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

台南人莊明夫抗日戰爭中的感嘆

閻崑
(文史工作者)


莊明夫,原名莊明懋,1926年9月生於台灣省台南市。他在台灣長大,深刻體會到了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人民的苦難生活。

1941年5月,15歲的他獨自一人前往日本,投奔叔父,在東京求學。他的叔父早年受過共產主義的影響,是一位民族感很強的人,在叔父的影響下,莊明懋中學畢業後就離開東京,途經朝鮮,穿過偽滿洲國到了北平,那是1944年。

當時的北平還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他目睹日寇的滔天罪行,看到中國人民的反抗。特別是看到在抗爭的隊伍中有許多台灣同胞也在其中,他尤其感到鼓舞。

他考入日本人在北平開辦的華北高等工業學校,大學期間,莊明懋因台灣同鄉關係接觸到了蘇子衡、林朝棨等老師,在他們的影響和引導下,開始參加進步活動。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華北高等工業學校停辦。下一步該怎麼走?莊明懋處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是,他沒有猶豫,毅然決定跟隨老師蘇子衡到解放區幹革命。

到了出發的日子,莊明懋和曾茂林按照蘇子衡的指點,先到距甜水井衚衕不遠的地方集合,編了一套出城的理由,換上衣裝,扮成小商人模樣,化名莊明夫,混出了城。在約定地點會合時,莊明夫發現蘇子衡老師一家也在同行的隊伍中。這個隊伍有三十多人,大多是從平津地區來參加革命的男女中學生,叫得上名字的有李復生、陳雷、滕傑、吳浩等人,甚至還有日本人醫生。

他們乘坐城工部提供的兩輛卡車,原打算經西山到溫泉,然後到沙河火車站,從哪裡乘火車去張家口。沒成想卡車剛走兩個小時就熄火拋錨,一行人只好改為步行。

路上,他們還遇到了部分負隅頑抗的日本士兵,情況非常危險。好在一行人中好幾位台灣同胞都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加之隊伍內還有幾位「日本反戰同盟」人士,通過鬥爭教育,這些日本兵最終選擇了投降,加入到這支特殊的隊伍中來。

可是沒想到這些日本兵投降加入到隊伍中來也惹來了一些麻煩。據莊明夫回憶,那時,「已經是9月下旬,從北京出發時天氣還很熱,走起路來要出汗,不習慣長途行軍的城裡人就像沙漠中的旅行隊,艱難地沿燕山山脈向北行軍。山間的空氣是新鮮的,漫山遍野的紅葉很美。但沿路也看到不少被日寇燒焦的廢墟。日本人為了掠奪大同的碳,必須維持平綏鐵路的通暢,所以經常在鐵路沿線掃蕩,殺人放火,從張宣一帶撤退時更是肆無忌憚,當地民眾恨透了日本人。無怪有一次我們要在一個村子住下時,村民聽說隊伍中有日本人,非要求我們嚴厲處置他們。還是帶隊的老八路和蘇子衡老師出面耐心說服,才平息了村民的怒火。」

晉察冀軍區工業部對這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安頓下來之後,先組織他們參觀了張家口及附近下花園、宣化等地的廠礦,意在激發大家的革命熱情和為解放區服務的責任心。

分配工作時,莊明夫被派到司令部三科,在那裡他親眼看到了八路軍的通訊人員把繳獲日軍的通訊器材改造成自己的通訊機器,甚至憑藉自己的力量建造了晉察冀軍區廣播電台,向全國全世界播放革命之聲。

他說:「雖然是小米加步槍,但根據地的科學人才特別多,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而抗爭。」後來,他被分配到軍區無線電訓練隊,從事教學工作。這個機構後來改名為華北電專,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的一部分。

在張家口解放區,莊明夫看到和感覺到的都是新氣象,充滿了生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莊明夫調到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時,部隊已撤出張家口。轉戰在山西、河北的大山之中。他曾任教育幹事、教員、編譯員,全國解放後,學校轉到陝西,改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他又擔任過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莊明夫長期從事通訊教學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許多學生擔任了通信部門的總設計師、部長和高等學院的院長,大都在重要部門擔任要職,可謂桃李滿天下。

在圖書館工作期間,他積極探索和研究圖書館藏書系統,呼籲國家圖書館和各大系統中心圖書館通力合作,提倡圖書館從封閉式藏書系統向開放式系統轉換,以更好的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1983年起,莊明夫連續擔任第五、六屆陝西省政協委員,1986年擔任陝西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1989年起連續擔任陝西省台灣同胞聯誼會第三、四、五、六屆理事會顧問。

1990年4月離休,他積極從事氣敏傳感器事業,並獲國家專利。2005年隆重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活動,邀請了一大批親歷抗戰的老戰士、老戰士遺屬、海內外愛國人士及國際友人參加,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70多萬親歷抗戰的老戰士、海內外愛國人士及國際友人頒發紀念章。

2008年6月16日,莊明夫因病去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