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入大同市(古稱平城或雲中),這個城市同樣給人欣欣向榮之感,食物也好吃。大同人對自己的城市有無限驕傲,它曾為北魏國都,有名的雲崗石窟就在這裡。次日參觀石窟,依然人山人海,以致我未能看第一到第五窟,但後面幾窟及大佛,還是非常可觀。由於人太多,一直被推著走,所以也不及細看,但只要來過了,剩下的可以回家上網細細體會。觀賞時我不由得一直想起蔣勳在《美的沉思》裡的話,那些交腳菩薩俯視苦難的人間,是那樣祥和,身上的袈裟,使得非常巨大的菩薩看起來十分輕盈;嵌滿牆壁的小菩薩座像,又彷彿重複的梵唄聲,在石窟裡迴盪不已。
下面去的,是始建於一千多年前遼代的應縣木塔,也就是朔州市應縣佛宮寺內的釋迦塔,這幾年這塔變得十分有名,許多人以看過它為榮,原因無他,碩果僅存。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建築,高六十八米,全塔以榫卯相接,遠看十分壯麗,近看則十分滄桑,但它抵住了千年戰火、地震、雷擊與洪水,迄今屹立不倒。據說從前木塔是開放給遊客登臨的,但是近年來塔身結構有所損傷,已經不准登臨。還是不准的好,這塔古老莊重,曾藏有佛牙舍利(只是來歷淹遠,又未經佛國公開認證),遊客乒乒乓乓雜沓上下,不僅不敬,破壞力也太大了。老實說,山西許多古蹟應該不要太大方,應逐年禁止遊客近身觸摸攀爬,否則幾年後恐怕會後悔。
去完朔州,又趕往忻州。在本文之前提過的《本國地理教科圖》裡,我少時曾親手在山西省地圖上恰當的位置,標明「雁門關」三字(見圖11),可能是當年地理老師提過吧,但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親臨地處邊塞的雁門關。雁門關是內長城重要的關隘,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所謂「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漢朝時霍去病、衛青和李廣都曾從這裡出兵去討伐匈奴,宋朝有名的楊業、楊延昭父子,也曾鎮守此地抵擋遼軍,戲曲裡全本楊家將忠孝節義的故事,百多年來一再搬演的,就發生在這裡。與當年「走西口」的方向相反,我們是從北往南進關的,但由於時間之故,沒有上長城眺望,據說遠眺風光頗有可觀。但有一點我必須提的是,雁門關城樓新題的幾塊牌匾,其「關」字「正(繁)體字」都寫錯了,大陸這簡體字實在是中華文化一大斲傷,我每看見寫成正體的錯字就揪心,如果大陸能改用正體字,則我對統一就沒有遺憾。許多人和我辯論簡體字的「好處」,但都不值一哂,台灣四十歲以下的一代不讀中國文史地理,所以沒有史識,更談不上史觀,胸臆裡沒有縱深,頭腦裡也就沒有策略和思辯,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缺了什麼,因為不曾擁有過,所以也就不曾失去過,但這其實影響到一個人的競爭力、知識力,甚至閒來、老去也少了一個可資咀嚼的嗜好與情趣。同樣的,習簡體字長大的人,六書丟失,書法很難寫好,撇捺之間,失去的不止一眼眼,而且還喪失了對書法的鑑賞力。但廣大的大陸同胞知道這一點嗎?欲辯無言。
黃昏時趕往始建於東漢、有1800年歷史的忻州古城,出人意外的,古城相當不錯,宜古宜今,據說它是2017年依據文創及鄉村振興(地方創生)理念改造的,佔地四十五畝,新加的部分與舊有的巷弄銜接得很自然,裡面各種商鋪,販賣各種特色商品,但也有大型餐館。古城遊客非常多,每日有兩萬左右。這是我在大陸見到的一個活生生的古城,夠古,夠有味道,但也有很多現代花樣,並且城區與當地人的生活是一體的,感覺上還有很多好玩好看的地方,可以細細品味。我對忻州古城的評價比平遙高,後者只剩不到一萬居民住在城內,並且商家凌亂,十分可惜。
次日來到平遙古城,依舊是人擠人,但日昇昌票號看起來似乎較上次更斑駁。僅僅一、兩百年前,山西票號曾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匯通天下,相伴著當年的保全業--鏢局,生意曾遠達俄羅斯、中亞、東南亞。有名的沈浸劇《又見平遙》就在演繹這一段歷史的忠烈與誠信,榮耀與悲壯。山西耕地不多,因此歷來經商就是一條出路,又因為勤樸堅毅,誠信無欺,所以致富者不少。就像山西被大山圍繞,平遙被城牆圍繞,致富後的山西巨富,也被自己興建的大院圍繞,王家大院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活像個城堡。只有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才感到安全、幸福,此外並無他想,「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由於希望自己創建的王國與後代子孫永保康寧,因此晉商獨有家訓,家訓裡:為人、持家、處世、治學、經商無所不包,拳拳之心,溢於言表,只可惜這樣素樸、勤懇自持的晉商,也因為種種原因敗落了;也許是國家敗落拖累了晉商,也許是時代的巨輪輾壓了晉商,但是山西票號所創造的,並不只是一代財富,而是一代傳奇,平遙應善用、充實、光耀這一段歷史,而非任它隨風逝去,與明清古建築同朽。
記得初次到平遙的時候,曾順道去雙林寺參觀,裡面的彩塑,把大家給驚艷到了,尤其那尊韋馱護法塑像,身軀微呈S型丁字步站立,威而不悍,歷來為人所稱道。山西彩塑的質與量,堪稱全國第一。我們也曾到「平遙現代工程技術學校」去參觀,學校有彩塑相關課程,學生的表現很不錯,而且這些學生畢業後,就具備了修復彩塑的能力,真讓人欣慰。我始終認為人不一定要讀大學,尤其今日的大學,這所職業學校的科系,我無一不喜歡,也無一不實用。看來平遙終究還是有讓我寬心的地方!
旅途已近尾聲,下一站是靈石縣靜升鎮王家大院,天下所有王姓都來自山西太原,這是我這一次學到的,其來有自,不必懷疑。而有六百年歷史之久的靜升王家,更是富可敵國,赫赫有名。一進王家廳堂,各種楹聯匾額,書法端麗,寓意深遠,這就是撐起王家數百年、祖宗身教言教的本等。其中一副「法司馬訓」牌匾(見圖15),勾起我的好奇,問導遊司馬是誰,她說取自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我又「連結」了!這篇文章我背過,高中國文課本有,我還記得開頭幾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這不是我最喜歡的一課,當年的我總喜歡一些辭藻華美、意境高遠的課文,如《歸去來辭》、《岳陽樓記》、《正氣歌》、《赤壁賦》、《圓圓曲》、《長恨歌》、《琵琶行》等,但如今回想起來,我一生自購的衣服,常常是人稱「自來舊」的顏色,且也討厭華麗的衣著與飾物,看來年輕時讀的東西,無形中還是影響了我。王家大院雖是深宅大院,但樸素低調,這樣的家庭,即使敗落,前人的苦心孤詣,到今天還是值得敬重,只是遊覽時不免低嘆。司馬光也是山西人,洵非偶然。大槐樹下,後會有期。
下一站是臨汾市大名鼎鼎的洪洞縣,在某個年代的台灣,「蘇三起解」裡那一段西皮流水:「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好像人人都會哼兩句,所以洪洞縣名並不陌生。長大後,偶而聽到有關大槐樹的傳說,直到這次,才弄懂整件事。原來明洪武、永樂年間,由於戰爭、災荒之故,許多省分人口銳減,耕地荒蕪,於是皇帝下令將未受戰爭影響、人口繁茂的山西人,每家抽調若干,集中在洪洞大槐樹下,集體遷往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十八省市。有名的「江西填湖廣」,以致今天湖南人稱江西為「老表」的史實,也有著相似的背景。歷來遷徙都因為貧困,但這次之於臨汾(古稱「平陽」)等地的廣大山西人,卻是因為人丁富足而遷徙,然而朝廷令如山,這對戀家的山西人而言,不啻歷史上一件悲壯的史詩級大事,悲莫悲兮生別離,遷徙者於是相約「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並傳說遷移人的小腳趾,都被官兵割了一道,所以如果小趾指甲有裂為兩瓣的,就是這些移民的後代,而今這些後裔滿世界走,每年約有二十萬人回來祭祖。
因為討論到根與祖的事,使我聯想起母親曾言她家雖在寧波,但是老家門上高掛「平陽柴寓」,且家譜裡第一位,就是後周世宗柴榮。前面提到的娘子關平陽公主,其夫就是平陽人柴紹,平陽是有柴姓的。柴榮雖籍隸河北,但應該也來自平陽,只是遷移年代早於明朝,並且我的小趾指甲,也確實是兩瓣的。根據現代DNA研究,小趾指甲裂為兩瓣,是鮮卑人的特徵,山西人若有鮮卑血液,是非常可能的,鮮卑是歷史上人數最多的異族,且與漢人同化的最徹底。我很高興我有鮮卑血統,我一向喜歡研究少數民族。
看來這一次與永樂宮是絕緣了,因為最後一站是壺口瀑布,從小地理課本就有照片,只是照片很模糊。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黃河,也是第一次身處黃土高原,接近黃土。我本以為壺口瀑布像尼加拉瓜瀑布那樣壯觀,或至少也不亞於黃果樹大瀑布,但結果均非如此,有點失望。它不是落差大的瀑布,它是河岸由寬收窄而形成的瀑布,在黃土高原上,這樣的轟鳴,就已經是奇觀了。黃河的水比我之前在蘭州看到的顏色淡,表示上游水土保持做得很好,比較讓我吃驚的,是黃土原來那樣細。我極喜歡的已逝歷史學家何柄棣院士對黃土(loess)深有研究,他在自傳《讀史閱世六十年》裡,曾引用美國地質學家R. Pumpelly對黃土的描述:「黃土的肥力似乎是無窮盡的……一來由於它的深度和土質的均勻,二來由於土層中累年堆積業已腐爛的植物殘體,雨後透過毛細作用,將土壤的各種礦物質吸到地面……它自我加肥的性能從這一事實得到明證:在中國遼闊的黃土地帶,幾千年來農作物幾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年復一年的種植,正是在這類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持續不斷的生長到它強大支持生命力的極限。」
這就是孕育華夏的黃土,而這塊黃土地山川壯麗,物產豐隆,歷史迤邐,人文燦爛。夏志清教授說近代中國文人總免不了Obsession with China(被譯成「感時憂國」),讀到這個說法時,我已年過半百。但此回在前面提過的《本國地理教科圖》扉頁裡,我竟然看到初中時的自己用生嫩的筆跡,寫下「我的國,我的家,我的愁」(見圖18),看來我年輕時就體悟到形體與心靈隔海相望的無奈,無怪總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真心希望這樣的斷裂能早日彌合,讓天下的文人不再傷懷。
這幾天剛好華為手機「反攻」成功,一雪前恥。我從不懷疑華為能再起,因為強韌的中華文化及其中的智慧,一語道不盡,也不是其他國家所能領略。在台獨甚囂塵上不可一世的今天,我也從不懷疑兩岸必將統一,一舉收拾舊山河,消解台灣所有的焦慮。種種典章制度、官箴、廉恥、文化、教育、財富均已被虛矯的「民主」敗壞的台灣,到現在還搞不清楚,自己所剩的最大價值,就是主動與大陸談兩岸和合,以免生靈塗炭,也避免下一代淪為他國的二等公民,如此則台灣幸甚,中國幸甚。
篤定的山西人執拗的愛自己的家鄉,給浮生若夢的台灣人很好的啟示。就像從前那些課本所說的,那歷史,那地理,那國文,是我的,也是你的,我們本是同根生。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今天,願山西固守那些歷久彌新的價值觀,願大陸持續強大、發揚中華文化,也願兩岸「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攜手共創未來。
社論
「帶路」10週年
巴以戰爭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青年看兩岸
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