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20年阿富汗戰爭與倫斯斐主義
評20年阿富汗戰爭與倫斯斐主義
小布希的八年治績(2001-2009),兩次海外出兵,一為20年阿富汗戰爭,另一為3年伊拉克戰爭,皆由「9.11事件」而起,其策劃及執行者均為倫斯斐(Donald Rumsfeld,人稱Rummy〔拉米〕,本文沿用)。2006年在各界一片聲討中被逼辭職,結束了政治生命,也斷送了小布希共和黨領袖之地位。備受爭議的「新右派保守主義」發光發熱八年,至此偃旗息鼓,成了歷史名詞。就另一層面來看,小布希政府此一主義卻是9.11事件催生。
2001年9.11事件發生,拉米迅即於10月7日發兵阿富汗,從那天直戰至2021年6月31日,美國用了大約兩兆美元,犧牲大兵約5,000人,最後無功而返。這一長達20年戰爭對拉米而言,則是致命打擊,最後被逼下台。
20年阿富汗戰爭終於結束,美國除了退兵別無他策。拜登於2021年7月8日宣告美國未成功也未失敗,實現了反恐目標,消滅了賓拉登。為了不再犧牲美國年輕人的生命,將於8月31日前退出阿富汗。記者問及如何對那些曾為美軍服務的阿國人民交代時,拜登拒不作答。
美軍於7月2日清晨3時離開其在阿最大、最重要之空軍基地巴格拉姆(Bagram)。美國這一頁長而不光彩之出兵史之負責人就是拉米,他也是主持揮兵伊拉克之策劃者,這雖是一次摧毀海珊政權的有效打擊,卻留下了眾人抨擊的口實。拉米在其回憶錄《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中對其所為只有辯解,卻無歉意,就事論事,卻應對他有所瞭解,弄清楚他掀起兩次出兵海外之真正原因。
台北時間2021年7月2日,美國各地的報紙皆登了一段新聞:「6月30日倫斯斐因腦髓性腦瘤病逝於新墨西哥州家中,得年88歲……」。這位經歷不凡,思想敏銳,有說不盡優點,也有算不清缺點的傳奇式人物,也是萬夫所指的罪人,不易對其一生是成敗作出定論,2021年7月16日出刊的《經濟學人》(Economist)稱其為「危險的激進者」。7月26日出刊的《時代》(Time)則稱他為「帶刺的辯論者」。
他在政壇有若乘火箭直衝霄漢,未及中年,就是一品大臣。創紀錄的兩度擔任國防部長,第一次是福特任命(1975-1977),是史上最年輕(43歲)的國防部長,第二次是小布希任命(2001-2006)是年紀最長者(69歲)。他一生猶如不停變化萬花筒中的圖像,不論人們如何評論他,拉米永遠是一個世人注目的新聞人物,值得對他作一次「完整的評述」。
拉米1932年出生在伊利諾州,先祖來自德國,小學時即參加童子軍。大學在普林斯頓,在校時曾是美式足球隊及柔道隊隊長,他人緣甚佳,易與相處。後赴海軍航空隊服役,以上尉軍階退伍。1962年當選眾議員,時年30歲,連選連任到1968年。
1969年進入尼克森政府,出任「經合會」主任,等同部長。1973年出任駐北約大使。翌年高升為福特政府之白宮幕僚長,1975年出任國防部長。那一時段,老布希僅為中央情報局(CIA)局長,官階較拉米低一階。此時拉米聲望崇高,唯有甘迺迪時期之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Roburt McNamara)可以相比。不同的是麥克拉馬拉退休後寫了本400多頁回憶錄,結結實實地自責曾擴大越戰,造成對越南人民不可挽救之重大傷亡及損失(見李本京《麥克拉馬拉回憶錄懺悔》,《新新聞》,1168期,頁56-59)
9.11之前拉米屬開明分子,不支持越戰,自命「自由派保守分子」。他英文程度特別高,善於用詞、辯論。對「理則學」之運用頗有心得。9.11事件後,他一反溫和理性,變為偏執、好鬥,逐漸與「新右派保守主義」結合,而發展出了「倫斯斐主義」。
當提及「倫斯斐主義」與「小布希主義」時可能會想到這是兩個迥然不同之主義,然而這卻是系出同門的兩位師兄弟,內容相同,只是在以倫斯斐為主時,這一個理念就是「倫斯斐主義」,如談到小布希時,就稱作「小布希主義」,事實上均是「新右派保守主義」。
小布希時期的「新右派保守主義」,一般來說,是小布希的重臣猛將組成,其中扛大旗往前衝的就是拉米,他的理念來自「新右派保守主義」,可用三支箭說明。其中最主要的第一支箭,就是「先發制人」,出兵伊拉克就是追循這一支箭。然而卻受到聯合國之批評,因為聯合國僅允許國家「自衛」,反對「先打人家」。
出兵伊拉克時,美國朝野均認為美政府作了一件對的事。當年(2003)國會審議此案時,參院以99對0票通過,眾院則以392對11票通過。這表示兩黨對出兵伊拉克是有共識的。然而由於戰事失利,被罵到臭頭。民主黨則趁火打劫,猛轟共和黨的出兵。儘管如此,美國之政策是緊抱住這第一支箭,不會放手的。
第二支箭是「單邊主義」,主旨在誇張的當「孤獨騎士」,即美國單獨在世上就可搞定所有事,獨行其是。因此,與他國建立聯盟之基礎,就美國是一哥,他國合作聽話就好。打群架時,弟兄們一體向前,勝利後獨吞果實。川普對此策略有偏好,拜登則有實無名,實際上也在執行這第二支箭的方針。
第三支箭則是強兵精武,軍力至上,這一點川普也作得非常精準,看看美國花了多少錢維持第一軍事國家就知道了。武力堅實才可取得世界霸主,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2021年4月26日公佈之「2020全球軍費」,以美元計,美國為7,780億,較一年前增4.4%,中國為2,520億,年增1.9%,俄羅斯617億,年增2.5%。
美國2003年軍費支出為3,961億,2020年就大增至7,780億。由於拜登政府沿用「大軍備」政策,美國今後仍會逐年提高軍費,以維持其世界霸主之地位。當年的小布希政府也應用了「大軍備」政策。這是第三支箭。
軍備中最花錢的部分是一定致人於死的終極武器。冷戰時代,美蘇均以核子武器為終極武器,彼此都有保證消滅對方的數量,史稱「相互保證毀滅」,然而在單極外交政策下,美國將此政策修正為「一槍斃命」戰略,大名就是「單極保證毀滅」。
總體來說,這一夥新保守主義者均是「擴張主義者」。至21世紀,殖民主義已然作古,強國不再搶土地,然而卻爭著作世紀霸權,稱霸是美國當前尚武的目的,是「尚武主義」之核心目標。
也就是說「新保守主義」就是披著羊皮的「強權政治」。其主要思維是以「尚武主義」為手段,霸權為目的,要能達此目的首先就要消除「恐怖主義」,而「恐怖主義」的後台就是阿富汗及伊拉克。由於阿富汗之塔利班保護恐怖分子,必須擊之。然而要進攻伊拉克則需一個藉口。這個藉口就是確立伊拉克在強人海珊領導下已有核武及化武,於是在2003年2月5日向安理會提出證據,這個證人就是國務卿鮑威爾(Colin Powell),他作證時,CIA局長就坐在其身後,有如此分量之大員保證,聯合國安理會就通過出兵議案,事後始知這是一次如假包換的偽證,鮑威爾為此非常不爽,因為他被人利用了,這段故事在名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的暢銷書《駝鳥心態》(State of Denial)一書中記載分明。
此時的拉米身心皆異,好像換了一個人。他具有天生的領導能力,做事明快,有決斷能力,就是一個幫派老大,拉米不齒公務員文化,認為「五角大樓的毛病就是五角大樓」,乃集結年輕聽話的幹部一起改變美國國防部的老文化,這些年輕人就稱自己為「勇士」,就另一層面來觀察他,就發現他是一個「無恥的擴充勢力者」。
拉米的拿手好戲是「文字遊戲」。他文學修養夠,對文字的應用可謂一絕,如他的回憶錄書名為《知與不知》(Known and Unknown),就顯出對用字的不同凡響。也就是說,他有接地氣的方式與人交往。
交朋友,拉關係,與部屬、朋友打成一片。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可親、可交之友。然而這一切,因9.11而完全變了調,走了樣。拉米已不再是拉米,他是一個大家都不認得的好戰分子了。就在同一時段,拉米與老友或稱老學生錢尼(Dick Cheney)的師生關係卻走得更近,錢尼表面上已是拉米之長官(副總統),然而拉米曾如假包換的帶著錢尼一路走在順暢的從政大道上。
事實上,他們兩人在2001年9.11後,不但仍維持良好的師徒關係,也成為「新保守主義」派的雙核心。兩次海外出兵就是他兩人之傑作,製造了「倫斯斐主義」,也促成了合法化虐待恐攻囚犯之醜聞。
說到他兩人之結識,要回到1969年夏季錢尼赴眾院報到擔任實習生,指定的導師就是拉米,是時拉米在眾院已是一位資深大牌議員。兩人有緣,言談投機,雙方乃有了師徒、同事、僚屬三重關係,交情之好,不在話下,事實上,就因為錢尼,拉米才能橫行政壇,無人能擋,這是因為錢尼當時號稱「史上最有權力之副總統」,故有錢尼支撐,拉米自然就可一手主導兩次出兵了。當時即有人戲稱錢尼乃一「政治木偶戲之玩弄者」。
參與「倫斯斐主義」幫的還有一位重要靈魂人物伍弗韋茲(Paul Wolfwitz),他的治國理念亦被人稱為「伍弗韋茲主義」,因此在小布希執政八年中,就有「新保守主義」、「小布希主義」、「倫斯斐主義」以及「伍弗韋茲主義」。事實上是一體四件衣罷了,伍弗韋茲的理念自成一家,成為當時之大師級思想家,於是就有人戲稱伍弗韋茲是「一人對付世界」。
伍弗韋茲畢業於康奈爾大學,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他是來自波蘭之第一代猶太人,深恨共產主義,自稱「自由鷹派」,精通數學,愛用數學來分析世局,常有令人眼睛一亮之高見。他精通統計,故曾任世銀總裁及副國防部長,是「新保守派」之精神導師,他也是倫斯斐幫派中之理論大師,被冠以「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推手」,人們也多認為他就是一個「投機的現實主義者」。
一般來說,這「新保守主義者」以小布希、錢尼、倫斯斐及伍弗韋茲四人為核心,彼時之波頓在領導階層外,要等到川普上台後才大顯身手。他們在小布希2009年任滿下台後,也相繼離開了政壇,然而他們所發動之兩次海外出兵及開設關塔那摩拘留中心 ,容許虐囚之醜聞成為必須下台原因之一。這八年的風風雨雨,傷了共和黨元氣。「新右派保守主義」思想亦失去人心,民主黨利用此一良機,將歐巴馬推向大位。
問題是歐巴馬帶進的「新進步主義」思潮在社會掀起一連串動盪。換句話說,「歐巴馬主義」取代了「右派保守主義」,然而也帶來社會上的階級衝突、文化分歧,也就是說美國民主制度因人而定,命中注定隨著白宮換主人,社會換思維,分歧的社會與破碎的民主將成今後美國社會常態。
這令憶及多年前看了一本書,對「新保守分子」的中肯評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這是知名國際問題專家孟捷慕(James Mann)著《火神崛起:小布希戰鬥內閣》,(The Rise of the Vulcans: 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 Viking, 2004)。作者認為「人們還未覺醒之時,主導者已悄悄地改變了美國外交理念」。觀諸出兵伊拉克案在兩院審核時,幾近全票通過,而後出了兵,出了事,又回頭猛批小布希團隊。這問題到底出在那裡。
另外也有一本書作了同樣的事後諸葛,即伍華德所著之《死不認賬》(State of Denial),作者用盡平生之力對小布希團隊重磅抨擊。翻翻舊書,發現這位譽滿寰宇之大作家曾更早時期寫過有關小布希之書,《布希在作戰》(Bush at War)。書中頌揚小布希不已。由此可知政客與作家有對立,有交好,無奈的讀者如在霧中,對國家大事更是無從瞭解、判斷。
總體來說,經此八年不尋常之政治變動,「新右派保守主義」升得高,跌得慘。終結歐巴馬之新進步主義運動之川普,用了遠比傳統「新右派保守主義」更偏激手法執政,川普後之美國更形分裂與對立。政黨弄權下去,未來國會山莊已無政黨協商,僅有惡鬥。美國不可能再有內戰,然而內亂必是常態,不知美國人是否已有心理準備面對此一新情勢。◆
社論
美軍撤離阿富汗
中美關係
百年中共與中國
國際視窗
防疫與政經
台灣事情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