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爾的三國峰會說起
從首爾的三國峰會說起
一、前 言
連續兩年來,太平洋兩岸許多大國頻頻展開外交和防衛大動作,世人焦點不斷轉動,而且目不暇給。去(2023)年8月18日,美國、日本和南韓領導人在華盛頓大衛營進行峰會,簽訂了「大衛營公報」,美日韓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形同三邊軍事聯盟,以共同對付崛起的中國和不停試射導彈的北韓。
今年4月11日拜登在白宮進行美日菲三國峰會,重申對日菲兩國防禦承諾「堅如鐵甲」,並聚焦北京在南海與菲律賓的衝突,因應中國在南海強勢維護主權舉動。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危機繼續攀升的同時,再一次出現新一輪外交戰,意涵外交戰場也極不平靜,隨時可能兵戎相見。而崛起的中國和受美國外交支配的日韓兩國,正處於外交戰略的光譜兩端,正在為不同的政治和外交利益而針鋒相對。
中日韓這三個在全球舉足輕重的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三國間倘若能夠合作,肯定對紛亂動盪的周邊地區有正面加分效果 。三國的避免衝突和相互諒解尤其受到三國民眾的期待,特別是他們都認定「和則三利、分則三害」。
中日韓三國之間曾建立了三國峰會,起初是以非正式會晤出現在國際場合。初始階段是為2000年的第二次非正式會晤開始,中日韓領導人決定在每年東盟加三的框架內進行協商。中日韓三國前後在東盟加三框架內舉行過八次領袖會,這是三方關係充斥歷史恩怨情仇之下所展現的難得成果。
到了2008年12月,中日韓峰會第一次獨立於「東盟加三」的架構下運營,開啟了中日韓三國深化和解合作的新契機。2012年中日韓宣布啟動FTA談判,惟在當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台,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南韓部署薩德飛彈系統(THAAD),日本拒絕補償二戰前徵用朝鮮員工等事件,談判中斷,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域不穩,直到四年半之後的2024年5月底才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了峰會。
此次峰會可謂第九次的中日韓峰會,南韓總統府主辦高階人士稱,這將成為三國合作機制「正常化的分水嶺」。中國總理李強、南韓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是這次峰會的三方主角,他們在會後發布了「聯合聲明」,承諾續談FTA和加強三國各方面的合作。
二、三方在國際政治議題的交鋒
南韓總統尹錫悅認為,區域和平穩定為中日韓三國的「共同利益」,為保障共同利益,必須再實現自由、和平「統一韓半島」的目標下進行,而北韓連續「發射軍事偵察衛星的行徑已明顯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國際社會應該齊聲譴責。這次峰會所涵蓋的意旨,應包括三國追求增進民生經濟、地區和平與繁榮而願意緊密合作的意志。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則表示,日本明年將輪值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主席國,日方將致力發展三方更進一步的關係。他說「國際社會面臨多樣、且錯綜複雜的各種課題,包括少子化與高齡化等都是中日韓三國共通的課題。」這次峰會,是各方克服一些困難,共同努力促成的結果。岸田強調「三國對於地區和平繁榮肩負重大責任,並重申將在各個領域追尋合作。
不過,尹錫悅和岸田文雄將焦點集中在朝鮮半島,特別是北韓發射偵察衛星的議題上,強烈譴責北韓。他們認為北韓多次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要求北韓中止發射計畫,重申推動北韓無核化與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是三國的共同利益。更呼籲協助日本政府解決日人遭到北韓綁架的問題,意在提醒北京注意並關注這些議題方向。
李強在峰會中表示,今年是中日韓第九次領袖會議,也是中日韓合作機制建立25週年,在新的起點上,中日韓要「堅守合作初心,堅持開放包容,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交流互鑑,共同推動中日韓合作「整裝再發、換檔提速」,邁向全面發展的新征程,為區域繁榮穩定做出更大貢獻。
李強也就深化三國合作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推動全面重啟,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與重大關切,充分激活合作存量,穩步培育增量,形成雙邊關係和三國合作相互促進;二是深化經貿互聯互通,維護產業鏈穩定暢通,儘早恢復中日韓自由貿易區談判。
李強提到,第三是引領科技創新合作,加強協同創新與前沿領域合作;四是拉緊人文交流紐帶,以舉辦中日韓文化交流年為契機,推動三國人民實現從「居相鄰」到「心相通」;五是努力促進永續發展,加強低碳轉型,氣候變遷,老化和應對流行病等領域交流合作,發掘和開展更多「中日韓+X」合作計畫。
除了這些,李強更指出,當前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張,各方要發揮建設性作用,致力於緩和局勢,早日重啟對話,推動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向前邁進,維護區域和平穩定。為此,中日韓三方要用好各自發展優勢,積極對接東盟等地區國家需求,打造區域合作新引擎,並攜手提振東盟與中日韓(十加三)合作效益。
李強注意到韓日雙方的共同意志,雖未能同聲譴責準備「發射軍事偵察衛星」的北韓,卻也重申中國對於朝鮮半島和平穩定方面的一貫立場,即致力於推動符合朝鮮半島政治情勢的解決方案,再度呼籲相關國家能夠自我克制。
總的來說,李強針對本次的中日韓峰會做出綱領性的建議,成功取得了三方領導人的共識,支撐整個峰會的議題主軸,也關係著峰會的「聯合聲明」。
三、三國在經濟和科技議題的歧異
關於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談判,岸田文雄呼籲中國應該「維持以自由公正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並盼望「中日韓三國透過深化貿易與投資深化合作,要求高標準規則下,未來三國在FTA能坦率交換意見。」
尹錫悅強調要「建立透明可預測的貿易投資環境」,緣於韓日中的經濟互補關係極為密切。如在半導體方面,中國需要使用鎵等製造的部分材料,日本在製造裝置和材料方面具有優勢,惟南韓擁有全球知名的記憶體半導體製造企業,彼此倘若傾向隔閡或相互抵制,各方的經濟安全將會受到相當影響。
近年來,日本與南韓加強在經濟安全保障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也是畏懼崛起的中國製造業和製造能力。有鑑於先進半導體生產力的提升對於人工智慧(AI)效能的重要性,也直接影響武器創造發明能力競賽,倘若美國決定對促成中國軍事發展的物資進行杯葛或制裁,則日韓兩國無法不從。就連台灣都加入了美日韓組成「芯片4方」(Chip 4),無形中都成了美國對中科技戰的側翼。
拜登政府加大了對中國的出口與投資管制,對在中國進行先進半導體生產製造商施行限制或乾脆禁運,增加了中國企業部門的困難,北京對此趨勢強烈不滿。李強考慮到這些動向,在峰會表示「反對分裂」,希望日本與南韓不要過分和美國親近,或完全聽命於美國。李強也與三星電子董事長李在鎔會晤,向李在鎔喊話,表示中國的巨大市場對外自由開放,向三星集團提出到中國投資的邀請。
四、中日韓峰會「聯合聲明」的評價
第九次中日韓峰會「聯合聲明」一共38條,可謂洋洋灑灑。「聲明」首先指出,2024年是三方合作啟動的25週年,慶幸多年後多項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可造福三國人民。
第三條提及三方重申堅持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以法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一致認為各國應遵守基於國際法和國家間協議的承諾」。長期以來,包括日韓在內之相關國家屢次提及遵循國際法和國際秩序係文明國家的基本判準。北京在此展現了外交的柔軟和韌性。
第八條則提到三方將在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個關鍵領域,如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經濟合作與貿易、加強合作公共衛生與老齡化社會、科技合作與數字化轉型、救災與安全等實施互利合作,並將合作機制化和固定化。 更重要的,三方揭示推動「中日韓+X」的合作方案,確保三方合作匯集其他國家,促進其他地區的共同繁榮。第一個要做的,便是和蒙古合作,減少沙塵暴對周邊國家造成的困擾。其他如促進文化、旅遊和教育交流,增進青少年的文化、體育交流,公務員聯合培訓等,都在努力之列,且把2025-2026年作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
最關鍵的是第25條,提到三方將努力打造全球公平競爭環境,營造自由、開放、非歧視、透明、包容、可預測的貿易和投資環境;重申致力保護市場開放,加強供應鏈合作,避免供應鏈中斷等。從北京立場言,這是特意說給美國聽的。三方在這裡得到了共識,說明日韓重視和北京維持穩定的商務關係,不致於完全被華府「反中」立場綁架。
五、結 語
觀察這次中日韓領導人峰會「聯合聲明」,三方聚焦仍在經濟事務和經濟安全,顯見三方領導人的熱衷和謹慎。時隔四年半再度舉行的三國峰會,最重要的突破在於三方決定維持自由貿易體制,積極進取,重啟FTA締約談判,為此,在「聯合宣言」提及,為實現自由公平且高品質的三國FTA,三國將加速磋商,務期儘速達成目標。這對三國的經濟發展、經濟安全,甚至消費者福祉而言,都是空前的承諾。
這次峰會之外,三國領導人也進行了各自的雙邊會談,重申自身立場和探知對方政策底線。日本希望中國能夠立即取消禁令,在日本排放核處理廢水入海後,開放日本水產品進口。關於這點,北京應允正面回應。南韓關心的北韓發射衛星(通常是「彈道飛彈」的代名詞),也獲得北京積極回應,答應極力促成「朝鮮半島非核化」。
不過,三國領導人在這次峰會當中並未提及「台灣問題」。台海安全情勢一夕數變,情勢緊繃,眾所皆知,峰會刻意將此議題排除,顯係日韓兩國不願碰觸中國的核心利益,說明日韓展現自制,不願節外生枝。另也說明北京外交的成功,在台灣問題上,不容他國「插手中國內政」。
中日韓三國長期存在的諸多恩怨情仇,即使二次大戰結束將近80年,許多歷史問題尚待解決,但過程緩慢,甚至近年來民族主義高漲,為這些問題加柴添火,排除萬難,走向和解,絕非易事。
2012年日本搞「釣魚台」國有化,中日關係降至冰點,北京對日本施行稀土禁運。2017年,北京針對南韓引進薩德飛彈系統,迫使南韓樂天集團關閉在中國的數百家百貨店,樂天損失慘重。
2019年開始,更因二戰前後日本拒絕賠償當年強徵的朝鮮工人,日韓彼此將對方自「優惠貿易名單」剔除,形同貿易大戰;當時南韓文在寅政府甚至取消和日本ITO簽訂定的軍事情報綜合保護協定(GSOMIA)以為對抗,美國則居間協調未果。
「台灣問題」在峰會未能成為話題,並非「台灣問題」已不存在;更有甚者,賴清德就職演說以來連篇累牘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賴式「兩國論」,使台海對立情勢更趨緊繃,台海已成東亞地區眾所皆知的「火藥庫」。台海「火藥庫」引爆危險日益增長,何時引爆,無人知曉。
令人樂觀的發展,正是三方領導人發現三方降低敵意,營造善意,對和緩關係,建構安全社區至關重要,而這些都仰賴三方的文化及民間交流。「聯合聲明」所提促進文化、旅遊和教育交流,增進青少年和文化體育交流,公務員聯合培訓,將2025-2026年訂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等等舉措,確實可為改善彼此關係鋪陳堅實的基礎。
這種正向發展,正是國際關係理論之一的「建構主義」提倡的概念:透過社會底層密切交往,夯實民間善意合作,提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更好的國際關係供給養分。
「聯合聲明」的這個部分,無疑是它最亮眼的核心。至於怎麼夯實,做到多少,關係著東北亞的安全和未來,三國領導人都有責任呼應各國人民的熱望。
社論
黃埔100週年
美式文攻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青年看兩岸與連載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