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乎「惡化」乎

建交50年來的中日關係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日本駐北京大使館11月1日舉辦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紀念招待會,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鄧勵與會,長年活躍於中日交流的各界人士約400人共同出席,大陸總理周恩來的姪女周秉德在會中發表演講,重溫故交。日本駐中大使垂秀夫表示,中日關係猶如過山車,在改善及惡化間擺盪,但期望今後能像穩步踏實的普通電車般持續向前,為此雙方須對話,以構築穩定關係。岸田內閣透過遲來的紀念活動向中國發出意欲改善中日關係的訊號。

岸田釋放改善中日關係訊號

中共「廿大」後,德、法重啟對中「首腦外交」,促使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中外交轉趨積極,以免落後於歐盟(EU)主要國家,錯失在中國的商機。日本媒體認為,美國期中選舉後,其社會內部撕裂將更形嚴重,拜登領導西方盟國的能力勢將弱化,美國與德、法的矛盾恐益發明顯,日本意識到獨自扈從美國的外交風險。此外,中、美擇定於印尼 「二十國集團」(G20)領袖峰會期間舉行首腦會議,岸田唯恐落後於歐美領袖,在對中外交上掉隊。

岸田以自民黨總裁名義,致函祝賀習近平三任中共總書記,呼籲「建構具有建設和安定性的中日關係」,而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亦向大陸外交部長王毅,以及中共新任政治局常委蔡奇發函祝賀。岸田10月28日在首相官邸舉行的記者會中表示,希望利用11月在東亞召開多邊會議的機會,與習近平舉行三年來初次的首腦會談,強調將就包括國家安全及經濟領域的懸而未決問題在內,「切實反覆對話」,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

隨著中美關係變化,加上力主「抗中」的「清和會」在安倍晉三去世後,掣肘岸田內閣的力量弱化,在內外形勢轉變下,素來主張修好鄰國關係,重視經濟的「宏池會」(岸田派)得以放手推進中日關係,隨著歐美的腳步,重開中、日「首腦外交」,而北京亦將乘勢緩解對立氣氛,以利周邊外交。

中、日媒體不約而同的以「冷和平」形容近年的中日關係,而緊密的經貿往來雖加深彼此相互依存度,但不足以使兩國關係回暖,將雙方帶回友好,惟應慎防滑向「冷戰」,雙方須面對現實,維持住「冷和平」。

其實,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終結日本40多年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奇蹟」,東亞兩強並存,「中日友好」即不復存在,此為客觀存在的變化,無需因之看淡中日關係。與中交往仍是日本外交的重中之重,前防衛大學校長國分良成直言,中日之間必須要維持住和平狀態,一旦發生衝突,將不可收拾,沒有了和平即失去一切。

中日關係難「友好」,卻須實現和平共存的鄰國關係,此為兩國基於現實的宿命。迎向邦交正常化半世紀的中日關係或許無法走出「冷和平」,回復中、日「四項政治文件」精神,尤其在「台灣問題」上扈從華府,今後仍將是中日關係的難題。但誠如季辛吉所言,「溫和」或是「強硬」;「靈活」或是「僵硬」等沒有結論的外交調性爭辯不是重點,而是掌握「以根本利益為原則、以理性認識為基礎」的外交目標,邁入中日關係下個50年。

「台灣有事」不意味挺台獨

日本高度關注台海情勢,憂心「台灣有事」,此非安倍個人之言,但此並非意味日本挺台獨,前日本參議員、民間智庫PHP研究所理事長江口克彥認為,不應該對《台灣關係法》抱持過高期望,因為這僅是美國的國內法,而非國際條約,無論短期、長期「努力維持台海的現狀,都是對日本最好的選擇」。

岸田10月17日於參議院答詢時指出,台海的和平穩定極為重要,盼透過對話,和平解決,此為日本一貫立場。在日本的對中外交中,不存在支持台獨與否的問題,「抗中」亦非岸田外交的選項。岸田任命保守立場鮮明的高市早苗出任經濟安保大臣時,即要求莫在《經濟安保促進法》草案中直接點名中國,避免造成中、日間不必要的爭端。

由此可見岸田欲保留不受制於法律的改善中日關係之政策迴旋空間,靈活應對中、日間的矛盾。全球化納入冷戰時期對立的陣營,形成經濟上的互賴,尤其中日經濟關係緊連,2020年日本自中國進口占總額的26%,占比高居第一,擴大在中國的經貿投資對提高日本的競爭力至為關鍵。

日本對中政策雖受制於美、中競爭,但日本難以承受走上與中國經濟脫鉤的巨額代價。日本「經團連」會長十倉雅和認為,中日關係並非在競爭與合作間二擇一,而是須通過競爭與合作打交道。日本內閣府剛公佈的「外交相關輿論調查」,顯示雖有高達79%日本人對中國「沒有親近感」,但九成的日本年輕人認為「發展中日關係重要」。

儘管日本對「台海有事」措詞強硬,不過介入台海戰爭可能性極低。安倍卸任首相後視台灣為重要夥伴,但日本除極端保守派之外,多數日本國民對政府超越和平憲法之舉極為警惕,不支持日本捲入戰爭。根據日本「新聞通信調查會」11月13日發佈的調查結果,74%受訪者反對日本自衛隊介入中共武力犯台。「台灣有事」時,出兵台灣對自衛隊而言不具現實性,不存於日本戰略安全的想定中。

中日重開暌違三年首腦會談

習近平在結束G20行程後,接續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17日傍晚抵達泰國曼谷不久,即與岸田文雄舉行會談,此為中、日闊別三年之久的首腦會談,對中日關係別具意義。

近三年來,新冠肺炎疫情阻斷中、日「首腦外交」,雙邊關係在中、美競爭下急轉直下,不僅在東海釣魚台周邊海域維權對峙升高,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大陸對台灣的封島軍演更造成台海局勢惡化,中日關係雖迎向建交半世紀,卻面臨極大挑戰,嚴重壓縮雙方既有的合作空間。

在中共「廿大」後,習近平藉在東南亞舉行的多邊峰會,重啟「大國外交」,除歷時三小時的「習拜會」為重中之重外,「習岸會」為另一看點,而此兩場首腦會談,「台灣問題」皆成焦點,此反映在美、日對中外交中,管控分歧之核心問題是「台灣問題」。

習近平提醒岸田,對「台灣問題」須重信守諾,妥善處之,岸田則重申在《中日聯合聲明》中做出的承諾沒有絲毫變化。

「習岸會」就穩定及發展雙邊關係達成五項共識,確立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其首要為「共同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踐行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此為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政治基礎,不容動搖。在「習岸會」後,雙方將恢復因疫情而中斷的外長互訪,為習近平與岸田互訪創造條件。岸田會後向記者證實,中、日達成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先行訪問中國的共識,未來將持續協調。

新時代中日關係的起手式

習近平的「大國外交」著眼於打破集團式的「對抗」,其在APEC工商領袖峰會的書面談話中表示,「陣營對抗解決不了問題」,「任何搞『新冷戰』的圖謀,人民不會答應,時代不會允許」。因此,中、美競爭不應是國際社會「冷戰」的再現,「美日同盟」亦非意在戰略安全上圍堵中國。在「習拜會」上,拜登承諾「五不四無意」,即為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

拜登與習近平皆不希望中、美兩強的「激烈的競爭」演變為「衝突」,即須建構與中國交往的新框架,而岸田在外交上為日本的利益計,必須跟上拜登對中外交步伐,延續「習拜會」的關鍵詞,「避免衝突及保持溝通」,緩解中、日間的矛盾,引領中日關係回到正軌。

中、日經濟相互依存度極高,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後的經濟重振需要中國,而中國經濟的技術創新亦有借重日本。岸田直言,日本的發展繁榮離不開中國,反之亦同,中日合作擁有極大潛力。「習岸會」前,第九屆「中日韓合作對話」11月15日在海口市舉行,中、日、韓經貿專家建議,三國應把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重大機遇,務實推動中、日、韓經貿合作。

2022年前三季度,中韓、中日、日韓三組雙邊貿易皆同比成長5%左右,中、日、韓與RCEP成員國間的貿易成長分別達到19.3%、10.5%及17.9%。中、日、韓得利於RCEP,三方有責任亦有條件強化共識,深化合作,創造高效、穩定及安全的中日韓供應鏈,推進東亞一體化進程,共建印太區域繁榮。為此,中、日、韓的企業界期待早日實現談判多年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

「習岸會」雖無法彼此相逢一笑泯恩仇,卻能借岸田的話,「朝著對話成功開了一個好兆頭」。近代中國的知日派戴季陶曾言,日本為「仇」而非「敵」,中日具共同的文化淵源,即使為仇亦可解怨,怨消終可為友。

「習岸會」為雙方「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穩定和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起手式,但繼之中國需暫將歷史問題擱一邊,岸田須回歸「鴿派」,莫在中、日歷史問題尚未解決之際另借「台灣問題」成了「美國的鷹爪」,倚美「抗中」。在「首腦外交」後,重開中、日兩國人民的全方位交流,醞釀中日和平無可或缺的彼此「好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