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離不開一個中國原則

《汪辜會談》在當今的意議

薛佳貝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


今年是「汪辜會談」30週年。「汪辜會談」對於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具有啟示和意義,為處理一個中國內部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問題樹立了典範,並奠定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地位,創造了兩岸進一步融合與發展的良好開端。

一、「汪辜會談」的背景及歷史成就

回顧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互動商談的歷史過程,兩岸協商既是促進兩岸關係完善和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保持兩岸關係政治基礎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汪辜會談」開啟的背景

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正式拉開台灣同胞認識大陸的序幕。兩岸人民往來與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快速發展,然而因海峽兩岸同胞交流而衍生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海峽兩岸接觸商談已成為兩岸關係的迫切需求。台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成立台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海基會於1991年開始運作,其宗旨是「中國的、善意的、服務的」,蒐集兩岸交流信息,處理民間交流活動與大陸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接受台灣相關部門委託與大陸事務性洽談,成為台當局推行大陸政策的重要工具。

「汪辜會談」的開啟,離不開以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1992年,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 海協會和海基會經過反覆協商溝通和函電往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2000年後稱「九二共識」。

1993年4月,海協會和海基會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處理兩岸交往中的具體事務性問題開展協商。「此次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會晤,結束了兩岸不接觸、不談判的歷史,象徵了兩岸在經歷數十年的政治、軍事對抗後進入了和解時代」,開啟了兩岸關係由對峙走向對話的新局面,「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提供了兩岸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和制度化渠道」。一年後,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副會長兼秘書長鄒哲開與海基會駐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在北京就兩會會務、事務性議題及有關問題進行了會談。

(二)「汪辜會談」的歷史成就

「汪辜會談」拉開了雙方就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等話題進行協商的序幕,也為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打開了局面。1993年,汪道涵會長與辜振甫董事長簽署的四項協議中《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建立了常態化商談機制,設立了緊急聯繫辦法和聯絡人,實現了「兩會」定期會談。1994年「唐焦會談」中,雙方達成五點共識:一是在兩會事務性商談中,應以務實的態度回避政治問題。在雙方的討論中,就「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之遣返及相關問題」等三項事務性議題達成了高度共識,並在同年3月在北京舉行第四次事務性商談及簽署協議,其中包括「有關共同打擊海上走私、搶劫等犯罪活動」、「兩岸知識產權(智慧財產權)保護」、「兩岸有關法院之間的聯繫與協助(兩岸司法機關之相互協助)」及《汪辜會談共同協議》中所列的若干經濟、科技議題等。二是雙方商定《兩會商定會務人員入出境往來便利辦法》,並以交換函件方式生效實施。三是雙方原則同意依據《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第二條規定,增加寄送公證書副本種類,具體項目另行商定。四是雙方願就兩岸有關遺產繼承問題相互提供協助。五是雙方同意今年繼續促成新聞媒體負責人及記者互訪、青少年交流、科技人員互訪等活動。

此次會談為1998年第二次「汪辜會談」創造了有利條件和良好氛圍。兩會會談達成一系列共識,為後來實現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奠定了基礎,建立起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和多個領域兩岸交往合作規範,以解決兩岸同胞所關注的經濟、社會和民生問題。兩會常態化協商體現了對台灣同胞的尊重、關愛、造福,增進了台灣同胞福祉,完善了相關的制度和政策。

2015年8月,兩岸兩會在第十一次會談中簽署了《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此次會談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加強平等互惠。為促進兩岸企業的雙向直接投資和人員往來,協議規定了優惠的稅率並消除了雙重課稅,從而為企業提供了更加穩定、透明、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

二是體現兩岸特殊性。協議內容是根據兩岸不同的情況而制定,符合因地制宜的特點。

三是強化有效保障。通過建立兩岸稅務聯繫機制並加強相互協商合作,該協議將為兩岸納稅人提供高效、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協議簽署以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旦協議生效,將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減輕稅收負擔,確保稅收待遇公平,加強稅收合作,從而有效解決爭議。

此外,「汪辜會談」開啟了兩會制度化商談的先河。不得不說,兩會所搭建的制度化協商平台對於兩岸處理經濟貿易、法律法規等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極大程度上便利了兩岸人民來往。

台灣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大陸。台灣當前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工業生產出現萎縮現象,投資與消費表現不振,同時失業率有所攀升,所得分配差距拉大,財政赤字增加,通貨膨脹現象顯現。

台灣想要改變目前的經濟困境,就需要有效利用大陸在勞力、市場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同大陸經濟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互惠互利,共榮共贏的友好協作關係。因此,2010年6月,第五次兩會協商達成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這一歷史性的協議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邁入了制度化合作的全新發展階段。截至目前,以「汪辜會談」為開端,兩岸兩會相繼簽署27項協議,達成諸多共識。兩岸貿易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台商投資穩定增長,經貿合作層次得到逐步提升,合作的領域也不斷拓寬,兩岸科技、文化、體育、新聞等領域的交流也日趨熱絡。

「汪辜會談」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協商談判中的基礎地位,形成了兩岸平等協商、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等精神,促進了兩岸經濟貿易、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惠台政策的落地,推進了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

二、「汪辜會談」精神對兩岸的啟示

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紀念「汪辜會談」30週年座談會上表示,回顧以「汪辜會談」為起點的兩岸協商談判成果,它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團結台灣同胞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經驗。

第一、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海協會與海基會就「一個中國」問題及其內涵進行了深入商談,達成了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以來的實踐表明,兩岸雙方如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那麼兩岸關係發展就會穩定前進;反之,當台當局歪曲、否認、甚至違反一個中國原則時,兩岸關係就會出現倒退。因此,只有把握好「汪辜會談」和一個中國原則之間的聯繫,才能更好地深化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重要性的認識,從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第二、堅持相互理解、平等協商的原則。「汪辜會談」在會場佈置、會議程式等方面,兩岸兩會非常強調談判地位平等。「汪辜會談」是海協會先發出邀請的,地點則是海基會提議的,不存在所謂的「矮化」,並且兩岸雙方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反覆推敲和考慮。據悉,在共同檔的名稱上,台灣方面提議叫「備忘錄」,但由於「備忘錄」多用於國際間協議,所以大陸方面認為叫「紀要」、「議定書」等名稱更為合適。最後,經過兩岸雙方不斷的交流協商,將共同檔案名稱定為「協議」。

此外,在有關經濟問題上,雙方同樣在反覆協商下,最終決定互相退讓,刪繁就簡。在肯定兩岸應當加強經濟交流、互補互利的基礎上,為後續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工商界人士互訪等事宜留下再談的空間。未來,兩岸雙方應該在「互相尊重、體諒、謙讓」的基礎上,保持最大誠意和善意,提出合情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務實地解決兩岸中的問題。

第三、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從第一次「汪辜會談」到 「陳江會談」,每一次會談的過程都彰顯了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在「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兩岸雙方保留政治分歧,從而避免了兩岸雙方在會談中因政治問題而擱置現實問題的尷尬局面。兩岸當時正處於政治對立鬆動與被授權社會團體互動開啟時期,不具備政治商談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只能選擇暫時避開「一個中國涵義」分歧,進而開展務實地兩岸事務性商談。當然,暫時地避開尖銳、複雜的政治問題不代表永遠擱置,兩岸雙方應該努力創造條件「聚同化異」。兩岸是一家人,命運相連、血脈相通、共同發展,雙方更應在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的基礎上邁向和平統一。

「汪辜會談」不僅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在兩岸協商談判中的基礎地位,形成了兩岸平等協商、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等精神遺產,這促進了兩岸經濟貿易、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惠台政策的落地,推進了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

三、借鑑「汪辜會談」推動兩岸協商

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汪辜會談」向世界發出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正在改善關係,通過協商解決自己的問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長期以來,台灣問題被境外反華勢力反覆利用,公然干涉這一純屬中國內政的問題,妄圖達到壓制中國,維繫霸權的目的,從而導致兩岸關係陷入緊張,在亞太地區掀起驚濤駭浪。民進黨當局為一己私利,挾洋自重,引狼入室,置台灣同胞於兵凶戰危之境,引發島內「疑美論」,民眾的的不滿與疑懼已反映在去年底台灣的「九合一」選舉,大敗的民進黨仍執迷不悟,一條媚美賣台的路要走到黑。

當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衰退風險不斷攀升,台灣和大陸的經濟融合、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而「汪辜會談」搭建的對話機制有利促進兩岸經貿深度融合發展。一方面,台灣可以深度參與大陸的內循環,推動台灣的代工生產模式向技術創新升級,塑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兩岸產業合作關係,作為兩岸經濟整合的核心內容。台灣和大陸的產業分工都呈現垂直分工特徵,台灣可以發揮其自身優勢。大陸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出台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惠台政策,吸引台資台企,從而創造更大合作空間。

今(2023)年3月,馬英九繼「74年以來首次」赴大陸祭祖,強調了「九二共識」對於當下兩岸關係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互動合作的政治基礎和解決台灣『國際參與』的前提條件」。

因此,馬英九此行專門安排在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和復旦大學進行座談交流。馬英九意在促進兩岸青年間交流,喚醒台灣青年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身分認同。若今後能積極推進兩岸學者、學子之間交流,將有利國家的和平統一與統一後兩岸同胞的融合。

四、結 語

當前兩岸局勢波詭雲譎,民進黨「依美謀獨」,鼓譟「一中一台」,企圖通過「修憲公投」實現「法理台獨」;境外的反華勢力妄圖通過「打台灣牌」達到「以台制華」的政治目的。然而,越是在如此複雜的局勢下,我們越應該堅持要對話不要對抗,只有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才是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榮辱與共,只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務實合作、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