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天安門,到底困住了誰?

從台灣政學媒界對以色列種族滅絕的噤默說起

林廣挺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天安門事件35週年之際,輿論場上又掀起了一波紀念和哀思的風潮。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台灣社會長期以來歧視陸配、陸生,對於在金門海域翻船死亡的大陸漁民冷漠以對,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有什麼侵犯人權的問題。

美國支援以色列在加沙走廊對難民展開無差別攻擊,其殘暴程度,已經符合多項種族滅絕的定義。然而,一向自詡文明先進的台灣政學媒界,對於此一引發全球憤慨的暴行,卻基本上置若罔聞。

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無視大陸民眾基本權益、對於國際級人道災難近乎無感的麻木社會,朝野政客卻念念不忘35年前參與運動者的人權,對於所謂大屠殺感到義憤填膺。這不禁讓人好奇,他們關切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如果仔細回顧當年事件的過程,當時工人階層參與運動的訴求,主要是反對市場經濟,而非推進民主。學生雖然高舉民主口號,但從實際的話語敘事和行動風格來看,也未必都符合自由價值。工人、學生、市民、知識分子等不同群眾皆有相異的需求,與外界對他們的想像其實並不完全一致。

自1980年代末以來,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的分析視角大行其道,歷史終結之說蔚然成風。認為經濟發展必然帶來民主化,宣稱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社會最終型態,幾乎已經成為普世信仰。中共政權居然敢於逆世界潮流而動,可謂是螳臂擋車,讓自認站在歷史高位的西方人無法接受。1990年代起盛行至今的中國崩潰論,背後反映的就是這種憤怒、自滿和不屑的情緒。

沒想到的是,中國不僅沒有美歐式民主化、也沒有崩潰,而且還成為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反而是當年群眾仰望的世界民主燈塔國,現在似乎站到了理想的反面。對外放縱盟邦種族滅絕,對內殘酷壓制學運,總統無視內外交困的現實,對於過去35年來中國社會的進步視而不見,還在大談中國崩潰論老調,言語之中流露的深層情緒,卻是焦慮、無奈和不解。

總是唯美利堅是尚的台灣黨政各界,自然也不能免俗。有企圖透過對比兩岸價值差異來隱射台獨的,也有希望表演撻伐中共就可以撕掉親共標籤的。他們消費六四的動機各有不同,但與西方的共同點,就是無視自身民主社會的弊病,忽視大陸社會長足的進步,只想把中國封鎖在想像的歷史劇場裡規訓,才能維持己之自由民主仍然優於彼之專制獨裁的自我認知。

不想面對過去的失敗,不願正視當代的中國,無法反省自身的缺失,找不到未來的出路。35年後的天安門,困住的到底是中共?還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