕大多數民眾對中國都是負評。這是把事情簡單化、口號化了,且昧於面對國際情勢的變遷。他是寫給台灣人看、做「大內宣」,並為台日關係停滯、無法推升找藉口卸責。日本人對中國負評多,跟台灣一樣,不少是政客、媒體操作營造出來的。再者,即使負評多,一遇到經貿、企業利益,日本就不得不看中國臉色,這也正是中國所具有的條件和外國無法抗拒的魅力。

即將卸任的美國川普總統,不停地在經濟上與中國切割,破壞原本好端端的供應鏈體系,2020年中國首先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第一季經濟有些萎縮,但疫情控制得宜,隨後快速復甦,甚且是帶動全球經濟的引擎。世界主要出口國中,中國的占比不減反增。現在RCEP成立,很多人認為,中國在全球的分量會更重。

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分量與日俱增

近年,中國占出口高比率的品項正在增加。國際貿易中心以2019年3,800個品項的數據分析,中國逾五成占有率的品項就有320個,是2001年加盟世界貿易組織(WTO)時61個品項的5倍。小型電腦66%、空調機57%、洗臉台及衛生設備80%等生活用品尤其高。2020年跟新冠肺炎有關的衛生、防護、醫療器材也大爆發。更令人驚奇的是,被美國制裁打壓的監視攝影機廠商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及浙江大華技術,2020年的業績不降反升,即可知中國企業的能耐。

當今自由貿易圈的擴大,更加速了全球眾多國家依賴中國。據美國彼得森(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在RCEP削減關稅的效果下,全球的出口額至2030年會比現在約增加5,000億美元,其中近半的2,480億美元會由中國賺取,亞洲供應網加強互相依存的結果,受惠最大的是中國,而且會奪走沒加入RCEP的印度和台灣的出口需求,日本則會更加依賴從中國的進口。

日工業品受惠,農產品仍保守

相對的,因關稅下調,日本對中國的出口也讓眾多日本企業獲得好處,可修訂投資、貿易戰略。2019年日本對中國的出口額約為1,428億美元,半導體、汽車相關產品是最大兩項。RCEP使87%輸到中國的零件撤銷關稅,汽車零件製造商自然大表歡迎。輸至中國再加工的汽車用熱軋鋼板亦會擴大銷售。

農林水產品調降關稅的幅度則比工業品小很多,因為各國農業、農民對自由化都較敏感,政府在談判時會有顧慮,像日本的稻米、小麥等「重要五項」,就不會削減或撤銷關稅。

如從東亞三大經濟體來看,現階段由於韓國2014年與中國簽署了FTA、2015年又加入了「亞投行」(AIIB) ,中韓經濟關係較密切一些,加上日韓為徵用工、慰安婦等問題,這幾年屢生齟齬,因而日本是稍微孤立些的。

國際情勢變化,對每個國家的利害關係也會不同。這次美國大選顯示,美國所代表的西方民主缺點充分暴露,嚴重鏽蝕。現正值美國新舊政府交接的「政治空白」期,將來會怎樣尚不明朗。川普四年,揚棄「國際協調」而高調「美國第一」,專注於狂推以美國為中心的政策,遂造成美國與國際社會的連結弱化,影響力下降。相反的,中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劇增。日後中國的動向或選擇,對日本的影響很大。如:美國如果管制與大陸企業的生意來往,一定會波及不少日本企業。因全球化的趨勢,許多跨國大企業、包括日資企業都在中國建構生產基地,做分工體系,畢竟,中國是日本企業不能忽略的龐大市場。

日本許多科研人員在中國有舞台

在氣候變遷、溫室效應與二氧化碳排量方面,2015年大陸已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將以2005年的碳排放量為基準,於2030年以前減少60-65%的碳排放量,近年亦努力推展綠能,然2018年仍是絕對碳排量最多的國家,約14億人占26.5%,第二是美國,約3億人占12.9%,因此日本亦希望與發展中國家龍頭的中國直接對話,王毅訪日時,也跟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達成協議,會共同商議環境政策。

還有必須提醒的一點是,台灣政客、綠營媒體只會誇稱安倍如何「友台」,日本民調對台中國的台灣與大陸高下這種膚淺、浮面的論調,但講來講去,大陸與日本還是政府外交關係,台灣與日本只是「民間」往來。而且,事實上,大陸與日本間有不少民間隱性的密切關係。如:日本很多高科技研究人員在大陸找到工作舞台,有的是年輕剛返日,沒有可發揮的職位,卻在大陸一展所長;也有資深的理論物理學權威受邀到大學研究部門當主任,一半研究都在大陸做等等;他們都認為「中國學生很有拚勁,指導方會覺得很有意義」。日本外務省統計,在中國開展研究的日本人員,到2017年10月是約8,000人,而文科省的資料,如是停留期間不到一個月的短期研究者,2018年為18,460人。目前在中國的外國籍研究人員數,第一是美國,第二即為日本。

日本在安全上仍偏向美國

當然,日本在安全、政治上被「美日安保條約」牢牢套住,近年又熱切跟英語系國家合作,顯然,未來日本依舊會偏向美國等「五眼聯盟」國家。事實上,RCEP簽後兩天,11月17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就與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在官邸會晤,推動自衛隊與澳軍共同訓練的快速通關協定,其聯合聲明文字亦提到在「自由開放繁榮印太」構想合作,反對南海升高緊張情勢,共組美、日、印、澳四國框架,說穿了就是針對中國。

日前且公布,2021年4月起的日本年度防衛預算,將達破紀錄的5.34兆日圓(約518億美元),比2020年增加610億日圓,連9年創新高,要項有海上自衛隊新建兩艘神盾艦;加購6架F-35匿蹤(隱形)戰機;也自行研發新一代匿蹤戰機;成立太空部隊、設計新型間諜衛星。此外,從2021年起,日本各省廳以防止飛行紀錄、攝影影片照片外流為由,要排除購買大陸製無人機。

日本夾在中美之間,經濟與安保兩難,只能在其中搖擺,自然要隨時調整應對之方,尋找生存之道。日本在國防安全(軍事)上,替美國等國家牽制中國,而日本加入了RCEP,跟中國的經貿關係將益發密切,同樣也會受到中國的牽制,而隨時得顧慮中國的感受,這就是國際政治微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