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不可調和的矛盾

評民進黨「去中國化」下的故宮降級

劉新圓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今(2021)年民進黨政府有意將故宮自二級降到三級,近日又傳出文化部將所屬唯二的四級國立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及台灣文學館,升到三級。博物館界人士質疑,幾百年的歷史要怎麼跟幾千年的歷史比?更有立委指出,文化部一方面說,故宮降級不會影響其編制,另一方面又保證台史館與台文館升級,可以擴大其規模,根本就是自相矛盾。

一、博物館定位的政治考量

在爭議聲中,台史館與台文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成了組織法的修法與博物館升級,可謂後發先至;反觀故宮的降級,卻遲遲未付諸實現。或許是因為民進黨仍多所顧忌,畢竟故宮降級茲事體大,到底在選票上是加分還是扣分,還說不準。民進黨所以快速地將台文館與台史館升級,八成是「去中國化」去到今天,很少人敢大聲質疑本土文化的價值,有恃無恐。而且藉著升級來抬高「台灣文化」的地位,既可收買綠營選民,也不至太過得罪藍營選民。

二、本末倒置的故宮政策

對於多係「中國文化」元素的故宮,民進黨捨不得其珍貴館藏,經營得好,可以賺錢;可惱的是,館藏與「去中國化」的矛盾無法調和。杜正勝任院長時拚命調和,執意設故宮南院,收藏亞洲文物,沖淡故宮中華文物對「去中國化」的影響。只是杜正勝沒料到好的亞洲文物早被其他國家搜藏殆盡,加上南院設置在偏僻的太保鄉,最後果然變成全台最大的蚊子館。陳其南任故宮院長時,提出故宮「本土化」構想,但剔除館藏的中華文化因素,跟陳其南剔除其身上父祖輩的「基因」一樣,不是館長一個命令就剔除得掉,最終也只能淪為「構想」。

民進黨的故宮政策,「意識型態」終不敵新台幣。特別是自2003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後,「文化是好生意」碾壓「去中國化」,儼然成了文化政策的主流,故宮不再重視研究與收藏等基礎工作,而把大量精力投注在利用古物開發所謂的文創商品,把文化商業化。

三、博物館定位的專業考量

純就博物館專業看,目前故宮的二級身分未必合適。文化部成立前,國立博物館的主管機關為教育部,其組織必須以法律定之,因此,原則上國立博物館為三級機關,但故宮卻是唯一的例外。從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豐富而珍貴的館藏及對外來觀光客的高度吸引力來看,台灣其他博物館全部加起來也難望其項背。將故宮直屬行政院,和各部會平起平坐,或可突顯其重要性與崇高地位。然而,由於故宮院長身分等同閣員,必須與閣揆同進退,一旦內閣總辭,院長必然在辭職之列,難免影響館務的穩定運作,這也是故宮遭批評的原因之一。若將故宮降為三級,由文化部主管,理論上可以去政治化,回歸專業文化管理,然而,降級勢必減少故宮既有人力及物力資源,影響其發展。

至於台史館與台文館升級,若就專業而言,比故宮降級更缺乏說服力。政府組織再造的原則,就是要精實組織結構。《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設定各層級組織總數上限,期能大幅減少組織數量。三級機關規定總數為70個,雖然以署、局為主,但也應儘量避免過度膨脹。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台灣文學館皆為組織基準法通過並修正後,於民國106年制定組織規程,定位為四級。像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也在民國101年改制定組織規程,從三級降為四級。這一方面固然是配合精實組織的原則,另一方面也顯示,這幾座博物館實無升級的必要。強行升級,刻意提高預算及人事成本,恐難逃瓜田李下,以納稅人的公帑為執政黨提供就業機會之嫌。

四、故宮定位的建議

若要讓故宮徹底與政治脫鉤,最有效的辧法是轉型為行政法人,使它的規模、制度、人事、經費等,可完全配合故宮的需求量身訂作,不受公家機關僵硬的體制束縛。可惜目前沒有任何一間公立博物館轉型為行政法人,其中多少與館長不願意受董事長牽制有關。無論如何,倘若朝野有共識,未嘗不可一試。不過今天的台灣社會已淪落到「政商交征利」的地步,轉型為行政法人也難保不受政商干擾,君不見公視董事會鬥爭頻傳?只要有利益存在,永遠有政客與商人會把手伸進去。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故宮升為一級,與國史館、中研院一起直屬總統府。這樣既不會因故宮院長的閣員身分而受政治干擾,也符合專業需求。

五、結 論

如果真的尊重專業,則不管故宮放在什麼層級,都沒有太大問題;反之,如果眼裡只有權、錢,即使故宮放在所謂專業考量的三級或轉型為行政法人,政客與商人仍會想方設法操弄。執政黨為一黨之私,像春節除夕餐廳分時段限時讓顧客用餐一樣,「館長輪流坐,明天到我家」,台灣幾間國立博物館館長如走馬燈般換人,上演的不就這一幕?或許維持現狀就是故宮在「去去中國化」之前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