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的新時代世界秩序願景

花俊雄
(旅美政治評論家)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百年未見之勢展開。全球經濟復甦疲軟乏力,各種安全挑戰層見疊出,不同文明間的誤解、隔閡和衝突依然存在,全球範圍內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嚴重。 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於各國人民的抉擇。

全球的安全、發展、文明

2013年3月,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年9月和10月中國分別提出了建設「絲綢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設想,從2021年至2023年,中國先後提出「三大全球倡議」,分別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中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總綱,引領世界前進方向,以「一帶一路」和「三大全球倡議」為行動方案,針對當今人類面臨的突出問題尋求破解之道,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人間正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中國是唯一有意願,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國家。中國認為,國際秩序的重塑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體現中華民族的 「天下大同」思想,又有著深刻的 「地球村」 的世界意蘊,是引領世界避免惡性競爭,順應時代潮流,展開全球協作,從而引領國際秩序重塑的鮮明旗幟。

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來看,人類從原始社會一路走來,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但無論生產力如何發展,都沒有改變一個最根本的現實: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各國有責任共同呵護地球的安全,守護人類的未來。如果為了爭權奪利而惡性競爭甚至兵戎相見,最終只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面對全球性危機,正如印裔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所比方,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隻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一艘大船的190多個船艙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小船經不起大風大浪,只有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任何一國再強大也無法包打天下,必須開展全球合作。

中國從不認同「國強必霸」,中國的歷史智慧是「國霸必衰」。全球化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決定了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衚衕,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越走越寬的人間正道。在地球村裡,全人類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大家庭,國與國之間利益交匯,命運交織,休戚與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世界各國同呼吸,共命運,具有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和諧共處,多元互鑑,團結協作的全球治理新特徵。

「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時代以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倡議擴大為國際共識,從美好願景轉化為豐富實踐,從理念主張發展為科學體系,成為引領時代前進的光輝旗幟。概括地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努力目標,以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為實現路徑,以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普遍遵循,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為基本支撐,以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戰略引領。以高質量構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台。推動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樑到落地生根,持久發展,奏響「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交響樂,搭建了各方廣泛參與、匯聚國際共識、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實踐平台。

「硬聯通」方面。中老鐵路、雅萬高鐵、蒙內鐵路、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標誌性項目陸續建成並投運,中歐班列開闢了亞歐陸路運輸通道。絲路海運、國際航線網路遍及全球,「六廊」(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走廊);「六路」(鐵路、公路、水路、空路、信息高速互聯互通網路);「多國」(選取若干重要國家為合作重點);「多港」(構建若干海上支點港口)。在此框架下,圍繞重點方向和重點國家,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重要作用,打造「一帶一路」建設支點和標誌性合作項目。2013-2022年,中國在共建國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營業額約1,300億美元,建設了一系列標誌性項目,有效改善了東道國的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提升了互聯互通水平。

截至2023年9月底,中歐班列已經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累計開行超過7.8萬列,運送貨物超過740萬標箱;運送貨物佔中歐貿易總額比重從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

中巴經濟走廊啟動10年來為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創造了23.6萬個就業崗位。中老鐵路累計開行旅客列車兩萬列,發送旅客1,030萬人次。實現了老撾人民 「變陸鎖國為陸聯國」的夙願。雅萬高鐵成為東南亞國家首條實現350公里時速的鐵路。蒙內鐵路拉動了當地經濟增長超過兩個百分點。匈塞鐵路使布達佩斯到貝爾格萊德之間原先需要八個小時的路程縮短至三個小時。比雷埃夫斯港經改造後,年操作箱量達500萬標箱,成為世界上前30大集裝箱港之一,創造直接就業崗位3, 000個,間接就業崗位一萬多個,對希臘的直接經濟貢獻超過14億歐元。

從理念到行動 從願景到現實

「軟聯通」方面。軟聯通側重制度型開放,與共建國家持續深化規則標準等領域的合作。《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已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中國與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1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以及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協議,促進民用航空、氣候變化、農業、食品等多領域標準國際合作,與11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徵稅協定。

此外,還推動綠色軟聯通: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下,與全球151個國家提出了淨零排放目標;科技軟聯通:著眼於三個方面即人工智能治理規則,5G技術治理規則和科技治理規則;數字軟聯通:數字經濟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深入推進跨境服務貿易和投資高水平開放,擴大數字產品和服務市場准入。一是制定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二是完善數字產品和服務規則,三是制定數字知識產權,四是完善進入規則。

「心聯通」方面。教育、文化、體育、旅遊、考古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已與45個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合作文件,設立了「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打造了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如為共建國家培育青年技能人才的「魯班工坊」,治療眼科疾病的「光明行」,而最獲得共建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讚賞的就是,通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菌草技術,解決了「食用菌生產必須靠砍伐樹木」的世界難題。20多年來,中國先後舉辦了270期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為106個國家培訓一萬多名學員,在16個國家建立了菌草技術實驗示範中心或基地,創造了數十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在斐濟,菌草技術被譽為「島國農業的新希望」;在萊索托,因短時間就有收穫,農民稱菌草為「致富草」;在盧旺達,有3,800多個貧困戶因參與菌草生產,現在每戶每年收入增加了1-3倍。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全面實現了從理念到行動、從願景到現實的轉化,引領構建了全球互聯互通新模式,引領開闢了共同繁榮發展新道路,引領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新方案,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大家庭,共建國家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中國是11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貿易累計規模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增速既高於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也高於同期全球貿易增速。中國是110多個共建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貿易自由化便利水平不斷提升。

雙向投資成果豐碩。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的累計雙向投資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對共建國家的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多個領域。中國還與共建國家合作建設了一系列的經貿合作區,截至2022年底累計投資已超過600億美元。同時,共建國家也積極投資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10年來累計對華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在華新設企業接近6.7萬家。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支撐

「三大全球倡議」回應時代問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是「一帶一路」實踐成果的思想結晶和理論昇華。「三大全球倡議」從發展、安全、文明三個維度指明人類社會前進方向,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支撐。「全球發展倡議」從發展維度明確回答了「人類需要什麼樣的發展理念,怎樣實現全球發展」的時代之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物質基礎;「全球安全倡議」從安全維度明確回答了「人類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怎樣實現普遍安全」的世界之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了安全基礎;「全球文明倡議」從文明維度明確回答了 「人類需要什麼樣的文明理念、主要實現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之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了文明基礎。「全球文明倡議」秉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理念 「為天地立心」,有力地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穩固而不守舊,傳承而又求變求新,在「故」與「新」、「定」與「變」、「我」與「他」之間不斷通達往返;在與周邊或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鑑中以我為主、為我所化,為我所用,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古老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傑出典範。這一偉大成就的取得歸根結柢在於中華文明秉持不惟我獨尊,不搞非此即彼,求同而又存異的文明觀。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古今中外均同此理。「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發展的途徑只能是依靠人民,最終目的也只能是造福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概括為「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以「堅持發展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普惠包容」、「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行動導向」等「六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全球發展倡議」,倡導共同推動全球發展邁向平衡、協調、包容新階段。習近平的講話有力地駁斥了西方一些政治和利益集團表面宣稱「多邊」實際奉行「單邊」的自私與偽善,強調踐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理念,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強調各國發展的自主性。

發展是一個國家生存、競爭、延續首先要面對的最根本問題,而發展的文化自主、道路自主、理論自主、方向自主是決定成效、成敗的根本前提。自主性是主動性之源。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自主性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資源。有自主方有主動,「命由他主」必然導致被動失敗。文化自卑、道路不明、理論有誤、方向偏差必然導致發展走向歧途陌路。中國近30年的發展歷程是最生動的例子。

共建「全球發展共同體」

中國主持召開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提出落實倡議的32項重要舉措,包括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總額為40億美元;啟動「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三期南南合作信託基金」,並將決定對「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增加投入。兩年來,「全球發展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落實機制不斷健全,務實合作逐步落地,共同應對糧食安全、減貧、能源安全等突出問題。「全球發展促進中心」順利運轉,「全球發展倡議」項目庫不斷擴大,200多個合作項目開花結果。同時,中方發佈《全球發展報告》,推動建立全球發展知識網絡,為破解發展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全球發展倡議」,70多個國家參與在聯合國成立的「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10年來,中國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世界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了40多萬個工作崗位,幫助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發出了聚焦發展,重振合作的時代強音,為破解發展難題,推進全球發展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全球發展倡議」最根本的目標是加快落實聯合國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最核心的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最重要的理念是倡導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最關鍵的舉措在於堅持行動導向,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共建「全球發展共同體」。「全球安全倡議」 「為萬世開太平」,彰顯新時代全球治理觀的和平理念。

「全球安全倡議」追求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多穩定性。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該倡議與《聯合國憲章》聯繫起來,稱「聯合國的創始使命是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安全」。習近平提出了以新型安全觀為理念指引,以安全不可分割為重要原則,以構建「安全共同體」為長遠目標的「全球安全倡議」。這一倡議聚焦「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等人類共同安全難題,主張以相互尊重取代霸凌霸道,以公平正義超越「叢林法則」,以互信協商消弭對抗衝突,以開放包容消解陣營對峙,在超越西方地緣安全理論,「零和博弈」邏輯的同時,為破解人類和平赤字,應對全球安全挑戰,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尊重包容vs.唯我獨尊

一、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推動構建包容性的全球治理體系。

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發展表明,西方基於「資本至上」邏輯、強調所謂「絕對安全」的世界安全理念,與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背道而馳的。受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影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寧。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是揭開西方所謂「絕對安全」的虛偽面紗,走出全球安全困境的新國際安全觀。

1.「全球安全倡議」尊重世界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強調全球治理體系的公平、公正和包容,主張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它所堅持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既是對西方基於冷戰思維、集團政治國際安全觀的揚棄和超越,也是引領國際社會破解人類安全難題,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重要理念。縱觀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世界的共存共榮需要各國彼此尊重包容而非相互貶低排斥。導致文明衝突,破壞世界安全秩序的根源不是東西方文明差異,而是西方霸權體系的「唯我獨尊」與經濟體系的「排他封閉」。只有尊重世界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動不同發展道路、不同社會制度並存共榮,才能最終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安全難題。

2.主張加強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動輒訴諸武力,兵戎相見,其基於自身安全的所謂「絕對安全論」催生出一系列反噬效應,在嚴重破壞國際秩序的同時加劇了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解決爭端,化解分歧的根本之道不是戰爭和制裁,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的對話和協商。「全球安全倡議」主張以對話建立互信,以對話化解紛爭,以對話促進安全,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在近年來的局部戰爭和地區衝突中,中國主張政治解決地區危機和國際熱點問題,為勸和促談、化干戈為玉帛做出了積極貢獻,展現了作為 「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大國擔當。中國、沙特、伊朗三方在北京發表恢復沙伊雙方外交關係的聯合聲明,既是以對話協商化解矛盾分歧的成功典範,也充分彰顯了全球安全倡議的實踐價值。

二、構建不可分割的人類安全共同體,推動實現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

「全球安全倡議」將人類視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它所倡導的 「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觀,致力於維護世界秩序的可持續安全;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的義利觀,致力於消解全球治理赤字、和平赤字;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致力於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

1.「全球安全倡議」強調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世界各國是榮辱與共、安全利益彼此平等的命運共同體,既不存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基礎之上的所謂「絕對安全」 ,也不存在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安全權利與安全義務、安全與發展相互割裂的 「西式」 安全。「全球安全倡議」倡導的四個(和平、歐洲安全、俄羅斯-大西洋安全、全球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系統揭示了國際安全的本質特徵,既體現了中國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的大國擔當,也是對「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西方觀點的揚棄與超越。主張世界各國應共同堅持普遍安全、共同安全的系統安全思維,並在聯合國框架下以對話方式凝聚共識,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以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

2.「全球安全倡議」致力於推動實現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安全領域的整體性構想,「全球安全倡議」以構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為目標,主張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了重要行動指南。作為 「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唯一將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載入憲法的國家,而且繼首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後,於2023年2月後續發佈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該概念文件針對當前最突出的國際安全關切列出20項重點合作方向,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設計並提供系統思路,彰顯了中國守護全球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大國擔當。

建設者、貢獻者、維護者

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慣於從實力地位、地緣政治等視角觀察世界,「霸權穩定論」、「文明衝突論」等都體現出強烈的排他性思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的核心要義既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又同聯合國憲章以主權平等,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為基礎發展友好關係,以集體和平方法維護國際安全,以國際合作推動解決各國間經濟、社會、文化問題等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共同構成東方智慧在國際關係理論上的創造性表達,為人類思考國與國相處之道、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範式。基於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所體現的思維方式與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存在本質區別,充分表明中國永遠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不會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那一套,不會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保障自身安全,不會挑動分裂對抗,不會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而是始終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