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養老」在中國人既是道德也是義務。在中華文化中相關的諺語,教言,例證不勝枚舉。然而,近代西潮東漸,帶來生產力的解放,引發生產關係的重大改變,其後1980年代的改革開放政策,青年外出打工,逐漸出現了空巢老人,一胎化政策更深刻影響到中國人家庭結構,從而對中國人以「孝道」為基礎,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老」習慣,帶來巨大的衝擊。大陸從1984年開始建立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制度,當時實行企業(單位)養老制。1991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要讓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養老金,此後經過多次改革、補充、調整,進入新世紀後,中國人平均壽命顯著改善,致使中國提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是以新世紀以來,中共就十分注意養老議題,特別是中共黨的廿大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後簡稱《方案》),其中特別提出「完善老齡工作體制」。
在《方案》說明中提出「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改設在民政部,強化其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老齡事業發展職責。中國老齡協會改由民政部代管。」這代表中國養老事業的一次重要調整,從原先以「衛生健康」為主體的工作,轉而成為對老人生存與生活的全方位觀照。
機構調整後,接著在今(2023)年5月21日,中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表示到2025年,基本養老服務制度要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足見中國的「養老」議題已經從家庭擴大至單位,如今則主要是國家來承擔此一職責。
二、養老議題深受重視
所謂「養老」是指社會必須對社會中的老齡人口提供一定的物質及精神保障,以便社會的老年人得以安心而安全地生活,直到逝世。這一方面是利他的道德表現;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利己的作為,因為理論上人人都必然老化;但是如何養老?誰來養老?則各民族、各國家有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政策;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養老政策直接反應出該國、該民族的發展是否是可持續。
近年來,大陸由於快速的時代之變、社會之變,「養老」議題越來越為重要。「如何養老」?「誰來養老」?不得不面臨調整。
首先是「盡孝」的行為發生明顯變化。傳統「養兒防老」以家庭為單位,但在社會變遷下,一家一戶的養老方式在許多地方已難以為繼;「養老」工作的本質從社會上道德需求,輿論壓力轉向政策需求、制度安排;再則新社會,由於「養老」需求增加,因此,其工作性質也從社會型慈善事業轉向經濟型的營利產業。這並不意味著家庭完全沒有責任,只是保障人數龐大的老人群體的生存、生活的主要責任已從家庭轉到家庭、社會及國家共同負責。
其次,老齡化社會本身也是現代化成功的標誌之一,如果不是公共衛生條件總體改善,醫療的科技日新月異,國家社會有效治理,就不可能使人的壽命延長;但是老齡人口的增加,也代表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創新力下降,形成「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經濟壓力,對國家治理形成新的考驗。對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連續性挑戰。
大陸勞動人口「拐點」在2012年,此後每年銳減300-400萬勞動人口,2017年末,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17.3%;其中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11.4%。當時《新華社》旗下雜誌刊文指出,中國老齡化特色是速度快、規模大,預估不到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占25%,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面對此一趨勢,2019年底中國就與日、韓合作,共同應對,並發表了《中日韓積極健康老齡化合作聯合宣言》,宣言要求,各國將應對「健康老齡化」議題,提高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以長期規劃和資源來應對此一趨勢。
認為國家應「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患病期治療、康復期護理、穩定期生活照料、臨終期安寧療護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建立「反對年齡歧視,促進代際團結」社會,並「引導公眾更加重視老齡化現象對所有年齡群體帶來的問題和挑戰」。打造以「地區應對人口老齡化成功模式,通過分享最佳實踐等方式,促進在全球範圍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此後又不斷因應新時代的變化,在五年規劃中,提出相關的規劃,逐步完善中國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
其三是2020年發生席捲全球「新冠疫情」的挑戰。據聯合國的估算,「2020年和2021年的超額死亡人數比官方統計的死亡人數多2.7倍,在1,320萬和1,660萬之間。」其中老弱居多。
當前大陸消費低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蘇劍受訪時表示,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以及疫情影響與信心不足等,讓大陸人民不取消費,其中「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可能是長期影響中國消費的最關鍵因素」。所謂「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一方面就是指老齡化的社會而老齡人口消費力弱。
三、前瞻性養老議題
1.養老議題之數位轉型 後新冠疫情的中國已經進入數位轉型的數位時代,「養老議題」在三年疫情的考驗之下,出現許多新情況,因此,如何以新工具、新技術,新思維更具前膽性,更具建設性,更具普遍意義地為「養老議題」作出典範,註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十三五」期間就有所突破。
首先,在觀念上,養老議題國家戰略化,一是把「人口老齡化的國情要素將融入各領域、各行業的政策和工作中,大力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二是在危機中育新機,「『銀髮浪潮』也能變出『長壽紅利』。『人口老齡化既是一個擺在面前的挑戰,也是尋找經濟增長新動能的一個突破口。』 」三是「大力促進老有所為地社會參與」,除了原本存在的交通義工、醫院義工之外,如在四川,一群低齡、健康老年人組成結對幫扶志願服務隊;在湖北穀城,31名退休教師重返工作崗位,自願「補血」師資不足的學校等。
其次,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直面老年人的數字鴻溝的困境,中共國務院在2020年底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做出政策性安排。
《通知》在開宗明義提出:「持續推動充分兼顧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會建設,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慧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慧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
然而提出四大原則:堅持傳統服務與智慧創新相結合;堅持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精華分類差異化服務);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管道相結合;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
在近程方面,要求「推進『健康碼』與身分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刷臉』通行。打造大字版、語音版、民族語言版、簡潔版等適老手機銀行APP,積極開發智慧輔具、智慧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慧化終端產品。」在長效方面,要求「組織行業培訓機構和專家開展專題培訓,提高老年人對智慧化應用的操作能力。將加強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能力列為老年教育的重點內容,通過體驗學習、嘗試應用、經驗交流、互助幫扶等,引導老年人瞭解新事物、體驗新科技,積極融入智慧社會。」
2.數位化模式養老推擴之要件 按《通知》要求,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位鴻溝」問題分三年。我們無法檢證《通知》實踐的成果,然而,《通知》在2020年11月24日發佈,要求一個月完成「出台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應該說難度頗高,其後兩年相關的信息公布不多,難以評價。更重要的是科技的進步,也使得2020年的科技設想,到如今又有極大變化,老人的「數位鴻溝」問題比以往更加突出。
從老人自身而言,必需認識到時代的變化、社會的變化,老人應以觀念更新、開放學習、人機倫理等不同以往的數位思考面對自己的新生活。
首先是「觀念更新」。一般而言,老年人最大的嗜好之一就是「想當年……」,因為那是他熟知又可以掌控的,但對新生事務則多迴避,然而,適應變化是新時代生活必需有的認識。
其次是「開放學習」。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但真正實踐者有限,而今我們的醫療技術可能讓老人活得更長更好,如果不學新知,特別是不學習新科技生活,就會與社會脫節,與人群孤立,結果反而可能是痛苦的生存,人畢竟不只要吃穿,還需要群居;新知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擴大視野,加強我們的人際關係;假如現代老年既能談AI又能談歷史,他與家人沒有代溝,與時代就沒有脫節,他就必然能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其三是「人機倫理」未來社會人機互動會是一種趨勢,而長照型的智能AI必定是按需訂製的機器人,由於按需訂製,必定是貼心、週到,加上機器人「任勞任怨」,全年無休等「優點」,「人機倫理」必定是全新課題,必需學習,才能與機器人「正確相處」,「人役物」地相處。
四、結 語
人口老齡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應對並制定中長期規劃。但大都以固定的老人印象制訂政策,於是「促進健康老齡化」、「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建立社會養老網絡」、「加強長期護理體系」、「鼓勵家庭支持和社區參與」,毫無疑問,這些政策在養老議題上十分關鍵,也很重要,但更多的是體現在「生存」。
然而,面對科技的突飛猛進,全面介入,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些傳統的老人問題,再過五年十年也許就不再棘手,然而科技的發展對人類而言,永遠是「兩面刃」,對老人而言,更應該認真地、全面地理解,才能真正改善自己老年的生活,活得更有自信,更加自主。
同時由於全球大多數高度發展的國家或早或晚都會進入老齡比,超老齡化社會,大陸社會被認為是「未富先老」,西方輿論對此不是揶揄嘲諷,就是幸災樂禍,孰不知這也可以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資產。 假如我們的「養老政策」不僅重視解決老年人健康的生存,也重視解決老年人尊嚴的生活。引進「數位化思考模式」的核心理念,應用到養老政策的各個層面,從而提升效率、創造價值,改進流程,從傳統的思考方式轉變為數位化和科技驅動的思考方式,則「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的未來而言,更具有典範的意義。
社論
美國東亞兩場戰爭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政經
原鄉人的故事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