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大變局下的拉美

從魯拉再任巴西總統說起

柯玉枝
(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兼任副教授)


一、魯拉總統浴火重生

今(2022)年10月,巴西歷經有史以來最分歧的一次選舉,在2日舉行的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現任總統、極右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以及前任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兩人分別得到48.4%及43.2%的選票,因為沒有一位票數過半,兩人進入10月30日決選,最後由前總統魯拉以50.9%選票擊敗現任總統波索納洛的49.1%,當選巴西新任總統。

魯拉曾在2003-2010年擔任總統,任內創造出巴西連續多年的高經濟增長,2011年元旦卸任時民意支持率高達八成。2017年,魯拉因被控貪污遭判重刑入獄,使魯拉無緣參選2018年大選。2021年4月,巴西最高法院撤銷對他的定罪,魯拉隨即再次投入總統選舉。魯拉在勝選演說中高聲呼籲「和平與團結」,但是巴西股、匯市在選後交易日同步走軟,突顯魯拉再任總統後,投資人對巴西未來的政策與發展方向充滿不確定感。

左翼的魯拉是前工會領袖,主要政見包括增加對亞馬遜地區保護措施,透過加強收入轉移計畫消除飢餓,恢復多邊國際政策重拾區域領導角色;右翼民粹的波索納洛出身前陸軍上尉和國會後座(相對與前座重量級議員,即一般的)議員,主要訴求是延續養老金改革並擴大為改革政府,誓言對抗多元性別意識並依基督教原則治國,推動民眾方便取得槍械權益。

二、魯拉總統的挑戰

今年巴西10月大選可說是一次典型的分裂投票,雖然現任總統波索納洛以僅落後1.8%的得票率成為巴西首次連任失敗的現任總統。針對魯拉重登總統大位,巴西政治分析家蘇薩(Creomar de Souza)表示,不成熟的民主國家往往圍繞著單一個人,而非一種運動或一套思想。他說:「若干年輕的民主國家拚命要向前邁進;個人便成了遊戲中的關鍵一環。」 法新社認為,魯拉與波索納洛之爭儼然巴西兩極化的縮影。左派視波索納洛為國家民主與世界地位的危險威脅,保守的右派則認為魯拉是名罪犯,是一場大規模貪腐機制的核心,侵蝕國家體制,許多巴西選民表態,他們站出來是為反對其中一人而非支持心儀候選人。

今年五一勞動節,巴西各地組織示威活動,勞工黨預選總統候選人魯拉及現任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紛紛走上街頭,表示對各自候選人的支持。除韋柳港市以外的巴西26個州首府城市都有支持波索納洛連任的示威者上街遊行。然與此同時,也有16個州首府城市發生了反對波索納洛的示威活動。前總統魯拉在聖保羅出席了由工會聯合會組織的活動時表示,肯定會有比波索納洛總統更優秀的人贏得今年的總統選舉。魯拉還重點批評了當前通脹的狀況,表示在他當年執政期間,勞動者工資出現了實質性調整。魯拉說:「我們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以控制通貨膨脹的增長,並將通貨膨脹轉化為工資的增加,使全體人民能夠在這個國家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10月2日的國會選舉結果中,改選眾議院513席的所有席次、參議院81席中的27席。眾議院選舉結果,波索納洛的自由黨從76席次增至99席,多了30%。在參議院改選的27席裡,波索納洛的自由黨這次贏得8席,總席次13席,而魯拉的工黨總席次9席,自由黨仍是參議院最大黨。幾個極右派人物也都順利入主國會,包括現任副總統莫勞(Hamilton Mourão)等人。

新一屆的巴西議會中仍由自由黨與右翼人士掌握多數席次,波索納洛競選聯盟在參眾兩院的席次分別是25席和194席,超過魯拉聯盟的16席和144席。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周志偉認為,魯拉在巴西大選中勝出並不等於右翼完全退潮。魯拉在決選時在13州獲勝,波索納洛在14州獲勝。魯拉在11州的首府勝選,波索納洛在16州首府獲勝。

從制度層面觀之,因為巴西是多黨制國家,一些政黨的意識型態前後不一,國會議員經常更換政黨,選舉聯盟穩定性較差。數量過多的政黨往往迫使行政部門為了施政需求,必須拼湊或聚集多樣化,往往在意識型態上不連貫的不同政黨聯盟才能通過各種法案或法律。回顧過往勞工黨執政的13年,該黨在議會的協調工作並不成功,魯拉總統曾在第一任期中爆出行賄議員換取支持的大月費案,羅賽芙總統則因違背財政責任法而被彈劾下台。

就今年巴西國會選舉結果觀之,未能掌握參眾兩院多數的魯拉總統能否實現最主要的政見--讓百姓都能溫飽,甚至是再讓巴西重現其在2003-2010年的八年施政期間的亮眼政績,值得關注。因為魯拉要面對的內外形勢是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裡,內外雙壓的政治與經濟形勢,美、中兩大經濟體同步出現嚴峻經濟挑戰,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腰斬,美國為解決高通膨等壓力所實施的各種短中期政策,都將成為魯拉上台後必須面對的,與過去迥然不同的情況。魯拉在2003年起的八年任期中,受惠於國際形勢有利於原物料出口,為巴西創造出亮眼成績,這些有利魯拉的施政條件在20年後的2023年似乎是不存在的。

三、後Covid19的巴西經濟及社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拉美爆發後,巴西經濟受到嚴重衝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便曾預測巴西可能會出現120年以來面臨的最大經濟衰退。今年6月8日,OECD對巴西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去年12月底預估之1.4%下修為0.6%,2023年則預估巴西由2.1%降至1.2%,不僅低於全球經濟增長預估值的2.8%,也低於周邊的哥倫比亞(6.1%)、阿根廷(3.6%)及墨西哥(1.9%)等國家。OECD歸因於如下幾個因素:高通膨、俄烏戰爭、國內勞動力復甦緩慢、大選、政府政策(貨幣緊縮、高利率與緊急援助金)等。OECD鼓勵巴西政府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遏止貧困率上升,加強執行為提高生產力及就業之各項計畫,有效管控政府預算,確保財政可持續性以吸引更多投資,尤其在各地區增加風力及太陽能之投資及開發,以彌補水力發電廠不足。

根據蓋洛普的年度調查結果,在巴西最貧窮的人群中,糧食不安全狀況的嚴重程度達到非洲國家的水準,饑餓狀況更多地影響到婦女、貧困家庭和30-49歲的人群,而這些群體通常擁有更多的孩子,從而將對一代兒童造成損害。在最貧窮的20%巴西人中,75%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12個月中出現過沒錢購買食物的情況。在婦女中,該比例達到47%,而在30-49歲的人中,這一比例為45%,都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去年底,巴西的糧食不安全狀況達到創紀錄的嚴重水準,並首次超過了全球平均水準。

據巴西瓦加斯基金會社會政策中心對蓋洛普數據的分析,這一比例從2014年的17%躍升至去年底的36%,首次超過根據全球12.5萬份問卷調查得出的35%的全球平均水準。)社會部主任內里(Marcelo Neri)指出:「糧食不安全狀況更高比例地出現在這些人群中,將產生長期影響,令人擔憂。因為其中涉及的兒童人數很多,他們中存在營養不良情況。」

巴西食品和營養主權與安全研究網協調員馬福夫(Renato Mafuf)指出,該網在2020年12月作的研究表明,超過一半(55%)的巴西人遭受某種程度的糧食不安全(嚴重、中等或輕微)狀況的威脅。馬福夫指出:「政府不制定結構化的反饑餓政策,只作出自發性反應,採取一些微觀措施,如降低進口關稅。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相信情況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四、拉美「政治」向左轉的意涵

《華盛頓郵報》10月31日刊登的評論表示,「魯拉在擁有2.15億人口的巴西取勝意味著,當他在明年1月1日上任時,從阿根廷到墨西哥,拉丁美洲的每個主要國家都將由一個左派政府領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楊建民表示,作為拉丁美洲體量最大的國家,魯拉在巴西的獲勝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地區的政治格局,也意味著拉丁美洲的「左翼執政週期」再次開啟。楊建民認為,魯拉的回歸對中國是一次機遇,拉美的左翼政權通常會和美國拉開關係,而主張多元化的平衡外交,而右翼儘管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但更傾向於以一種更傳統的方式和北美、歐洲等國保持密切關係。

周志偉認為,中巴兩國的合作氛圍將會大幅度改善,產生更多的合作空間。從巴西現實情況來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魯拉政府想要實現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難度和挑戰並不小。周志偉認為「魯拉將尋求從外部挖掘有利因素,以提振巴西經濟,並保證勞工黨執政的穩定性。在這一背景下,巴西或將更加主動地靠近亞太和中國,尤其對『一帶一路』、大型基建專案合作等顯示出更大的興趣。」

目前,拉美A(阿根廷)B(巴西)C(智利)三大國都已經或將由左翼執政。中美競爭關係已然使雙方在拉美地區外交布局之利益矛盾逐漸激化,美拉關係與中拉關係會同中美關係產生何種競合關係?在百年未有之鉅變中,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2022年11月22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