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拜峰會 台海交鋒 歷史啟示

台海為何從眠火山變成了活火山

石齊平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在中美關係幾近跌落谷底之際,備受各方關注的兩國元首藉11月14日G20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峰會之便,安排了拜登上台以來的首次實體會議。全球都高度關注這次習拜會面到底談什麼,如何談,以及會不會談出什麼結果或談不出什麼結果,因為所有這一切,對中美關係、地區形勢及全球格局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可以想見,台海局勢一定是這次長達三個多小時會談中最敏感也最重要的議題,但要觀察台海議題中美雙方如何交談與交鋒,就必須把場景放到中美世紀大博弈的框架中來透視,就此而言,G20本身就不失為一個適當的架構。

壹、G20現象:從誕生到演變

G20無疑已是當前全球最主要的權力架構之一了,但它從誕生迄今才不過22年,在G20之前,相當一段期間,全球最主要的權力架構是G7(七大工業國集團)。

2008年9月15日,以美國華爾街為中心的世紀金融海嘯爆發,這個被索羅斯驚呼為「百年一遇」、被巴菲特形容為「金融珍珠港事件」及被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班描述為是他「進入職場以來所僅見」的經濟大危機,竟讓從來就能有效因應處理巨大危機的G7束手無策,這才猛然發覺處理全球性的重大危機已不能少了中國。但中國不在G7之內,臨時邀中國加入不太合適,且中國也未必願意或根本不屑加入,於是,一個原本就有中國作為成員的「20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框架」就被想到,何不如把這個會議框架升級成領袖峰會,G20峰會就這麼誕生了,2008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了第一次元首峰會。如果說,在此之前的G7是一個世界舞台的話,那麼G20的出現就意味著它是一個將會取代G7成為一個更有全球意義的新舞台。

世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從2008-2022年,不過14年光景,中國GDP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製造業產值及貿易額均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中國還向世界提供了一帶一路及亞投行(AIIB)等公共產品;中國參與或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及「金磚國家」組織有眾多國家等待擴容加入,……所有這些,不可能不折射在重大的國際組織或國際場合中,這次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即可見一斑。

從11月14日下午到17日上午,前後不到四天、會議只有兩天的行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一共安排了八場正式的雙邊峰會,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跟美國領導人拜登的那一場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會議,人們都注意到了會場是在中國代表團的駐地,據說這是因為峰會是美國先倡議而中國同意舉行的;但人們也應注意到所有各國元首與中國領導人的峰會也都在同一場地,即中國代表團的駐地舉行,儼然這個在印尼舉行的峰會已成了中國的主場。

人們也會注意到當美國總統拜登抵達會場時,中國國家主席已在會場中央等候,拜登一入會場即以小跑步走向習近平,雙方握手時,拜登以兩手握住了習的右手,拍照之後轉身走向會議桌時,拜登還以左手輕撫習近平之背。肢體語言不經意地折射了雙方的氣場。

由於眾多國家領導人都期待能與中國領導人舉行雙邊峰會,那怕只有半小時也好,但畢竟能擠出來的時間有限,所以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習近平的會面就只能推遲兩天,到在泰國舉行的APEC會議時再安排了。

另外,由於加拿大總理杜魯道未能安排與習近平舉行單獨峰會,故在會議第一天空檔時,杜抓住機遇主動趨前與習近平短暫交談了10分鐘,杜事後迫不及待地對媒體介紹了相關內容,沒想到隔天再度碰面時習近平卻當面「教訓」對方將兩人談話內容公開給媒體,公開內容亦非全部屬實,表示「這不合適」,習還對杜說「如果有誠心,就應創造條件,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進行很好的溝通,否則,這個結果就不好說了。」

種種現象顯示,14年前,是一眾西方國家創造條件,邀請中國走進了世界舞台,14年後的今天,中國毫無懸念地已成為了這個世界舞台的中心了。只有在瞭解了這樣的大背景或大形勢的變化下,才能更容易及更準確地觀察與解讀當前的中美關係、中美互動,及台灣與台海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貳、台海局勢已非變不可

1.美國想改變台海現狀

中國從舞台外,到進入舞台,到成為舞台中心,這對原來作為舞台中心已一個世紀的美國顯然是難以接受的,這即是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與本質。

美國對中國心生警愓,始自2001年上台的小布希總統,但因9.11事件而推遲了對中國遏制;2009年奧巴馬上台後開始採取「重返亞太」戰略,遏制中國效果有限;2017年川普上台,加碼為「印太戰略」,並自2018年開始,針對中國打出了南海牌、香港牌、新疆牌等等,發動了關稅戰、貿易戰、產業戰、科技戰等等……,總的看來,不是效果有限就是沒有效果,甚至還反而是反效果;2021年川普下,拜登上,除了繼續狠打科技牌,不惜自殘也要跟中國脫鉤外,手中唯一還可以打的牌只剩一張「台灣牌」了。

由於反中已成了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唯一的共識(新「華盛頓共識」),因此從國會到白宮,打「台灣牌」也打得毫無顧忌。美國打台灣牌的基本邏輯是期待兩岸爆發矛盾與衝突,借鑑烏克蘭模式之消耗俄羅斯,以犧牲台灣來消耗中國,徹底遏殺中國崛起復興的機遇,確保美國霸權於不墜。

2.北京也開始不接受台海現狀

無巧不成書。就在此時,中國大陸也開始不接受台海現狀了。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年10月前後,連續四次提出他的警告:「北京已無意接受現狀,決心在更快時間內實現統一台灣」;與此同時,美國一眾現役將領,包括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上將、美軍印太司司令部前司令戴維森上將,現任司令艾奎里諾上將,及美國中央情報局部(CIA)局長伯恩斯、副局長柯思等,都在不同場合異口同聲地提及中國大陸武力攻台的時間窗口,或2027年,或2027年之前,或甚至是「隨時」;美海軍作戰部長吉爾代更說就在這一、兩年內。這些多數是現任的將領與官員言之鑿鑿,相信並非空穴來風,信口開河;伯恩斯甚至還說,「習近平已要求解放軍必須在2027年之前做好武力攻台準備。」如果這些信息基本無誤,那麼如何解釋北京當局對台海及台灣形勢意向的改變?

我認為不外三個理由,1.當年毛澤東、鄧小平都說過類似的話,「台灣問題我們可以等,等50年甚至100年」,毛與鄧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台灣還未出現台獨,既如此,「一個中國」無虞,那麼早一點、晚一點統一當然沒有什麼關係。但幾十年過去,時移勢易,台獨早已成了氣候,而且還有外力支持,對北京而言,這當然不能容忍;2.有人說,台灣是顆棋子,這當然沒有錯;但我認為,台灣也同時或更是一個「質子」,台灣作為中國留在美國手中的質子,經常被美國拿來勒索、訛詐,整個中國均為此長年累月付出極大代價,已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了;3.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美兩國在綜合國力,尤其是在西太平洋軍力上的長、消變化,讓中國大陸有底氣、有信心、有把握儘早解決兩岸統一問題。

3.台海:從「眠火山」變成了「活火山」

長期以來,中、美雙方各有各自並不相同的理由,接受並默認台海現狀;但如今,也同樣也是各有各自並不相同的理由想要改變現狀,這就好比是沉寂已久的「眠火山」突然醒了,開始活躍起來了,變成了「活火山」了,台海局勢焉得不風雲乍起。

4.美國對於台海新形勢的尷尬與窘迫

面對北京對台海及台灣的新動向,原本急著打「台灣牌」的美國當局卻犯了躊躇,開始出現了尷尬與窘迫。

這必須從拜登上台以來,已一而再、再而三而四地講到,如果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美國必將派兵介入談起。

正由於作為美國總統的拜登三番四次地強調必要時會派兵介入台海的決心,所以這次參加G20峰會出發前,在白宮記者會中被記者反覆追問,會不會對習近平講,將承諾在軍事上保護台灣,拜登說,「我不願意做出任何根本性讓步」,拜登說他想和習近平透過會談,列出雙方的紅線,以判斷彼此的利益是否衝突;如果衝突,要如何解決,如何化解。言談間,可以充分感受到當前的台海的均勢應是拜登最關注的焦點議題,而所謂「紅線」又是焦點中的焦點。同樣的,拜登這樣的關注與心情,也正好可以解釋他及美方為何高度期待他能與習近平有一次面對面會談的機會。

拜登的關注與焦慮(如果有的話),正是由於包括美國在內的各種情報顯示,中國大陸確實有越來越急迫解決台灣問題的傾向,雖然北京一再強調「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並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但以台灣目前內部的民意及美國不願放棄台灣的態度,大陸當局完全有可能被迫採取必要措施,果真如此,美國將如何面對?如不介入,那麼將置已講了四次會派兵介入台海的拜登總統的誠信於何地;如不介入,對美國在國際間尤其盟友間的威信又將造成多大打擊。但如介入,以今日中、美在西太平洋的軍力評估,美方早已不具備絕對甚至相對優勢的情況下,一旦挫敗,美國將不僅失去台灣,退出第一島鏈,甚至動搖世紀霸權。此所以拜登在會前強調,他想跟習近平各自列出雙方的紅線,以判斷是否會出現衝突,以及如果衝突,要如何解決。

5.誰對誰劃了紅線

習拜峰會結束後,各方報導顯示,中、美雙方的確都向對方亮出了「紅線」。拜登的是: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反對中方對台灣的脅迫作為。這樣的紅線跟拜登一再申言的派兵介入台海,有無退讓,拜登自己心理有數。

至於北京,早在中共廿大時就對美國亮出了紅線:「台灣是中國的台灣」,意思是你美國不能管,不應管更不准管,這次,習近平更是當面對拜登說:「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客觀平實地說,這次關於「紅線」的交鋒,明顯地,是拜登或美國出現了退讓,習近平與中國則展現了進取,把雙方幾十年來的模糊地帶,一下子劃了個清楚。 有趣的是,當晚九點習拜會結束後,九點半,拜登在美方記者會中立即釋放出第一個重要信息:他不認為習近平有任何立即入侵台灣的意圖。這個信息對美國尤其是拜登的確太重要了!「立即」是多立即,對拜登而言,他的任期剩兩年,如果這兩年台海平靜無事,起碼他就躲過了窘迫與麻煩,他有理由第一時間宣布他得到的感覺。但人們也有理由好奇,拜登是 如何在與習近平面對面地會談了三個多小時後產生這種感覺與判斷的。

6.習近平給拜登上台灣歷史課

G20習拜峰會結束後,有知情人士說,習近平會前花了好幾個小時反覆思考如何談論台灣,還修改論題來恰當反映想法。為了向拜登表達中國希望不必動武統一台灣,習近平花了很長時間討論中國與台灣的歷史。一名美國官員說,儘管習近平未明確表達無計畫立即侵台,但仍給了拜登及美方幕僚這種印象。

習近平在習拜峰會中給拜登講台灣歷史,讓我想起2019年他也跟時任美國總統的歐巴馬講過台灣歷史。

那是在2014年11月11日的夜晚,那一年中國擔任APEC輪值主辦國,多國元首包括歐巴馬都來到了北京。當晚,做主人的習近平以家宴款待歐巴馬,正式餐會前原有30分鐘的會見,結果相談甚歡,持續了40分鐘,習近平說,吃飯去吧,不想讓客人餓肚子,歐巴馬卻說,還想跟你談幾個問題。

結果原定90分鐘的宴會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宴會後原定30分鐘的茶敘,持續了近1個小時,原本計畫於晚上9時15分結束全部活動,卻到了夜裡11點多鐘兩人才揮手告別。 這是怎麼回事呢?關鍵是習近平與歐巴馬從夜宴到茶敘,再在茶敘之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瀛台夜話。習近平與歐巴馬茶敘意猶未盡,興起在瀛台散步。

散步的時候,習近平向歐巴馬詳細介紹了瀛台的歷史變遷。習對歐說,瀛台建於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瀛台這兩個字可是乾隆題詞。走著走著,習指著一幢樓說,清康熙皇帝曾經在這裡研究平定內亂、收復台灣的國家方略。

散步時,習近平談到民主時說我們講究的民主未必僅僅體現「一人一票」直選上,習又說,「我們在追求民意方面,不僅不比西方國家少,甚至還要更多。西方某個政黨往往是某個階層或某個方面的代表,而我們必須代表全體人民。為此,我們要有廣泛的民主協調過程,而且要幾上幾下。」對於主權問題,習強調「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重視『大一統』,我們對主權看得更重些,原因就在於中國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敵入侵。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和安全面臨的外部威脅往往最為敏感。」

兩人深夜話別時,歐巴馬用一句話概括:「今晚,我這輩子最全面、深入瞭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從2014年到2022年,時隔八年,有理由相信,這次習近平與拜登的會談,必然觸及了台灣問題,而習近平也必然藉了這樣的一個機會,向拜登說明了「在中國文明中,『大一統』的重要價值」,以及為了要實現大一統,當年康熙皇帝如何完成收復台灣的國家方略。

回顧歷史,當年康熙決心收復台灣的方略也是以促統為優先,與當時的台灣當局鄭氏集團進行了多次談判。從1665年康熙親政開始,歷經無數次招撫、談判未果,終於在1683年啟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對台灣展開武統,在澎湖列島一戰台灣戰敗後投降,兩岸實現統一。

從歷史中可知,康熙初期對台灣鄭氏政權還是非常有誠意的,甚至答應其為藩屬國的請求,但是鄭氏得寸進尺,不斷提出過分的要求,其實目的就是不想接受統一,最終康熙才選擇了武力統一。

7.台灣的歷史輪迴

歷史一再重演,因為其中的邏輯未變。

歷史一再重演,也因此往往建構及形成了歷的輪迴。

台灣在1683年被統一之後,1895年又因甲午戰敗,訂定《馬關條約》割讓給了日本;1950年,新中國建立後原本立即要解放台灣,卻因朝鮮戰爭爆發未能實現,並且此一兩岸分治狀態還在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穩定了下來。

時移勢易,70多年過去了,大陸與台灣的「小兩岸」,中國與美國的「大兩岸」,實力均出現了長消變化。此等能量實力的變化,開始具體體現在2021年3月18日,中美雙方外交官在阿拉斯加的精彩交鋒上,中國外交官第一次對美方外交官說,「你們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對中國說,你們要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又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緊接著,2021年6月,中方外交官對美方外交官提出了兩份清單,劃出了三條底線,對美方立規矩,又接著,因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中國大陸啟動了一場封島軍演,在在提醒甚至警告美國不得介入台灣及台海;這一次,是國家領導人親自對美國領導人清晰地劃出了「紅線」,於是,兩岸統一究竟是「和統」還是「武統」,就看美國能否正確判斷形勢及能否作出正確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