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新:我從來沒主張過台灣要獨立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會成立40週年的回顧

閻崑
(大陸文史工作者)


2005年2月9日,全國台聯的老朋友,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李哲夫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這樣一位身在美國的台灣學者,又是怎樣成了全國台聯的「鐵桿」朋友的呢?說來話長,還得從另一位台灣人說起,他的名字叫郭雨新。

郭雨新其人

郭雨新,台灣宜蘭人,1908年出生。1931年畢業於台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今國立宜蘭大學),1934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畢業後進入林松壽的公司林本源興殖株式會社。

1948年,郭雨新加入中國青年黨。1949年獲遴選擔任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1951年至1971年間連續20年擔任台灣省臨時省議員、四屆省議員。

郭雨新畢生致力於台灣民主運動,也是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其政治主張較嚮往美國的兩黨民主政治,反對蔣介石一黨獨大的獨裁政權。在政壇有「小鋼炮」之稱。

1960年,郭雨新與雷震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以對抗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雷震入獄後,郭在生活上備受國民黨政府情治單位騷擾。郭雨新提出包括「國會全面改選」、「廢除戒嚴令」、「解除報禁」、「總統及台北市長直接民選」、「釋放政治犯」、「確保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真正自由」等政見,但長期遭到國民黨打壓。1977年,郭雨新因其黨外的政治主張遭到國民黨政府情治機關特務24小時跟監,於是郭在同年4月離開台灣,轉赴美國。

1978年,郭雨新曾在華盛頓特區宣佈競選台灣「總統」;1979年,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並出任主席。郭雨新是黨外運動元老之一,被稱為「黨外祖師爺」。

1985年8月2日,郭雨新病逝於美國華盛頓;同年8月24日,葬於台灣台北陽明山。

廖承志要請郭雨新來大陸

1982年,林麗韞會長接到中央台辦指示,讓她以全國台聯會長個人的名義邀請郭雨新來大陸參訪。林麗韞後來接受採訪時回憶:「當時台辦很明確的說,以你林麗韞會長的名義寫信給郭雨新,邀請他來。我正式寫了一封函寄給了他,很快就收到了回覆,他爽快地答應了。」

郭雨新動身前,派自己的秘書打前站,這位秘書就是李哲夫。

李哲夫先生不但自己來了,還帶著夫人和孩子。他們到北京的時間是1982年8月13日,全國台聯會長林麗韞、副會長彭騰雲、聯絡部長林釵到機場迎接。

李哲夫一家在京期間,受到了全國台聯熱情接待,雙方就郭雨新來訪事宜做了具體的安排。林麗韞說:「在當時,郭雨新作為在黨外有聲望的人物,如果能夠從美國到大陸來,影響恐怕還是不小的。廖公(廖承志)讓台聯會來做這個事情,而且指示不住北京飯店,到釣魚台國賓館去住,說他過去是競選台灣『總統』的人物,應該有這個待遇。」

郭雨新準備動身之際,駐美大使柴澤民舉行了歡送宴會為他餞行。當時,曾徵求郭先生的意見,事先不作公開,所以,宴會規模不大,但結果消息還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傳了出去。「台獨」分子獲悉後,就給郭雨新打電話,「台獨」聯盟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對他施加壓力,阻撓他到大陸來。面對各種壓力,郭先生猶豫了,「他終於沒能跨出這一步」,林麗韞說,「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他能成功完成對大陸的參訪,對我們與台灣黨外人士的溝通交流肯定會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黨外人士領袖郭雨新的交往

郭雨新雖因「台獨」勢力阻撓沒能來大陸,但不妨礙與全國台聯成為朋友。1983年,全國台聯副會長彭騰雲訪美,與郭先生四次見面,推心置腹,直面問題。彭騰雲回憶:「郭先生是台灣人所敬重的老前輩。他的為人處事,深得人望,這我早有耳聞。他給我的印象是熱情開朗,平易近人,而且有廣交各方人士的風度。」

彭騰雲說:「在同郭先生交往的過程中,他留給我最鮮明的形象是,熱愛台灣人民,關心台灣前途,對祖國懷有美好的感情。我們拉家常,談問題,總也離不開台灣、人民、祖國這個命題。他為台灣人民的命運而憂慮,祈望著他們享受民主、自由、法治、當家做主。當我們討論到台灣的前途時,他是那樣認真而堅定地對我說:『我從來就沒有主張過台灣要獨立。』他說這句話時毫不含糊的神態,我是永誌不忘的。我敬佩他的膽識和遠見。這點,也許就是我們兩個台灣人之所以能夠傾心相交的感情基礎。」

1984年,彭騰雲訪美,又和郭雨新先生見過一面,倆人經常書信往來。1985年7月,彭騰雲再次訪美,熱切地希望同郭先生傾心相談。不幸,他已病重臥床,無法會客。彭騰雲剛從美國回到北京,就傳來了郭雨新過世的消息。

郭雨新參訪大陸的願望沒有實現,但他的兒女後來曾組織工商團到大陸訪問,也算是幫他完成了部分心願。為郭先生訪北京打前戰的李哲夫先生和他的一家人,從那以後跟全國台聯成為很好的朋友,為兩岸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

耐心傾聽不同的聲音

郭先生未能成行後,1983年夏,全國台聯邀請首批旅美台胞醫生團來國內訪問。這個團裡有不少人都是「台灣公共事務協會」的成員,這個協會被稱為「海外台獨組織的外交部」。

旅美台胞醫生團訪京期間,鄧穎超在人民大會堂台灣廳接見了全體成員。該團成員陳翠玉女士是「台灣公共事務協會」常委,曾擔任台大護理學院的第一任院長。陳翠玉當天在人民大會堂用閩南語發表長篇講話,林麗韞知道鄧(穎超)大姐聽不懂閩南話,就趕緊坐到鄧大姐身邊,逐字逐句同聲傳譯。陳翠玉講話的大意是:你們共產黨提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只是以國民黨為談判對象,並沒有把台灣人放在眼裡,希望中共當局制定政策時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

陳翠玉講完後,鄧穎超很耐心地解釋說,我們制定對台政策的出發點是最大限度地照顧台灣人民的利益,而請你們來,正是要瞭解台灣人民的意願,希望多聽到台灣人民的意見。

鄧穎超的講話化解了一些台胞對大陸的意見。當時有在場的醫生把全場講話錄了下來帶到海外。

通過與黨外運動先驅郭雨新和民進黨人士的廣泛長期接觸,全國台聯的人更加瞭解台灣,也更加瞭解台灣的主流民意與民情。反饋折射到對台政策上,兩個「寄希望」中,「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中的「更」字,就是在文字上的具體表現。

黨外運動先驅和民進黨人,確曾給予在大陸的台灣人實實在在的幫助。滯留大陸台籍老兵的返鄉,得到過他們的大力推動,不但在海外和島內媒體上造勢,而且還協助把老兵名冊帶入島內,在主流媒體上全文刊載,給國民黨當局造成很大壓力,最後不得不開放台籍老兵返鄉探親。

另外,像張克輝會長以及徐兆麟副會長的返鄉奔喪,都得到過他們的大力協助,這些,1949年以前就生活在大陸的台灣人與其後人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