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著石頭過河的談判

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戴肇洋
(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受到台灣社會各界矚目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歷經一年談判,今(2023)年5月19日達成包括: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中小企業和反貪腐等五項領域首段協定共識之後,於6月1日在美國華府的「在台協會(AIT)」完成簽署。亦即未來台美企業可以透過便捷管道,透明制度,相互輸出更多貨品及服務,共同創造更多投資和商業機會,進而深化台美貿易關係,強化台美貿易往來。

形而上的關係與形而下的經濟

無庸置疑,長期以來台灣因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難以順利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更別奢求參與國際多邊貿易組織,因此《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被蔡政府相關部門宣揚為突破台美1978年斷交以來最重要關係的新紀元,或者被指稱是促進台美長期經濟友好最具有意義之里程碑,甚至認為未來台灣可以藉此「堆疊積木」模式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進而取得他國支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誠如部分學者專家指出,台美在公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後,雙方致力克服許多障礙,先就其中較沒有爭議或矛盾之議題達成簽署首段協定,將有助於紓緩蔡政府執政以來在國際外交、經濟上所遭遇的「孤立效應」。如果未來美國願意與台灣簽署具有「類似」自由貿易協定(FTA)功能的協定,雖並非是屬於真正的FTA,卻可呈現一種「示範」效應,將會在「經濟」上提供其他國家作為典範,進而借鏡美國經驗與台灣政府簽署類似之協定。

不過,台美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段協定,迄今卻又呈現許多負面論述或解讀。亦即社會各界聚焦及關注的核心莫過於台美在貿易談判上,並未涉及與未來雙邊可以達成簽署FTA相關之「市場開放」、「關稅減讓」等議題,而是「配合」美國政策及利益要求之下進行談判,甚至遭到質疑其「政治」意義超過「經濟」利益。也就是說,台美貿易談判目標,除了需要在政治上追求更深化、強化的「形而上」關係之外,必須在經濟上呈現社會各界期待更實質而具體之「形而下」利益。

為何此次台美貿易談判過程,與社會各界的期待有所落差?其實,如果從近年以來美國的政策轉型,包括:調整產業政策重振關鍵性產業、與盟友之合作構築產業供應鏈韌性、擱置以簽署傳統FTA或降低關稅為優先、以全球勞工策略透過外交提升工人的權利、以新的途徑將貿易與氣候問題連結、以不同中國「一帶一路」的模式推動縮小中低收入國家基礎設施落差、以小院高牆的措施確保基礎技術等背後因素進行分析,或許可以發現其端倪。

先就「美國優先」政策來說。自從前任總統川普倡議後,選擇不再與任何國家簽署FTA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作為對外之貿易政策,如在退出其主導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後,重談《美加墨協定(USMCA)》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要求日本及南韓兩國重簽FTA,以擴大美國農牧產品之輸出。此意味著,未來難以期待美國為簽署台美FTA,而調整目前對外貿易政策之外,更別奢求美國為協助台灣政府參與區域經濟組織,而返回其已退出、不再眷戀經重整後的CPTPP。

完全配合美方要求?

再就美國處理「對外貿易」政策而言,其所依據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於2021年7月屆期之後,美國國會迄今並未重新授權,若拜登政府未能取得重新授權,則無法與其他國家進行FTA之談判,此將是未來推動台美簽署FTA的最大障礙。雖然近年以來,美國國會在不少涉台相關法案,如《台北法案》、《台灣保證法案》、《台灣政策法案》等內容或討論過程中,均有特別建議美國政府,支持與台灣政府簽署FTA的共識,但是迄今卻又缺臨門一腳。

然而,更讓社會各界感受落差的是,在此次台美貿易談判首段協定中所涵蓋的議題,包括:「良好法制作業」聚焦於政府訂定法規必須以完善、透明,同時納入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為原則;「服務業國內規章」聚焦於政府發核發證照必須以合理,客觀,追求公正,獨立為原則;以及與「中小企業」相關之合作增加營商機會,促進台美中小企業成長等論述。雖這些議題基本立意良好,但這種「形而上」的空泛論述,根本難以獲致「形而下」之實質利益。

此外,透過台美共同打擊、防止影響國際貿易及投資所衍生之賄賂與貪腐行為,其實抓賄賂、反貪腐是任何國家在促進雙方經濟合作上,必須致力執行工作的一環,並不需要勞費周章為簽署議題的一環。以美國無遠弗屆的長臂管轄勢力,經過幾次修法,加上擴大解釋之後,不論其行為有無涉及美國關係,或是其是否位處美國境內,全球皆都受到華府管轄。在台美公平互惠前提下,若從立法脈絡來看,無疑是在說明蔡政府完全配合美國要求。

美方劍指晶片產業

從上述中很顯然可以發現,在此次台美貿易談判過程上,毫無遵循國與國之間採取的「有取有捨」對等原則,若要刻意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宣揚為可以藉此達成簽署台美FTA,甚至認為協助台灣加入CPTPP,其實僅有內宣愚民「笑果」。再者,縱然在倡議中提及經濟領域互惠,其背後並非台灣最關心的FTA,而是美方劍指的晶片產業合作。誠如在此之前,政府配合美國要求,從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至因應美國推動製造業回流前往投資、借力美國購買指定武器、遵守美國對中管制技術等,在表面上似乎呈現台美關係的突破,在實質上又無助台灣國際地位之改變。

在此同時,因應《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即將從較沒有爭議或矛盾的首段協定議題,開始進入較具有爭議或困難度較高的領域,包括農業開放、標準訂定、數位貿易,特別是涉及勞工權益、綠色環境、國營事業、非屬市場政策和作法等七項議題,未來在談判過程中,將會如摸著石頭過河,必須審慎面對美國「本位主義」之下提出許多頗難以掌握的要求。因此,蔡政府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OTN)除了需要加速與國內各個利益相關之團體進行坦承對話外,同時從追求台灣人的最高利益角度加以沙盤推演,以完善規劃最為妥適之攻防策略,別無他途。

畢竟,國際經濟或貿易協定所涉及之層面極為複雜,台灣政府長期無法順利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洽簽國際貿易協定,除了國際政治因素及兩岸關係糾葛之外,無法忽略的是,談判經驗與人才先天條件較為薄弱,加上產業溝通與法律整備事前準備不夠充足,導致許多對外貿易談判表現不如預期,並不令人意外。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簽署首段協定後,即將迎接後續七項議題談判,我們期待蔡政府與繼任者不需盲從追求政治考量,罔顧產業與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實質利益,同時更不應該為達成全面協定而忽略雙方對等的在商言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