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治台賢臣徐宗幹治台史敘

清代來台賢臣系列之五

潘朝陽
(海峽評論編委)


連雅堂先生《台灣通史》的《卷卅二列傳四‧姚、徐列傳》,將姚瑩和徐宗幹兩位治台大吏列在同一傳中,那是因為姚、徐兩人乃是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際英軍侵台時期的清廷前後派來台治理並且防夷的賢吏。兩人都是清中末葉重視並且實踐儒家經世致用之學的賢明儒仕,在清中葉時期,台灣內憂外患的風雲紛亂之際,在台的賢能大吏起了安定台灣的重大作用。雅堂先生闡述徐宗幹,其文開始曰:

徐宗幹,字樹人,江蘇南通州人。以進士出宰曲阜,洊陞至汀、漳、龍道。道光廿七年,任台灣道。時姚瑩方去,凡所規畫,多繼成之。宗幹為治,循名核實,而振興文教,尤汲汲以育才為務。……

徐氏以進士身分首任曲阜知縣,曲阜乃至聖先師故里,是中國最重要文廟所在,亦是孔子晚年講「仁學」並且編訂、詮釋《六經》的場所,徐氏以進士尊榮之身分奉旨出任曲阜首長,其必以儒學之深厚素養而得朝廷之重視,故乃以聖地曲阜之行政長官之官位和職責為其入仕首要之重任。

其後徐宗幹再被派往福建省擔任閩西閩南的汀州、漳州、龍岩地區的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之地方行政大任,這是同時負責地方軍防和文教之重責的重要官職,清廷讓徐氏到東南邊陲的閩西閩南山海平原交錯且又族群雜多之區域從事軍防之政和文教之政,這樣的派任一方面是對青年儒仕的實政上的鍛鍊,一方面也是朝廷對徐氏賢能之才的信任。

經過汀漳龍道的實務而累積了行政之經驗,徐宗幹被派來台灣接替鴉片戰役中成功擊退侵台的英夷之治台功臣姚瑩,而於道光廿七年接下台灣兵備道兼理提督學政的重責巨任。雅堂先生指出徐氏在其任內,忠實地繼續執行前任姚瑩的治台大政並且予以完成,再者,徐氏之治台也是依照經世致用之實政方向而能循名責實,實事求是地來實施實政的實務,同時也甚重視台灣的文教事業,汲汲以培育台灣人才為其施政的核心要項。

台灣方志叢刊列有清同治初年治台能臣丁曰健編輯成書的《治台必告錄》;丁氏是接續徐宗幹之後而來台平亂的清朝治台大吏,其實此書乃是徐氏在行政之餘暇費心蒐集編輯的關於如何治理台灣的各家文章或奏疏而成的一部治道參考用書,丁曰健在此書後再增補了徐氏以及他自己的文章、奏疏,正式印行出版。丁曰健於此書的《序文》有曰:

台灣一郡,地廣民稠,人心浮動。其民漳、泉、潮、粵與屯番各籍雜處,素不相合,每多分類械鬥、劫奪樹旗之案。習俗頑梗,相沿已久。…… 同治元年戴萬生之結會,戕害文武員弁,全台震動,為禍尤烈,實從前逆案之罕見者。……官斯土者,為治愈難。然人情勇直,俗可轉移;為上者果能布之以誠、行之以敏、馭之以簡,潔清自矢,先事慎防,臨事鎮定,未始不可化其頑梗、靜其浮動之心也。

丁曰健入台任職,乃知道光時代,以漳泉粵潮四籍漢人以及本地「屯番」(「熟番」)混雜居住生活的台灣,基本上是「習俗頑梗、人心浮動」的「移墾型社會」,因而動輒「分類械鬥、劫奪樹旗」,族群相互攻殺,城鄉良民常常慘酷而遇害。甚至同治元年彰化地區(包括彰化台中),更爆發了會黨領袖戴萬生之聚眾造反之重大民變,因而驚動清廷命重臣渡台剿平,膺此巨責者正是丁曰健。

由此可見清代中葉治台大吏身處的台灣仍然是亟需施以良政和德教的浮動社會。他認為官需誠敬潔清,為政需以教育轉化民俗,且需防患動亂於未然而使社會安寧。丁曰健之所見,其實也就是徐宗幹之所見,換言之,徐宗幹治台的經驗和心得傳予接替其責任的丁曰健,此處顯示了賢吏治道的統緒之重要性。

丁曰健於道光廿七、八年之間始來台任台灣縣知縣,其時就常與徐宗幹相見討論台灣內外政局。咸豐時,丁氏回任福建糧儲道之官,同治元年,徐宗幹奉旨出任福建巡撫,兩人共同於閩施行經世致用之政,台灣戴萬生民變爆發,徐宗幹保薦丁曰健赴台平亂,於是清廷授丁氏台澎兵備道加按察使司銜兼理提督學政,渡台征剿戴萬生,而於此時,徐氏乃以他平日盡心編輯的《治台必告錄》一書贈予丁氏。徐宗幹逝於同治五年春,丁氏於同治六年付梓《治台必告錄》時,於其序中有所敘述曰:

道光廿七、八年間,曰健任台灣廳縣時,中丞徐樹人大人觀察台澎六年之久,常得謁見。於平定分類及樹旗各逆案,疊次保獎,以得民心為可恃,凡所以治台者無不指授多方,俾得庶事就理。

徐宗幹接續姚瑩來台施政,再又由丁曰健接篆續任。徐氏將其治理台澎的行政心得和經驗認真傳授丁曰健,於此可見雖是治統中的長官部屬關係,但在心靈、思想、情分上卻具有師徒之義,清代治台的賢明儒仕皆有這種精神,以姚、徐和丁連續的三任在台大吏而言,他們都是清中葉以降的經世致用的實政實務性質的賢臣,他們面對而須處理的,正是「移墾型台灣」的內部分類好鬥之紛亂,官箴和軍紀之敗壞,「漢番」族類之間的矛盾,再加上西夷對台灣的覬覦。這些政事的安治,其前提乃是為政必以得民心為首要,實則這點儒家睿見,姚、徐、丁三人皆是一致的。而這個傳承,乃是清代治台賢仕的共同性。

健回福省權糧儲道時,而中丞於同治元年又來撫閩,薦攝藩篆。……秉中丞之教良多。……斯時台匪戴萬生滋事已經年矣,勢極猖獗,攻陷彰斗城堡,官軍屢挫;中丞復保奏平台,奉旨補授台澎兵備道、加按察使司銜、提督學政,並統辦軍務,懼弗克勝,瀕行辭公,公以《治台必告錄》一書見授,謂治台方略,全在因地制宜,名賢往事可師。……
……此書乃公在台數年參酌搜討,薈萃諸名臣之精華而加以偉論,大意重在知人安民,……凡有治台之責者,無不當引為矩矱也。

徐宗幹知人善舉,特別推薦丁曰健赴台平定戴萬生之亂事,徐氏可謂深有鑑識賢能之才的眼力和胸懷,丁氏果不負其恩師之信託,於台灣中部剋寇而安民。再者,於其傳承中,亦提示了治理地方首重文本經典的學習和展延性,這就是徐宗幹蒐羅編輯從康熙到道光之歷來治台賢能之大吏的經理台灣之文章而為《治台必告錄》的良苦用心。其書匯編了這些治台賢儒君子之文章,是清朝治台的一本優秀的施政藍圖,其人物有藍鼎元、謝金鑾、鄧傳安、周凱、姚瑩、達洪阿、劉韻珂、熊一本、仝卜年、史密等,另外,徐氏又加上了魏默深的《聖武紀略》;丁曰健於此書之後增補了徐宗幹以及他自己的文章和奏疏,這個版本就是我們今日讀到的此部治台指南的專書。

這篇短文的主旨,除了簡述清代中葉之後的重要治台儒仕丁曰健和徐宗幹之間的義誼之外,更深層的史敘是要彰著清廷其實重視治理台灣,所以連續揀擇其時優秀的官員來台主政,總體言之,當時清朝中國的政道多有弊端、危機,台灣處於中國邊陲卻又是重大戰略區位之海洋和大陸交通樞軸,因而其時遭逢了迭迭接連之內憂外患,來台執政的大員之賢能,證明清廷並非真的頑劣腐朽,就以徐宗幹以及表彰他的丁曰健兩人而言,均屬當時治台大吏之一時之選,他們除了實政事功表現之外,更重要的則是依據儒家思想和觀念而來的以實學踐履經世致用之實政的表現,沒有經典和政見為文本的治道,絕對會失敗的,徐宗幹的《治台必告錄》之用心正是如此,丁曰健之義助此書之付梓問世,其本心就是希望儒家仁政之必須成功。孫中山先生革命建國,同步更有《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實業計畫》以及《民權初步》的系列創作而為治理中華民國之基本藍圖,其心思與先儒是相同的。

以史鑑今,國民黨將國父遺教拋棄如垃圾,而民進黨更背祖棄宗 污毀國族道統,兩者皆媚事西夷,已然淪喪了靈魂,必亡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