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動力與保障(上)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前 言

中國大陸前40年的發展依賴的是改革開放,領導組織、體制有效,機制靈活,深暗策略,善握機遇,人民勤奮,重視集體。終於獲得巨大成就,如今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快速趕超美帝,雖然中國大陸的目標只是超越自己,但美帝囿於自己封閉自大的歷史局限性,從而對中國的崛起抱著巨大焦慮和不安。

因此,未來的中國內外環境必然十分嚴峻,險惡,雖然中共「廿大」依然提出和平與發展的形勢判斷,但是與鄧小平的判斷大有差別,如果鄧小平的判斷是客觀形勢,習近平的判斷則是中國必須爭取的形勢;故而以往的成功模式無法拷貝,必須有新思路,新方法,才有進一步成就「中國式現代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論述進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共建政的「初心」,1958年周恩來就提出過,之後,就有「四化」的倡議,但實現的過程中,都出現問題,直到70年代末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逐步發展,1992年鄧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大助推了中國的和平發展,又正逢「蘇東坡」風暴,中共採取「韜光養晦」策略,一心一意搞建設,全心全意謀發展,21世紀開始「中國崛起」、「北京共識」、「中國道路」已經初具規模,但中國依然「韜光養晦」,自中共百年黨慶習近平首次提及「中國式現代化」,而「廿大」報告則進一步清晰描述其內涵,明確正告世界,並宣稱「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此「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熱詞。

「廿大」報告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計畫書,是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軍令狀,是習近平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衝鋒號,形勢嚴峻,時機緊迫,任務艱巨。 習近平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相同部分應是國家的工業化,但主要是不同的部分,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法特點是:

1.是21世紀的現代化(和諧、公平),有別於20世紀的現代化(階級剝削)追求。

2.是創新、挖掘式,有別於剝削、掠奪他國財富的現代化。

3.是銜接未來(與未來和解共生),有別於掠奪未來資源的現代化(破壞自然)。

4.是全人類(合作共贏),有別於民族國家的現代化(零和競爭)。

5.是追求所有人民「共同富裕」,有別於「何不食肉糜」的現代化。

6.是現代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一,有別於自詡的「普世價值」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點是:

--和平型vs.戰爭型。

--合作型vs.殖民型。

--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的辯證推動。

--人的自我解放型vs.少數階級解放型。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支撐

新時代的中國式現代化依然是走和平崛起之路,怎麼走?習近平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教育: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須要進一步改革。

義務教育︰以「語文、數學、體育」為三大主科;訓練人的表達邏輯和思維、推理邏輯,加上健康的身體,另外「品德」與生活、社會等,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陶冶心靈的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另外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並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佔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

高中教育:2021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1.4%,今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滿足多元化學習需求」,已成為新時代對普通高中的迫切要求。另外也必須積極探索多樣化有特色的辦學新格局,形成了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語高中、體育高中、藝術高中等,與綜合高中並存,以適應不同性向的青年,儘早尋得人生的方向。

其改革重點為:

1.勞動為必修課程共六學分,其中志願服務為兩分,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內不少於40小時。

2.體育與健康的必修內容,必須在高中三學年持續開設。

3.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

4.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

5.學業質量考評標準:從「查驗知識點」提升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業教育:面對大陸製造業升級要求,企業面臨嚴重的技術人才荒,目前大陸高校每年畢業生1,000萬人,不能夠滿足2,000萬技能人才的需求,有數據顯示,2025年大陸製造業包括訊息技術、AI、新能源車等10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達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高等教育︰中國大陸目前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高中畢業生的57.8%,較之上世紀末提高27.8%,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同時中國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然而當下大學教育體系卻存在以下挑戰:

其一是當前大學教育的教材、師資、管理都嚴重滯後於「90後」青少年的求知欲,擁有網路搜索能力的學生,比許多老師更有能力獲取新知。

其二是當前的大學運行體系幾乎完全複製歐美國家,不少教材缺少對中國實踐的總結。

其三是一些教師腦海對西方崇拜,他們對民族不自信,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相互抵制。

是以著力建設有中國特色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

大陸媒體透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蹄疾步穩,著力打造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品質、新體系。」(《光明日報》,2022年05月25日05版)。 除正規教育的改革,中共還重視「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並「推進教育數位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把教育推廣為全民學習,塑造學習型大國,這應該是中國因應未來的重要思維。

二、人才。

(1)培養人才。

1.政治人才:中共強調政治是一種專業技能,必須長期訓練,反對以選票取人,是以一直以來,中國一直採用培養、選拔制度中產生政治人才。一個典型地方大員,是個受過高等教育,有強大執行力並熟稔規則與人情的群體,中國政治體制下,地方大員才是國家的治理者。他們經驗豐富,精通政治,熟悉體制的橫縱運作,瞭解各種複雜的社會民生議題,有豐富的實務政策經驗,擅於處理各種不同的利益與矛盾,如果說中央部委、外交體系的官員屬技術官僚,那麼這種地方大員就更像「政治家」,中國國家領導人通常是這麼千錘百鍊地培養出來,這個人才培養體系也是千百年來中國體制的延續。一個新入官場的年輕人,一般而言,要經歷「16次大的職務變動,管理超過1.5億的地區總人口」才能成為中共的高層領導幹部。

這在西方選舉政治體制裡是完全不可能的,因而在國家發展、國家治理、國家應急等各個方面往往捉襟見肘,甚至是抱薪救火,中國不論為自身還是世界發展,都不能出現英、美式政客,否則必然是人類災難。

2.其他人才:10年來,大中專院校向經濟社會職場輸送上億名畢業生,每年為各行各業繼續教育、培訓上億人次。高校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和平台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政府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實施強基計劃,77所高校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著力培養拔尖人才。 三年來高職累計擴招413萬人,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 3.上述的教育改革就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征程。立德樹人關係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中共強調21世紀最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培養人才關係國家前途。中國大陸需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六個方面的人才,因應未來的挑戰。

(2)吸引人才。

1.長期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人才輸出國,2000年出國留學總人數3.9萬人,2002年即達到12.52萬人,兩年時間增長三倍。此後一直迅速上升,到2012年,出國總人數已經達到39.96萬人。有統計從1980-2000年間,中國有30萬人才為美國所用。中國56%的人工智慧人才去了美國,尤其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 2.而今中國崛起,又在歷任美國領導倡議美國優先,將原本歧視他族的暗流公開化的情況下,加上中國大力出台優惠政策,提供環境、資金、團隊等條件,大量人才回歸。按《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2)》報告援引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數據顯示,「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至2019年底已達到423.2萬人。如今的中國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環流」的接納國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