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的科技人才將見匱乏

徹底檢討「108課綱」才能讓教育回到正軌

段心儀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


壹、總統大選與「108課綱」

兩岸政策在中美共管情勢下,藍綠空間其實都相當有限,因此賴、侯、柯三人兩岸政策的界線很模糊。但如果觀察他們的教育政策卻可以看出些端倪。因為教育攸關未來世代的認知,其抉擇能直指領導人的本心。這麼說吧,如果總統大選時提出的兩岸政策是箭頭,教育政策就是箭尾的羽毛,箭羽決定箭的飛行姿態,對箭支的前進方向產生根本性影響。若能將兩岸政策與教育政策互相參照,人焉廋哉!賴清德的雙語政策是向綠營支持者發出的明確信號,藍營支持者等待的信號是甚麼呢?

教育政策包羅太廣,幾乎涵括所有。年齡層從2-100歲;地區從偏鄉、都市到非山非市;人物從親職、在職到師資……;議題又有品德、性平、霸凌、毒品。但最牽動兩岸關係的就是「課綱」。賴清德不會主動碰課綱,但侯、柯兩人絕對避不掉。中天辣晚報訪問侯市長時,提及「台獨課綱」一事,當時隨行智囊立刻說沒有「台獨課綱」,結果大大失分,認為侯團隊規避核心價值的表態。其實侯團隊若對課綱問題夠理解,大可這麼回答:「課綱問題重重,何止『台獨』,該處理的地方多著呢。」教師節當天,柯文哲在中華戰略學會針對「課綱」直球對決:「我不贊成課綱去中化」,當場掌聲如雷。數日後,侯友宜也直面「108課綱」,提出召開「全國教育會議」,集思廣益以矯正缺失之議。兩人都對泛藍群眾送出明確的信號。

泛藍群眾會聚焦課綱的「台獨」或「去中」,當然是因為20年來文史教育的悄悄異化,正是今日「天然獨」的成因,也造成中國國民黨爭取青年票的鴻溝。但若只因政黨競爭失利就要修改課綱,顯然理由不夠充分,難逃黨派私心之譏。事實上,課綱問題的本質與嚴重絕非僅此,必須站在為子孫萬代謀的高度,才能真正看清楚問題,矯正偏差。所以我們先介紹「課綱」的背景,再談它產生的問題及造成的嚴重後果。

貳、「課綱」的背景

課綱是教改的產品。教改推動教育現代化,主張教材多元,開放版本。但台灣與歐美國情不同,升學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所以即使開放版本,還是必須有「課綱」來規範各版本內容大綱,使升學考試的命題有所遵循。但自從高中推動九五暫綱以來,每份課綱都爭議不斷,不停進行修改,結果10年推出四個版本,教學現場叫苦連天。108(2019)年教育部推出「12年國教課程綱要」,欲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執行教改理念。卻因為實在違反教學現場的實況,更無法因應國家未來發展,實施四年以來,所有問題一一出現,老師、學生、家長皆疲憊不堪,但學生基本學力卻直線下降。何以致此?

參、「108課綱」的實質問題

「108課綱」的實質問題,肇因當年教改理念本就不切實際,如今才造成台灣競爭力的低落。我們分項敘述。

一、數理科

30年前李遠哲領銜完成的教改白皮書影響至今未已。教改主要目標之一:減少必修學分,增加選修學分,造成各科基本學力低落。以自然科為例,高中自然科必修時數從舊課綱的16學分降為12學分,再扣掉4學分的探究與實作,新課綱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科的實際必修課授課時數都只剩下2學分,只有舊課綱的一半。結果108課綱首屆新生入大學,不少頂尖大學理工學院陸續傳出「災情」。基礎物理、基礎化學與微積分三項學科成績,與前屆相較明顯下滑,已嚴重阻礙科技人才的養成。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指出,自然科必修時數偏低是首因,外加學測僅考部定必修,又重素養輕計算,課綱必須調整。

數學科也是如此,學分減少造成重要單元如微積分等無法納入必修學分;學分割裂使數學科單元無法及時供應自然科單元的計算需求;不切實際的類組選修讓大學財經科系跳過數乙,採用數甲成績跟自然組搶人,製造高中教學現場一片混亂。

台灣是個科技島,台積電等大廠已深刻感受人才即將匱乏的隱憂,不但出資在大學設立半導體學院,甚至派出宣傳車隊去高中挖角。國家人才不足的困境,蔡政府其實非常清楚,但不思調整課綱,卻規畫四年內要從國外引進一萬名海外學生就讀,接受教育後留在台灣工作,由企業和政府共同提供獎助學金。為什麼捨易求難,捨近求遠呢?

二、文 科

非但數理科如此,人文學科學力也普遍下降。國文文言文由60篇減為15篇,學生古文閱讀能力的低落,文學史脈絡的欠缺,直接影響他們對文字內涵的認知,更缺乏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共感。英文單字量由7,000減為4,500,直接衝擊他們大學時期閱讀原文書的能力。人文數理學科都低迷,導致高中程度國中化,國中程度小學化,小學程度無下限。學力下降,也導致大學理、工、醫、農四大皆空。教改30年,結果如此,是符合個人生命成長的需求?還是符合台灣發展的需要?恐怕兩者皆落空。但為何絕不修改課綱呢?

肆、「108課綱」的潛伏脈絡

課綱政治性最強的部分在國文與社會領綱。台灣國文教學特質本是兼顧「語文、文學、文化」三面向,這也是台灣國文教育最大的優勢。但國文領綱把文言文比例降為35%到45%,更把原本國文教學須兼顧「語文、文學、文化」三面向的課程目標,修改成獨尊語文。加上大小考試都強調的素養命題,就是考閱讀能力,只要能讀懂考題,根據考題所給的線索找到標準答案,就能拿到好成績。既無須關注文學脈絡源流、也無須深入理解文化意涵,國文就成了標準的工具學科,中華文化元素越來越淡。

高中歷史採取主題式討論。高一台灣史,加進「台灣地位未定論」,開始虛無化中華民國。高二則改中國史為東亞史。去時序、去脈絡的學習,造成歷史碎片化,虛無化,不但對中國茫然,對東亞也一無所知。卻極有利於「天然獨」的形成與培養。

伍、「108課綱」在執行政治任務

每當教師、家長、學生團體提出課綱種種不當之處,教育部總是強化宣導,卻絕不改弦更張。但當中央授意執行政治任務,教育部立馬急轉彎,如本土語言及雙語課程。

107(2018)年,文化部端出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教育部立刻要求中小學都要增加本土語文課程。國小每週本就有一節本土語文課;高中則把這2學分放到共同核心課程,變通個辦法處理了。只有國中怎麼都喬不出每週一節課來安頓它,因為這會吃掉彈性課程的節數,而彈性課程正是108課綱的最大亮點!所以,課審會審查時,四名國中分組委員全體「不同意」,且在無力回天時中途離席,隨後遞出辭呈,讓相關決議因人數不足停擺。教育部則以再組「課審會委員審查會」,重新遴聘21位課審委員因應。最後,本土語文課程如期推動。

2017年,行政院長賴清德提出「2030雙語國家」藍圖,2023年更以總統參選人身分強調將組成「國家隊」來推動,教育部立刻表示已籌資70.84億來推動,聽得大家一身冷汗。因為綜觀全球55個雙語國家,9個在亞洲。講英語的4個--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與新加坡,都有長期被英美殖民的歷史,歷史的悲劇創造了雙語並行的條件。但台灣不具備這個條件,使用「漢語」早已溝通無礙。故若推動雙語政策,將成為世界首例由政府從上而下主導轉型為雙語的地方,可能嗎?家境優渥的父母把孩子送進雙語或美語中小學,為了創造情境式教學,一年學費都數十萬起跳。政府有限的教育經費供應得起百萬學子夠水平的雙語教育嗎?

教育部如何對待「108課綱」,清楚呈現其心態。既刪減英文學分數,又打臉「彈性課程」以增加本土語文,使學生因備多力分而英文程度下降,卻又毫不猶豫的支持「雙語政策」。如此統合明顯的矛盾,到底是在「百年樹人」還在「樹百年黨」--百年執政的民進黨?

陸、教育回到正軌之道

賴清德推動雙語國家政策,必有政治意涵,因為太詭異。如果希望孩子英文好,必有循序漸進的軌跡。合理作法應該是:修改108課綱,刪掉本土語文課程,拿回英文時數,強化英文師資,增加學校軟硬體設備,幫助學生和各國學生進行線上或實體交流,創造學生在生活中說英語的需求更直接有效。教育部執行的方式竟然是希望教師都能使用英文講解自己的專業領域,又想讓所有學生都能聽懂,可能嗎?整體學力一定斷崖式下墜。

這個政策既然不合理,目的就值得推敲:1.雙語政策透過促進官方、民間和其他英語國家的交流,可以拉近和這些國家的距離,同時強調台灣異於中國的身分。2.由於台灣的漢族佔了97%的人口,目前台灣的語言以漢語為大宗,而雙語政策目的是讓台灣去漢語並英語化,放大台灣和大陸的文化差異?

所以,「108課綱」和「雙語國家政策」一樣,當為政黨的政治目的掛帥時,教育政策就扭曲了。必須徹底檢討「108課綱」才能讓教育回到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