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資本和社會主義的中國經濟

金刻羽談中國經濟的新書讀後

水秉和
(旅美政經評論家)


5月,一位名叫金刻羽的女士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經濟的書,書名《新中國遊戲手冊:超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受到廣泛注意。該月底,她出現在CNN星期天的《全球公共廣場》(GPS)節目,接受主持人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的訪問。扎卡利亞問她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她相當自信地說,中國的經濟將會繼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也將會超越美國。

金刻羽的父親是金立群。金立群是中國為了向一帶一路這個劃時代的項目提供資金而設立的亞洲投資銀行的首任行長。由於父親的人際關係,她14歲時就以交換學生的身分來到美國,住在一個政治上非常活躍的美國家庭中,就讀於紐約市布朗士區的一所著名的私立賀拉斯.曼中學(Horace Mann School)。中學畢業後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並且一口氣讀到博士學位,所以絕對是一位學霸。現年40歲的金刻羽已經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終身教授,而這本書的出版將會進一步提升她已經非常燦爛的人生。

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結合

在介紹這本書的論述之前,且讓我以一名在美國讀中國政治的人的視角來談談。之所以會有金刻羽的這樣一本書問世,可以說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巧妙結合。數十年前,一位教授曾經感慨地說,許多對中國感興趣的美國年輕學者,為了寫論文,他們拿了獎學金,跑到香港,或者台灣,一面學中文,訪問從大陸出來的各色人等,一面研究大陸的報章雜誌,對比不同時段字裡行間出現的差別,據此試圖用西方的理論架構去構建他們各自的中國。不幸的是,文革爆發了!幾乎一夜之間,他們腦海中搭建起來的「中國」,不見了!花了幾年功夫寫出來的東西突然完全失去了價值。其後,又有一批學子,苦讀毛選,倒背小紅書,分析毛澤東建立的「三個世界」的理論,和「不斷革命」的深刻見解。非常不幸,鄧小平發動了改革開放,另一批學者的多年心血再次付諸東流。

回顧過去,在美國的一流大學研究中國的現代政治,一直有一種鬼打架的感覺。大家都好像在瞎子摸象,誰也不知道自己所瞭解的中國是不是真實的中國,可是教授必須教課,學生必須學習,論文必須不停地寫。更絕的是,瞎子們搞不清楚,他們摸的到底是象還根本不是象?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有人說是陳雲最早說的,有人說是鄧小平最早說的。說的什麼呢?無他,「摸著石頭過河!」意思是,改革開放之後,掌握著中國命運的領袖不知道中國應該怎麼走,和會變成什麼樣子!但是,他們必須摸索前進,碰到一個問題就設法去解決一個問題。在他們摸索的過程中,西方的學者們也在摸索,這些學者們摸索的是一個中國領袖自己也正在摸索的東西!

什麼是中國?中國是什麼?

現實是,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什麼是中國,或者,中國是什麼。西方學者只有拿他們為納粹德國和共產蘇聯建立的理論架構,極權、專制、鎮壓、洗腦等等充滿偏見的名詞,強加在中國的頭上。究其實,有些概念也可能適用,可是都是暫時的,浮光掠影,因為中國一直在摸索,一直在變。另外一些學者把中國跟亞非拉一大批謀求現代化的國家放在一起,蒐集了大把大把的經濟、教育、報紙銷售量、發電量等等數據,投入電腦程式,利用各種統計運算方法,來探究到底中國應當被擺在哪一個發展階段中。可是,根據所有這種瞎子摸象地探索和分析,他們完全沒有推論出,或者推算出,中國能夠在40年的時間裡,從赤貧飛躍,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麼呢?因為,中國走的是一條自己的道路。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面對的問題千頭萬緒,最關鍵的就是解開意識型態的束縛,實事求是地解決現實問題,其中如何打開計劃經濟的枷鎖是重中之重。事後證明,在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經驗中,中國獨創的雙軌制是最成功的辦法。但是,即使最成功的辦法也有它的副作用,包括貪腐、三角債和通脹等問題,其嚴重的程度幾乎使得改革開放半途而廢。幸運的是鄧小平的堅定意志和徹底務實的態度,他繼續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並且放下身段,向東亞的成功經驗學習。更難得的是,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起,儘管轉型的過程困難重重,可是經濟依然向前推進。2001年,中國終於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中國成功轉型的里程碑。從那時開始,中國自己獨特的體制乃逐漸形成。

儘管如此,西方學者對中國的成見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他們仍然憑藉從西方經驗裡面產生的理論架構來審查中國。有所改進的是,他們的理論架構減少了,意見趨於一致。目前,西方學者的定論似乎是,中國是一個一黨專政的威權體制(威權,不同於極權或專制,是他們認為意識型態內涵比較少的中性概念),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不給人民言論自由和人權保障,同時對外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國家的力量在國際上爭取經濟利益。總之,按照他們的定義,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所以,從定義上,他們就否定了中國的所有成就。

問題是,按照他們的理論,威權主義政體必然形成階級分化,導致民怨,社會晉升機會減少,貧富差距加大,從而發生內亂,甚至革命。國家資本主義必然導致創新能力喪失,無法與市場經濟競爭,經濟停滯不前,同樣會帶來民怨和社會動盪。因此,按照他們的理論,威權體制要嘛崩潰,要嘛會隨著民智開放而向民主轉變。直到目前為止,這些事情都還沒有在中國發生。這使他們失望,也令他們感到困惑。

就在這個中國體制逐漸成型,經濟仍然向前挺進和西方的模式解答不了問題的時候,一位親身體驗了中國生活,又徹底融入西方學術世界的人,和她的書,脫穎而出。這絕對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美妙結合!

一場甘霖,一場及時雨

金刻羽在書中很少談理論,她從個人在中國的生活現實出發,結合了她對西方社會的瞭解,特別是對西方談論中國的各種論述的瞭解,寫了一本試圖解答西方的困惑的書。書中沒有對西方的偏見提出批評,而是設法委婉地講出一個正面瞭解中國的途徑。在當前西方世界反中情緒高漲的時刻,這本書出版應當說是一場甘霖,一場及時雨。

書的第一章的題目就是「中國的困惑」。她1997年一到美國就感到美國同學對中國的誤解,很可能從那時起她就產生了要正面介紹中國的使命感。她特別強調中國的政治體制(英文的State,在中國,它是一個黨政合一的體系)繼承的是儒家的傳統,是一個長幼有序的父權傳統。黨政體系就如同家庭的家長,它管得很寬,可是對全國國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對人民賦有道德責任,必須為人民謀福利。她舉出哈佛大學的甘迺迪學院進行的時序民調來說明。根據這個民調,中國人歷年對政府感到滿意的比例在86%以上,遠高於美國。為什麼呢?她說,政府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總要管他們,管是為他們好,而一般而言,人民對此並不反感。這是中國人跟美國人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她還舉世界價值觀調查作為例子。2017-2020年間在世界各地做的調查顯示,95%的中國人對他們的政府具有信心,相對於美國的33%和世界45%的平均值。她說,「中國公民指望他們的政府在社會和經濟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並不認為這是對他們的自由的侵犯」。

西方關於極權、專制、威權等體制的定義,所缺乏的,就是它們都忽略了執政者與人民之間存在的這種道德責任關係。掌權者與庶民之間存在這種道德責任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中國必須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走出自己在現代社會中的道路。

不可否認,在尋找自己的道路的過程裡,中國共產黨走了不少歪路,造成了許多災難,尤其在前30年。這些金刻羽沒有提。她敘述的是過去40年和今後可能的發展。在這方面,她說,是的,中國的確是一個國家體系擁有巨大權力的國家,中國的國營企業,經過一段困難的轉型時間,在社會上仍然發揮重大的作用,在中央指定的領域中,不顧盈虧,促進整個社會的順利運轉。民營企業在中國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尤其在提供就業機會和技術創新方面。可是它們籌資能力低於國營企業,促使它們到海外上市,但是政府並沒有壓抑它們的發展。

「市長經濟」

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增長,她說,在於中國的經濟模式。它是一個政治權力集中而經濟權力分散的模式。中央制定大方向,地方政府在這個大方向的指引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個模式她稱為「市長經濟」。過去,西方的和反中的說法是官商勾結,同流合污,或者說是政府「尋租」,打擊企業的積極性,可是,在中國,現實卻與此相反。地方官員的升級考核要看他們所管理的地區的經濟表現,這樣,地方官員互相之間激烈競爭,他們招資引商,提供各種方便,幫助本地企業發展。

在中共廿大之前,地方考核的標準是該地的GDP,所以官員們致力於提高GDP,忽略其他。廿大把標準擴大了,強調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僅限於GDP。這就是金在書名中說的新遊戲手冊。

在這本書裡,金刻羽談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外貿、財政、民營企業的創新,以及中美之間的科技競賽等等,許多都是在糾正西方論述的偏失。最重要的是,筆者認為,是她對中國體制的肯定,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她述說新一代中國人與上一代的差別,相信他們會為中國帶來變化和新氣象。總之,這是一本平易近人,講道理但是不空談理論的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