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廿大」後經濟政策走向及其挑戰
中共「廿大」後經濟政策走向及其挑戰
習近平在「廿大」的報告楬櫫未來五年中國發展的方針和政策,總體目標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經濟領域,則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自立自強,以及健全國家安全體系的發展目標。在對外開放上,則要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這是中國針對當前內外在形勢所提出的發展策略和因應對策,然而面對詭譎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的持續下行,此一發展策略和政策將面臨諸多挑戰,須加以一一克服。
一、「十八大」以來的發展策略
2009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而採取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並獲得相當的成果,而其經濟表現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全球經濟步上回穩的主要推動力量。然而,自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已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低速增長。為維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便成為近年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軸。
為尋求經濟增長的動源,維繫中國經濟的永續發展,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時間表,並對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其目的則是期望中國能從「人口紅利」轉為「制度紅利」,在體制機制上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此一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提出,一方面有國內社會經濟急劇變遷,必須積極尋求轉型升級,以維繫經濟永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因應國際政經格局的變化對中國所帶來的挑戰,而必須進行發展策略的調整。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方針下,中國的經濟發展理念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也做出了調整。2014年界定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2015年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宏觀調控政策,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推動經濟運行的依據。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要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面對2018-2019年美中貿易戰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危機,2020年中國提出「雙循環」的經濟發展策略,要求「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很顯然的,「國內大循環」概念是針對中國國內市場,希望擴大內需、刺激內部消費與投資,完善產業鏈與供應鏈,幫助中國度過危機。
二、「廿大」揭示的經濟發展策略
中共「廿大」揭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目標,總的戰略安排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有大幅躍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進展。
在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階段,主要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的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民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
在這些總體社會經濟目標下,具體的經濟工作則是:1.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包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包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3.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包含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4.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含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廿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規劃具有如下特點,其一、除強調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水平和加快生態保育外,「廿大」更著重科技自立自強和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其二、把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升到極高的位階,在社會經濟方面特別強調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其三、對外要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三、恢復經濟正常運行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其延續性,而發展策略的調整亦有其針對性和前瞻性,中國亦然。40餘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取得極為亮眼的成就,惟正如「廿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的發展還有諸多瓶頸有待突破,科技創新能力仍不強,確保糧食、能源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仍不穩固,潛在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仍然存在,民眾在就業、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這些問題的緩解涉及層層面面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極需有安定的環境才能順利推展。
過去1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下行長期化趨勢,這主要是疫情肆虐、國際環境及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策略轉換和結構調整的影響,再加上俄烏戰爭、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高科技產業制裁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中國經濟正常運行。
自2019年以來,中國便採取「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和「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宏觀調控政策,目的便在於能穩住經濟基本盤,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經濟的穩定。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達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實屬不易。2021年經濟增長同比增長8.1%,高於預期目標的6%,季度增長由18.3%、7.9%、4.9%,回落至第四季的4.0%。
今年前三季中國經濟增長率為3.0%,較上半年的2.5%加快0.5個百分點。分季度增長分別為第一季增長4.8%,第二季和第三季分別為0.4%和3.9%。「穩就業」列於「六穩」調控之首,然而中國經濟增長仍處於下行之勢,就業問題可能引發潛在的社會經濟問題。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6%,較全年控制在5.5%預期目標高0.1個百分點,其中,9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比上個月上升0.2個百分點。對於每年有將近1,600萬的新成長勞動力,在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中國的就業問題確實面臨沈重壓力。
「廿大」報告在「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經濟工作面向中,將「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列為主要經濟工作任務,要求從體制機制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這些政策措施對於緩解中國就業壓力,恢復經濟的正常運行將有相當的助益,惟並非短期能見其成效。
四、科技自主創新健全產業鏈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是新發展策略的兩個主要經濟工作面向,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及健全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和安全,則是重點工作。
由於美中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衝擊,2020年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1年提出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兩項便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八項重點任務之首,便是要求科技自立自強,其中還明確指出,「要解決國家發展和安全重大難題」,「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同時,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制裁,使中國高度警惕產業供應鏈被圍堵,因此會議中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為第二項重點任務,將是今後中國的重點經濟工作。
2021年3月中共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主要內涵除「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策略之外,特別強調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統籌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由於拜登政府持續聯合其盟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遏制和圍堵,「廿大」報告的重要特點,便是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經濟和科技方面,要求「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路、數據、生物、資源、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同時也要「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在「廿大」召開之前的10月7日,拜登政府宣佈對中國新一輪的出口管制政策,從設備和人才的全面性管制,禁令宣佈後已有相關人員撤離中國,確實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相當影響,但是任何產業均有極細密的分工和佈局,其衝擊程度及中國的因應對策仍有待觀察,不過科技自主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維護將是中國遵循的政策原則和立場。
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發展策略,加強服務貿易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置,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
在具體發展成效上,2013年「一帶一路」發展策略開始推行,2016年20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中國提出針對解決全球貿易投資低迷的「中國方案」,2017年開始的「一帶一路」北京峰會和「金磚五國」廈門峰會,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再加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順利推展,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升級和擴展,都使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的能力受到肯定。
然而,在WTO杜哈回合談判延宕,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區域性衝突不止,全球性紛擾不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俄烏戰爭爆發,引發疫苗分配不均、能源和糧食短缺,進而導致世界各國通貨膨脹和債務危機,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孤立無援,陷於生存邊緣的困境。
這期間,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也深受貿易保護主義之害,而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遏制和圍堵,更使中國經濟受到沈重打擊。為此,與過往不同,在「廿大」報告中,中國明確表明經貿對外開放的方向勢將對世界經濟帶來衝擊,主要內涵為:
1.堅持經濟全球化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動能。
2.中國願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於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3.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社論
中國與世界
中共廿大後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原鄉人的故事
紀念創辦人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