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之間巧為小

評日韓重啟對華經濟外交

何思慎
(輔仁大學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岸田內閣會議4月16日通過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在中斷五年後,首度載入去(2023)年11月中日首腦會談上確認的「戰略互惠關係」,宣誓將此全面推進。

美國引導國際政經一元化

在中、美博弈下,日、韓站隊美國,中國對日、韓外交難以言好。在中日關係遇冷的情況下,中日經濟界仍保持交流,希望藉此帶動雙邊關係的改善。但新冠肺炎疫情後,中國經濟放緩,日、韓追隨美國避開中國,「去風險化」發酵,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正在下降。

此外,日本、菲律賓等鄰國因東海及南海爭端,與中國在東亞海域齟齬不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美國國會演說中直指中國構成「戰略性挑戰」,決意與菲律賓簽訂《相互准入協定》(RAA),建構美、日、菲三方安全合作,共同應對中國的安全挑戰,並與「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以第二支柱「個別計畫」方式,展開人工智慧、極音速武器等先進科技領域合作,「美日同盟」形同擴容。

美國總統拜登逐次團結盟國,將印太的安全機制多邊化。再者,過去政治與經濟存在二元性,中日關係即便「政冷」亦能維持「經熱」,但美、中科技競爭下的國際關係,政經結構漸趨一元。政經「一元化」與安全「多邊化」的勢頭下,中國外交面臨變局,北京欲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難度加大,周邊外交出現「赤字」。

所幸根據中國日本商會1月15日公佈的《會員企業景氣、事業環境認識問卷結果》,中國經濟的前景雖不明朗,但26%的企業認為中國是「最重要市場」,25%的企業則認為中國是「三個重要市場之一」,合計超過半數的日企將中國定位為重要市場。日本經濟界仍希望維繫在大陸的投資,藉此尋求深化合作的機會。

中國外交視周邊為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其中日、韓兩大鄰邦更是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長王毅表示,中國將繼續堅持以鄰為伴的方針,與日、韓共同努力,為三國合作重回正軌的發展方向作出新的貢獻。王毅提出中、日重建「戰略互惠關係」的路徑圖,包括建立正確相互認知,明確雙方互不構成威脅、互為合作夥伴,各自堅持和平發展;尊重彼此正當關切。中國支持本次輪值主席國韓國全力實現「中日韓峰會」在首爾召開,王毅甚至主張擴大「中日韓峰會」,倡議推動「中日韓+X」的合作,帶動區域內外共同及可持續發展。

岸田「倚美抗中」失靈

日本4月28日舉行東京15區、長崎3區及島根1區的眾議院補選,選舉結果立憲民主黨全勝,一舉拿下原本皆為自民黨地盤的3席,此為立憲民主黨代表泉健太2021年11月任黨魁後難得的選戰首勝,為士氣低迷的在野勢力注入活力。自民黨丟掉細川博之議長病逝留下的島根縣鐵票區,另東京及長崎兩選區原自民黨眾議員柿澤未途與谷川彌一分別因違反《公職選舉法》及《政治資金規正法》下台,自民黨難冒民意之大不韙,補選未提名,未戰先敗。

此次補選為自民黨以政治募款餐券違法吸金問題遭司法偵辦後首場國政選舉,被視為是下屆眾議院大選的前哨戰,自民黨力守具指標意義的鐵票區島根1區。從1996年日本眾院選舉導入「小選舉區與比例代表並立制」以來,自民黨在島根縣的眾議院選舉從未敗選,在鐵票區落敗,自民黨一葉知秋。

岸田文雄「倚美抗中」牌失靈,重新在美、中之間展現平衡之術,預計5月下旬在韓國首爾召開的「中日韓峰會」是岸田外交的重頭戲,但岸田的政治平衡功力遠不及安倍晉三,再造左右逢源之勢力有未逮。善變有餘的岸田對中外交雖主張和解,但不時擺出「抗中」姿態逢迎美國,缺乏「安倍外交」的戰略縱深。岸田無法承繼安倍,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變動中,揚棄個人主觀好惡及意識型態,著眼大局,精準掌握日本國家利益,不單邊押注,展現戰略定力。

中國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

習近平曾言,「亞洲好世界才能更好」,「中日韓峰會」踐行「戰略互惠關係」,是扣好中日韓關係「第一粒鈕扣」的關鍵。為建構三國夥伴關係的「中日韓峰會」以經濟為主,今年大陸亦可能循例以主管經濟的總理李強與會,上屆峰會確認「將追求具有充分附加值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今年能否具體推進「中日韓FTA」是為焦點。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對開放美國市場與關稅減讓興趣缺缺,2月24日生效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基本上係以美國為主的供應鏈合作,對美國的盟國而言,經濟利益不大,況且川普如果重回白宮,IPEF的存續尚在未定之天。日、韓對川普退群多邊、輕視亞洲,餘悸猶存,外交須適時回護東亞。

中、日、韓人口總和占世界20%,GDP加總更超過全球25%,「中日韓FTA」無疑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自貿區,能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及歐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日韓峰會」若能加速「中日韓FTA」談判,將可守護多邊主義,避免全球供應鏈各以中、美為首,世界經濟再陷冷戰結構的全球治理失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認為,建立能夠不怕爭吵地展開對話的中日關係極為重要。周邊外交雖有微瀾,勢卻依舊,中國如何以「中日韓峰會」垂範周邊國家,與日、韓齊心協力,為推進東亞經濟一體化創造條件,此不僅可間接加固中、美競爭的「護欄」,更可以此破解周邊外交「赤字」。

韓外長訪中 峰會臨門一腳

時隔六年半,韓國外交部長趙兌烈5月13日訪問北京,目的除改善因尹錫悅外交「傾美」而惡化的中韓關係外,對5月下旬預計於韓國首爾召開的第九次「中日韓峰會」進行最後的確認亦是此行重點。

趙兌烈在去年底外交部長提名之初曾言,「中韓關係與韓美同盟一樣重要」,但尹錫悅在「價值觀外交」下親美、友日,在「台灣問題」及南海爭端中,不時與美、日同調,加上兩韓關係惡化,中韓關係難以言好。今年為中日韓峰會啟動25週年,韓國力促在5月底前重啟因新冠肺炎疫情及中日韓三方關係不睦而延宕的峰會,使之成為中日韓關係的轉折點。

趙兌烈在外長會談中表示,中韓應管控好分歧,不能使之上升為衝突,繼續保持良好合作勢頭。韓方認為,對外關係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不會朝此方向前進,意味即使韓國強化美韓關係,亦不會忽略中韓關係。針對趙兌烈重視對中外交的態度,王毅指出,中韓須排除干涉,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在中韓關係上,北京首重「台灣問題」,王毅呼籲首爾慎重處理涉台問題,而「排除干涉」,意在美國將韓國拉進拜登政府構築的「小院高牆」,重組高科技供應鏈,脫鉤中國。

「峰會」是三國對話關係指標

中韓建交30週年時,王毅曾言,中、韓不是對手而是合作夥伴。韓國亦期待在嚴峻且複雜的地緣政治下,與中國尋求合作的契機,但與日本類似,韓國對中國的認知情感趨於負面。美國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Pew)研究中心」2020年的調查,八成韓國受訪者對中國不具好感,而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與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會同年對韓國20及30歲青年世代的民調顯示,對周遭國家的好感度中,中國敬陪末座。此與韓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形成強烈反差。

韓國對中認知惡化,侷限中韓關係的迴旋空間,無法擺正過度偏向美、日的「價值觀外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韓,全面恢復首腦外交的時機仍未成熟。趙兌烈訪中為中韓關係改善跨出一步,惟中、韓在朝核問題、俄朝軍事合作及台灣問題等關鍵議題上一時難以化解分歧,雙邊關係改善或許有限,但趙兌烈訪中及「中日韓峰會」重開,將是東北亞三國維繫對話關係的象徵,此為尹錫悅政府對中外交設定的短期目標。

趙兌烈希望在加強美韓關係的同時,擺出重視對中外交的姿態,以求安全與經濟利益兼得,此與日本對中外交的方向一致。「中日韓峰會」重開日、韓與中維繫全面對話關係極為關鍵,岸田文雄力挺峰會主席國韓國的舉措。然而,日本在印太戰略及「台灣問題」上,與美國的戰略合作較韓國有過之而無不及,5月20日賴清德就職,北京注視日本出席就職典禮的代表層級,據以拍板「中日韓峰會」是否在5月下旬於首爾登場。

日本低調出席賴清德就職

為促成「中日韓峰會」,岸田在4月18日訪美前即拍板日本低調出席賴清德就職典禮,並向美、中傳達此項決定。日本雖將派出逾30位以「日華議員懇談會」及「日台交流協會」為主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但成員不會突破慣例,不會出現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等黨務高層。

賴清德試圖聯結台日的安全紐帶,在「日華議員懇談會」總會上,賴清德發表視訊演說,強調「台灣和日本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有事就是台灣有事」,但日本關切台海和平穩定,卻無意介入兩岸的衝突,維持日本「周邊無事」是日本國家利益所在。

日本自衛隊前統合幕僚長岩崎茂參加賴清德就職典禮,符合賴清德政府對台日安保合作升級的期望。出身航空自衛隊的岩崎茂,退休後致力於防衛研究,曾參與台日「二軌對話」,是台灣當局的老朋友,其深知戰爭的高昂代價,珍視得之不易的和平。民進黨政府若視岩崎茂來台出席總統就職為日本在軍事上力挺民進黨「抗中」,不妨先弄清楚日本上下願不願為「主張台獨」的賴清德政府付出「戰爭的高昂代價」?

2023年以來,中、美全面恢復對話,建構雙方的衝突管理,日、韓在對中外交上亦須跟上,因此「中日韓峰會」才提上了議事日程。5月下旬,第八屆中日韓工商峰會在首爾舉行,日、韓對中重啟「經濟外交」,藉經貿夯實「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結 論

日本及韓國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美國的態度明顯,但北韓核武及飛彈構成的安全威脅,日、韓仍須中國協助。日、韓重視與中國維持緊密的對話,但美、中博弈激化,日、韓欲在兩者間保持平衡,在兩大之間要巧為小。

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李維亞(Evans Revere)認為,中、日、韓維持對話管道極為重要,但莫忽視北京的意圖對東京、首爾與華府的關係所構成的挑戰。北京雖須拉攏日、韓以緩解美日韓結盟對其形成的圍堵之勢,創造有利的周邊外交環境,但日、韓均有美國駐軍,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想藉「中日韓峰會」削弱美日、美韓同盟,恐得先問問駐日、韓美軍答不答應。

總的來看,關係不睦的中日韓三國對話或許淪為形式,但「中日韓峰會」的召開意味日、韓或欲避免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努力緩和東亞海域緊張局勢,避免在俄烏、以哈兩場戰爭之外又在東北亞給拱出一場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