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贈清華 魂歸祖國

紀念王曉波教授八十冥誕

何玉(清華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于寧(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


王曉波發現,近代台灣歷史的發展與近代中國革命史的發展息息相關;台灣處於中國的海疆,在近代世界航海運動開始後,成為中國與外國勢力的角逐之地。他認為,台灣未來的發展會隨著中國的崛起而崛起,兩岸的和平統一並非沒有機會,台灣人將會重新做中國的主人翁。藏書中,我們看到有《台灣史研究會會訊》(第1-9期)及《台灣研究會論文集》(第1-3集),還有為王敏川平反的《王敏川選集》(1988年)。

為了蒐集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台灣史,王曉波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從台灣地方誌、台灣省通誌、風土誌、名人誌,乃至縣誌、府誌,到台灣通史、文化史、經濟史、社會運動史、台灣革命史、台灣抗日史等史誌類圖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王曉波強烈的史學觀念:台灣的歷史,一直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台灣的愛國史,一直都是中國人民愛國史的一部分,是近代中國民族自救運動的一部分。台灣愛國主義的歷史、抗日戰爭的歷史是重建台灣社會統一動力的精神來源。這些史誌類圖書,對於讀者瞭解台灣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支撐作用。其「誌」類的藏書以台灣出版的居多(36種),「史」類藏書則台灣出版為主(226種),大陸出版為輔(50種),還有1種在日本出版《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灣民族運動史》(影印本,全二冊)。

除了史誌類文獻,還有大量的檔案類文獻。藏書中有大陸出版檔案10種,包括《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康熙統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館藏民國台灣檔案匯編》(第300冊總目錄)等;台灣出版的檔案資料9種,包括台灣文獻會編的《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台灣北部前期抗日運動檔案》,陳世宏等編《雷震案史料匯編:國防部檔案選輯》,武之璋編《台灣光復日產接收真相暨檔案匯編》,張炎憲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匯編》(9-12),陳興唐主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全二冊),《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全四輯)等。在蒐集各種台灣史料文獻的同時,待《海峽評論》經費稍微寬鬆時,王曉波即開始重刊台灣史料,其中許多台灣抗日史史料由戴國煇提供。王曉波編《台灣命運機密檔案》(1991年)、資中筠、何迪編《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1992年)等檔案都由海峽評論雜誌社出版。

在王曉波藏書裡,還有大量叢書、叢刊與文集、全集類文獻。如《台灣文獻叢刊》(46種78冊)、《台灣叢書》(15種)、《20世紀台灣》(許鐘榮主編,全套60冊)、《台灣研究》(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22期)、《台灣研究集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57期)、《台灣先賢先烈專輯》(陳澤主編,6種)、《台灣文學全集》(鐘肇政、葉石濤主編,8種)、《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李南衡主編,5種)、《台灣史研究會會訊》(王曉波主編,9期)、《重現台灣史》(黃怡主編,6種)等。這些「叢書」、「叢刊」的編委基本囊括了海峽兩岸台灣研究的主要學術機構與重要學者。

其中《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由熱愛台灣新文學的李南衡先生,跑遍台灣各地,遍尋耆宿,耗盡積蓄,成立「明譚出版社」,並自費編印而成。《日據時代新文學》(5冊),以《賴和先生全集》為第一冊。當時有該書「左傾」可能會被當局查禁的消息傳來,李南衡約王曉波教授一起拜訪胡秋原先生,鄭學稼先生仗義執言,在《中華雜誌》上為台灣新文學(即「鄉土文學」)極力辯護。在李篤恭、侯立朝的呼籲陳情下,被定性為「屬於左派」的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先生,得以重新入祀台灣忠烈祠。

2.3保釣與支持中國統一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1968年至1969年,日本在釣魚島列島擅自勘探、樹立界碑等行為被台灣媒體披露。1970年10月,時為台灣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的王曉波在《中華雜誌》上發表《保衛釣魚台》一文,成為海外和台灣島內保釣運動的「點火人」。馬英九曾公開表示,王曉波對台灣有非常大的貢獻。台灣的保釣運動,可以說就是從他開始的,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

王曉波與「保釣」直接相關的藏書有55冊,出版年代從1971年至2017年,比較有特色的有東吳大學法學院「釣魚台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三次會議的小冊子以及正式出版的《釣魚台列嶼之法律地位》(程家瑞主編,1998年)。馬英九、邵玉銘、龔忠武、劉源俊、鞠德源、吳天穎、鄭海麟、金介壽、李理、張鈞凱等保釣參與者與研究者的著作,也都囊括其中。王曉波與「統一」直接相關的藏書有20冊,不僅有古今中外有關國家統一相關的文獻,如《各國民族統一運動史》(李建芳著,1978年),《康熙統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編,1983年)等,可以看出他對於中國統一的思維、模式的關注,他認真思考兩岸關係的前途及中國統一的實現路徑,如《兩岸和平統一的思維與模式》(鄭海麟著,2001年)、《國際法視野下的國家統一研究——兼論兩岸統一過渡期的法律框架》(范宏雲著,2008年)、《中國統一之路》(于思編著,1999年)、《國家統一模式研究》(王英津著,2008年)以及他自著的《自啼集:中國前途與兩岸統一的思考》(王曉波著,2006年)。

2.4對台灣歷史教科書的強烈關注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中學時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的重要時期,教科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期間搞「去中國化」政策,在台灣中小學推行「台獨史觀」的新課綱,王曉波竭力為台灣教科書撥亂反正。1997年,李登輝在台灣篡改國中「認識台灣」歷史教科書,王曉波等人發起抗爭運動,他把「國立編譯館」印的教科書初稿帶到史學家戴國煇教授的家中,要求戴先生站出來講話,以捍衛台灣史的真實和台灣人的尊嚴。王曉波的藏書《歷史學科教育之趨勢》(連愛華等,1998年)、《〈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許南村〔陳映真筆名〕,1999年)、《喚起歷史的幽情:探索歷史教學新方向》(喻蓉蓉,2001年)、《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二編》(王仲孚,2003年)體現了他對台灣歷史教育的關注。

在馬英九任內(2008-2016年),經過艱苦奮鬥,王曉波不但「校正了李扁時期以皇民化扭曲的台灣歷史教科書」,而且「把台灣人民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和參加祖國革命的歷史列入高中歷史課綱中」。他的藏書裡,中小學教科書及教師用書共計44種,以中學為主,涉及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等科目,歷史類有22種,樣書或試用本有15種。數量較多的一套教材《國民中學 認識台灣》(1997年,國立編譯館主編)共12種,分為地理、歷史、社會三個系列。他收藏的《故鄉台北—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補充教材—歷史篇》(1996年)、《山水台北—台北市國民小學鄉土教學補充教材—地理篇》(1997年)、《台北縣國民中學〈地理科補充教材〉中國大陸現況》(1997年)、《高中中國文化基本教材》(1999年)、《高級中學歷史》(2000年)、《國中社會》(2011年)等系列教材也從側面印證了王曉波對於教科書的強烈關注。

三 學術價值

王曉波教授在「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離開台灣大學,到世新大學教書。他在世新大學開設的課程主要是「理則學」、「哲學概論」等通識類課程,並不斷進行研究,發表數十篇論文及學術著作,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法家研究專家。除了教書和研究外,他更關心國家和社會,是海內外知名的台灣問題專家和愛國主義者。在台灣發生國家認同的危機時,王曉波被海外學者稱為台灣的「中流砥柱」。

王曉波豐富曲折的人生經歷以及哲學與台灣史並重的藏書體系,使得其藏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大陸的台灣史研究者而言是非常難得的知識寶庫。他並非藏書家,其藏書的學術性與系統性亦可讓讀者一窺台灣愛國學者的心路歷程。中國統一聯盟名譽主席周合源說:「只有中國的再統一,才是台灣的真光復」。王曉波多次呼籲,必須力爭中國的和平統一,中國政府除了聯合統派以外,還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王曉波教授及其家人為祖國統一大業付出了畢生心力,乃至生命,筆者每一念及,都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與保釣運動關係非常密切,是海外保釣運動的「點火人」,是兩岸交流的重要使者,先行者,見證人。這些重要意義既依託於他的藏書,更使得他的藏書具有更為豐富的學術價值與精神內涵。清華大學有一大批專精台灣文化、兩岸交流、國家領土主權研究的著名學者,以及正在成長中的青年學者,近年來設有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清華大學人文與社科高等研究所等專門研究機構,希望在王曉波教授藏書的基礎上,將來如果有機會,把島內支持統一的學者藏書吸納過來,讓統一的薪火在清華大學繼續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