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貿格局脫胎換骨

從RCEP全面生效談起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今(2023)年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對菲律賓正式生效,代表著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和運作,這不僅代表著中國採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戰略以來開展了新的起點,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策略提供強勁的助力。同時在近年來逆全球化風潮下,區域經濟整合成為發展趨勢形勢下,將對亞太區域經濟佈局造成衝擊,並對以美歐國家為主導的國際經貿格局帶來相當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滿10週年的關鍵年份,RCEP的全面生效更標誌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在世界經貿特別是亞太地區區域經濟整合快速發展過程中,台灣的蔡英文政府卻從政治的視角來推進其對外經貿關係,6月1日與美國簽署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認為是其拓展對外政治關係的重大績效,但是從國際經貿發展大局而論,以東協和中國為主導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已然成形,台灣經濟被邊緣化已是難以扭轉的現實。

一、RCEP協商的政經背景、進程和意涵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經貿自由化已是世界經濟的潮流,對世界各國均帶來發展的契機和挑戰。然而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失利後,簽署區域貿易協定(RTA)成為各國促進資源流通、提升經濟競爭力的解決途徑,並成為區域經濟整合(或一體化)的主流模式。

RCEP概念是東協10國於2011年提出,2012年邀請中、日、韓、澳、紐和印度六個夥伴參加,旨在透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目的是在與這些國家的各個「10+1」自貿協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達成一個現代化的、全面的、高質量、互惠的新的大型自貿協定。

歷經七年談判,並於2020年11月15日在第四次RCEP領導人會議簽署,但是在簽署之前亞洲區內第三大經濟體印度突然宣佈退出,主要原因可能係擔憂印度本身偏重農業的經濟和產業結構,與亞太地區經濟整合度不深,以及和多個亞太國家特別是中國存在貿易逆差之故。

2022年1月1日起,RCEP在汶萊、柬埔寨、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中國、日本、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10國正式生效,隨後陸續對韓國、馬來西亞、緬甸、印尼生效。今年6月2日對菲律賓生效。至此,全部15個成員國均完成生效程序。RCEP區域總人口、國內生產總值(GDP)、貨物貿易金額均佔全球比重約30%,協定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標誌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從經濟整合的技術層面來看,在RCEP出現之前,亞洲各國原本各自都簽署有不同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但這些個別的協定各有不同的規則和範圍,從亞太作為一個整體的視角來看,缺乏一套統一的規則,不利於亞太經濟整合。就15國而論,RCEP正式生效後主要特點在於:1.一個「10+5」模式,整合並建立新的經濟聯繫。2.區域內統一規則,進入其中一個國家意味著進入整個區域內的各個國家。3.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4.貨物貿易開放水平達90%以上。5.對關鍵貨物和服務保持開放。

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域內經貿發展

自去年1月1日RCEP生效以來,逐步推進區域內高水平的貿易便利化與自由化。在RCEP生效後,已核准成員間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主要是因零關稅分兩階段,即立刻降稅到零和10年內降稅到零。同時根據RCEP的原產地累積規則,15個成員國被視為一個整體,在確定產品的原產地資格時,把產品生產中所使用協定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原產材料視為本國的原產材料,這意味著產品會更容易獲得原產地資格。

降低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是RCEP的主要宗旨。RCEP在稅收、開放市場准入、取消貿易限制、簡化通關程序等方面都有更加優惠的條件,這將使各成員國的企業更容易進入其他成員國市場,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過去五年來,美、中貿易戰和拜登政府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打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俄烏戰爭的爆發,使產業鏈斷鏈危機成為舉世關注的重要課題。從產業鏈供應鏈的視角來看,RCEP區域是一個涵蓋上、中、下游的相對完備的產業分工和供應體系,使各成員國更大程度地打破區域內貿易壁壘、降低投資門檻,實現區域內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配置優化,有助於構建更加精細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在投資領域,RCEP明確了投資促進、投資便利化等相關措施,旨在為成員國構建一個更加開放的投資環境。RCEP有關投資的規定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投資協定,是在原五個「東協10+1自由貿易協定」投資規則基礎上的全面整合和升級,實現了共同的投資規則和市場准入政策。

RCEP框架下,15個成員國均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對製造業、農業、林業、漁業、採礦業等五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這提高了各方政策透明度,為區域內成員國提供了更穩定和可預測的投資環境,通過減少投資限制和提供投資保護,鼓勵成員國之間的投資合作。

根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帶動成員國出口淨增加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淨增1,860億美元。另根據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佈的《RCEP對區域經濟影響評估報告》指出,到2035年RCEP將帶動區域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量規模達8,571億美元和9,837億美元。

三、地緣政治風險助推亞太經濟整合

RCEP的簽署和實施生效,表明了亞太地區各國願意進一步發展貿易,並進行深度合作,這是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或整合)的重要成果。此一發展趨勢除了經貿因素外,地緣政治風險也是促成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加速的重要因素。

在WTO無以發揮應有的功能並難以對其有任何憧憬的情況下,透過區域經濟整合來解決各國所面臨的經貿問題,確實是可尋的途徑。目前亞太地區便形成RCEP和跨太洋平夥伴全面協定(CPTPP)兩大自貿協定並行,而成員國有極大比例重疊的格局,構成區域經濟整合成功的範本。很顯然的,逆全球化風潮的興起及地緣政治風險的衝擊,使經濟全球化受到質疑,這是堆動區域經濟整合發展,並使經濟全球化出現區域化特徵的動源。此種新型經濟全球化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不論是RCEP或CPTPP協商的內涵,不僅考慮如何實現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還考慮如何透過開放貿易、開放投資,促進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使各個成員均能從中受益。

第二、由於地緣政治風險導致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多,使全球化的運作面臨諸多的困難和限制,而鄰近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和重要,以致新型經濟全球化將具有全球化與區域化高度重疊的特點。

第三、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主要是歐美已開發國家大力推動下完成,並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獲取國際分工的極大利益,惟在過去十餘年新型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傳統經濟強國影響力式微將更加明顯,而新興經濟體大國的角色將日漸突出,這是可預見的發展趨勢。

RCEP全面生效和施行被認為是世界經貿重返多邊秩序的第一步,而亞太地區以東協國家和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已然成形,並在亞太甚至世界經濟扮演更重要角色。據統計,2022年,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總額12.9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5%,佔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0.8%。2023年1-4月,中國與RCEP其他成員進出口總額為4.12萬億元,同比增長7.3%,佔中國外貿進出口額30.9%。從吸引外資看,2022年中國實際利用RCEP其他成員國投資額235.3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023年1-4月,中國實際利用RCEP其他成員國投資額近89億美元,同比增長13.7%。

四、台灣經濟何去何從?

全球各地的區域一體化(或整合)體制均有成員國重疊,以及制度可以相互借鑑的特點,亞太地區尤甚。

在如何進一步釋放RCEP深化區域經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復甦的潛力,以發揮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功能和貢獻的課題上,RCEP來自三方面的壓力。其一、RCEP以關稅減讓為主,與CPTPP自由化水平及高規格、高標準的經貿要求仍有差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二、中國正積極推進「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如何在RCEP的基礎上,推動中國與東協形成更高水平、更廣領域的經貿合作格局是必須立即面對的問題。其三、中國與東協10國是RCEP的主要成員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投資國和東道國,如何相互配合以發揮經貿合作的成效?

今年是RCEP全面生效,既是「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建設的重要成果,也開啟了「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新階段。RCEP和「一帶一路」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和特點,作為重要的區域合作發展形式,兩者完全可以通過密切的整合,發揮更積極有效的作用,這是亞太地區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特點。

在全球經濟陷入低迷之際,中國經濟的快速反彈正在推動亞太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最新預測中,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將今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從去年的3.8%上升至4.6%,預計本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70%左右。

2020年11月RCEP簽署後,北京便表示將支持香港儘早加入RCEP,而在今年6月2日,RCEP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的同時,有訊息顯示香港已申請加入RCEP,有望在今年正式成為RCEP成員。那台灣呢?

台灣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出口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長期以來,中國大陸持續穩居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約為四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去年兩岸貿易額為3,196.78億美元,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向台灣出口815.87億美元,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1,500多億美元。近年台灣保持貿易順差,其貢獻主要來自大陸。如果沒有大陸的順差支撐,台灣貿易將出現巨額赤字,台灣經濟增長也極有可能隨之下滑。

據台灣方面的數據,今年4月台灣出口貿易359.6億美元,同比減少13.3%,連續八個月呈現衰退,而今年前四個月台灣總出口額為1,337億美元,同比減少17.7%,為近14年以來同期最大跌幅。

關鍵在那裡?馬英九執政時期營造兩岸前所未有的政治和緩氛圍,兩岸兩會(海基會與海協會)簽訂包含ECFA在內的23項協議和2項共識,奠定了兩岸良性經貿互動關係,推進兩岸經濟發展。馬政府時期積極推動兩岸ECFA的簽署,一方面是要使台商能在大陸市場提升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則是要尋求兩岸協商制度化,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但是更重要的是,「由中國走向世界」的理念,使台灣能在區域經濟整合中扮演積極角色,提升國際競爭力。

但自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兩岸事務性協商的「政治基礎」,兩岸經貿協商和互動完全停擺。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曾提出對大陸的經貿政策是「由世界走向中國」,但其對大陸經貿政策則是強調「去中國化」的發展策略,主要為:1.對外經貿關係和發展策略,以美國馬首是瞻,最近簽署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便是例證;2.積極推動加入任何區域經濟整合,並認為這是對外政治關係的突破;3.以新南向政策試圖藉此與大陸經貿脫鉤,再加近年來中美關係緊張,美國對中國大陸實行科技封鎖,蔡英文政府配合美國企圖對大陸「脫鉤斷鏈」,打壓封堵兩岸經貿的一連串錯誤政策,自然使台灣經濟無法融入以中國和東協為主導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