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著手在亞太設地區聯絡處

評《北約2022戰略概念》

胡勇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今(2023)年5月,日本媒體披露了一條重磅新聞,引發國際社會關注。那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將於2024年在日本東京設立其在亞太地區的首個聯絡處,「以便與日本和地區主要合作夥伴(如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定期進行磋商」。消息隨後得到日本和北約官方證實。號稱區域性防禦性軍事聯盟的北約為什麼一再將觸手伸向遠在歐亞大陸東邊的亞太?鑑於美國主導下的北約在歐洲持續東擴,不斷擠壓俄羅斯的安全空間,最終於去年引爆俄烏戰爭,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當然有理由擔心北約在本地區如法炮製。

一、北約劍指中國

作為美國為北美和西歐國家對抗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量身打造的軍事集團,北約原本和亞太地區沒有任何交集。冷戰結束後,北約失去了外部敵人,內部也開始人心渙散。儘管在東歐進行了多輪擴員,但北約的發展方向仍然撲朔迷離。尤其在川普當政期間,美國與北約盟友關係惡化,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脫口而出北約已經「腦死亡」。為了給北約續命,美國千方百計激化俄烏衝突,渲染中美對立,從而為北約鎖定新的對手。具言之,激戰正酣的俄烏戰爭讓北約起死回生,愈演愈烈的中美戰略競爭又促使北約東進亞太。

去年6月,北約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峰會,通過《北約2022戰略概念》,對未來10年北約的宗旨與原則、戰略環境、核心任務等進行判斷、評估與規劃。除了將俄羅斯定性為「最大且直接的威脅」,也宣稱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挑戰我們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試圖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北大西洋隔著一個歐亞大陸的國家,中國首次被北約識別為「系統性挑戰」,可說是北約對中國的態度發生重大變化,發出北約介入亞太事務的強烈信號。

早在去年北約就與中國建立了官方聯繫,雙方曾開展過一些合作,包括在亞丁灣進行反海盜行動,共同參與軍事論壇,海軍資訊共用,還舉行過數次政策對話與學術交流。但總體上,雙方關係能見度較低。2019年12月,中國問題首次被列入北約倫敦峰會的議程。當時北約認為「中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和國際政策對北約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隨著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打壓力度,北約不再視中國為機遇,而是言必稱「系統性挑戰」,跟著華府搖旗吶喊。

去年7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訪問歐洲議會時強調,「中國在利益、價值觀、安全以及中俄緊密合作等方面對我們構成挑戰」。同月,在第24屆印度洋-太平洋國防部長年度會議期間,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同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重點討論了在航行自由和海上交通方面的所謂「海上挑戰」。9月,北約助理秘書長大衛.范韋爾在首爾安全對話會上強調,「中國正在擴大其核武庫,加強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並在南海和台灣周圍採取越來越自信的態度」。范韋爾認為印太地區的事態發展有可能直接影響歐洲大西洋的安全。同月,北約專門開會討論台灣問題,美國要求其盟友關注「中國」對台灣與日俱增的「威脅」。今年1月底,斯托爾滕貝格在訪問韓國時表示,亞洲發生的事情關係到北約,「我們的安全是相連的」。2月初,他又在日本宣稱,「北約對中國大陸在台灣海峽的威脅性言論和脅迫性行為感到擔憂」。

行動方面,在美國的帶動下,英、法、德等北約盟友紛紛出台其「印太戰略」,宣稱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北約也強調支持南海航行自由與維持台海現狀。去年8月,美、英、法、德、荷等北約國家參加了在澳洲舉行的「漆黑—2022」聯合軍演,德國空軍首次派出戰鬥機參加。當時德國國防軍總檢察長佐恩表示,2023年還將派軍隊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聯合軍演,並於2024年向印太地區派遣艦隊,「鞏固我們在該地區的存在」。近年來,除了美國高調在南海和台海展開所謂「航行自由」行動,英、法、德、加拿大、西班牙和荷蘭等北約盟國也出動艦機跟進。

此外,北約也加強了同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這四個亞太地區「全球夥伴國」的合作。去年6月的北約馬德里峰會上,特別邀請日、韓、澳、新四國參會,討論與北約加強合作事宜。7月,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鮑爾在出席第24屆印度洋-太平洋國防部長年度會議期間,與澳、日、蒙等國防長進行會晤。這是北約有史以來首次派出軍事委員會主席與會,以示對亞太地區的重視。去年5月,韓國獲准加入北約合作網路防禦中心,成為該機構第一個亞洲成員,11月,日本也正式加入。9月8日,在首爾安全對話會上,范韋爾與韓國商定將合作範圍從網路、生化武器擴至氣候變化、技術合作等非傳統安全合作領域。9月28日,北約將韓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指定為北約代表部。

進入今年以來,北約合作安全部門負責人弗朗切斯科.迪艾拉已經到訪四國,商討雙邊關係,並會見防務代表。3月,北約表示將通過「定制」政治和軍事磋商、聯合訓練和演習,以及在北約領導的行動和任務中合作,與澳洲和紐西蘭共同解決全球關注的安全問題,包括海上安全、新技術、網路空間、氣候變化等。4月,斯托爾滕貝格與來自日、韓、澳、新四國的外交代表在比利時會面。斯托爾滕貝格稱,隨著形勢變化,安全已不是區域性而是全球性議題。6月,據日本媒體報導,北約正尋求與四國制定雙邊夥伴關係計畫,加強合作。四國領導人有可能出席7月在立陶宛舉行的北約峰會,這將是四國連續第二年以非成員國身分全員出席。最近,日本自衛隊更是遠赴歐洲參加北約歷史上最大規模空中演習。

二、複製「俄烏戰爭」?

去年9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紐約會見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時表示,希望北約以客觀、冷靜態度把握當前國際局勢,而不是簡單地以「政治正確」劃線,特別是希望北約樹立理性和正確的對華認知。針對北約近來高調東進亞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多次表態,北約既然聲稱是區域性聯盟,就不應當尋求地理突破。亞太不歡迎陣營對抗,不歡迎軍事集團。同時中方也敲打日本,「日本有過侵略歷史,在軍事安全問題上應當謹言慎行,多做有利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中國學者楊希雨從理論上分析北約的「東擴」,指出原本坐享地區一體化發展紅利、分享地區戰略穩定的東亞各國,將循著「集體安 全」的邏輯,被劃分、被站隊、被分割成「集體安全體系」之內和之外的兩大類國家。美國領導的北約在加強東亞乃至亞太地區「集體安全體系」之內國家安全的同時,必然引發該體系「之外」國家的反應,亞太地區必然被「集體安全體系」分割和分裂。

除了日、韓、澳、新,印度也是美國和北約極力拉攏的國家,為此美國將「亞太」的概念擴展為「印太」。然而,印度的態度比較謹慎 ,其外長蘇傑生前不久表示,不會接受美國提出的加入「北約+」的邀請,「北約似乎是美國觀察世界的唯一方式,但是不適合印度。」俄烏戰爭爆發後,印度沒有隨美歐譴責和制裁俄羅斯。儘管中印關係僵持不下,但追逐「有聲有色大國夢」的印度不會無條件倒向美國,甘當美西方的「小夥伴」。

其實,北約內部也非所有國家都樂見北約完全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在馬德里峰會討論戰略新概念過程中,美國建議把中國列為「最嚴重的威脅和挑戰」,許多歐洲成員國對此並不完全贊同,最後妥協為「系統性挑戰」。北約東進亞太意味著北約擴大防區以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這不符合許多歐洲國家的安全訴求。法國總統馬克宏就明確表示,儘管法國與美國的價值觀有很強的一致性,但法國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也不準備在印太地區採取對抗中國的戰略。這位法國總統還表示,北約若將其範圍擴大到北大西洋以外「將犯下一個大錯誤」。因為此舉很可能激怒中國,並引發韓國和其他國家效仿,導致地區局勢緊張,破壞歐中關係,從而影響北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

三、與全球安全倡議背道而馳

去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今年2月,中國發佈《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不僅重申了「六個堅持」的核心理念與原則,同時羅列了20個重點合作方向,明確了五個方面的合作平台與機制。中方強調,全球安全倡議秉持開放包容原則,歡迎和期待各方參與,共同豐富倡議內涵,積極探索開展新形式新領域合作。同月,中國發佈《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主張國際社會應堅持勸和促談正確方向,幫助衝突各方儘快打開政治解決危機的大門,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和提供平台。

北約把俄羅斯逼到牆角,導致歐洲安全秩序崩塌,歐洲戰火重燃,禍延各國老百姓。北約在俄烏戰爭中拱火遞刀,與全球安全倡議背道而馳,而今不集中精力平息俄烏衝突,重建歐洲安全,反而來亞太玩火,終將難逃烈焰焚身,繼《華少公約》組織之後走入歷史!

2023年6月18日初稿於滬上「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