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國大選年及大選事
2024美國大選年及大選事
今(2024)年允稱歷年來最荒謬不倫之大年,拜登為了要當選連任,居然明令鬆綁有關使用大麻之規定,是福是禍,必有公論。
美國聯邦緝毒當局將正式公佈一項有關使用大麻之重要規定。目前的情況是大麻為一級管制藥物。新的法令則是將大麻列為第三級管制。半世紀以來,雖然有38州已然將醫療用大麻合法化,然而此一由聯邦政府所下之新命令確是一樁大事。不過也由此可以看到拜登與川普鬥爭已進入白熱化;拜登身為總統,執掌行政大權,這一決定是否真能帶來選票,只有11月5日大選時才會知道。
就官式程序而言,拜登此一新的命令必須經過如下之法定程序。第一道手續就是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審查、批准。這只是必要之過程,其批語將說明大麻可以為藥物,是以就有醫療用途。第二項說明就是聲稱與其它一些有危險性藥物相比,大麻當不致為人們所濫用,然而仍不就此將娛樂用途之大麻合法化。
當前需注意的是,大麻被列為管制之藥物類,與海洛因及迷幻藥同一等級。經過今日有了降級命令後,聯邦政府之衛生部制式地建議將大麻與K他命及其它一些合成藥類列為一樣等級。
拜登在2023年12月即「預先通知式」公開宣示「吸食和持有大麻的犯罪紀錄,對就業、住房和教育機會帶來不必要的障礙,現在是糾正這些錯誤的時候了。」儘管拜登所言出於就事論事口吻,然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大選年候選人的奇招之一。因為此類對法案之新詮釋可以吸引一些年輕人的選票。
根據蓋洛普民調在2023年秋季之一項報告,約有70%成年人支持大麻合法化,這是近年中支持者最多之一年。就在2000年同類民調報告顯示的支持者僅30%左右。
儘管拜登此一政策宣示是跟著民意走,然而仍有甚多意見相反的批評者。這一反對聲浪認為大麻類似「入門毒品」,成為低階使用者轉成癮君子之第一步,全國目前已有24州將娛樂用大麻使用合法化。
當今美國貧富不均,低收入者可能已淪為遊民,有可能成為「吸毒者」。今日法令鬆綁對人們而言,是福是禍,有待時間證明。
今年大選特徵之一就是新興媒體展示之科技競爭。這種宣傳手法最令人吃驚的就是1960年總統大選所展示的電視功能。在那一次總統競選時之電視辯論成為尼克森及甘迺迪勝負關鍵,事實是甘迺迪之英俊面孔出現在螢幕上就是一張令人喜歡的美男子形象。媒體以美好的詞句形容他為一「年青、智慧、有魅力」的領袖。事實是甘迺迪在電視上特別顯出這些優點,也可以說甘迺迪在電視上就以一健康的面貌贏了尼克森。
此後,電視成為美國大選爭取選票之一大推動機,「上相」與否就是成敗之關鍵。時至今日,各類媒體機能層出不窮,各擅勝場。這就是2024年大選之真貌。最令人注意的就是今日運行之印刷業可以用最短時間,開發出動人之媒體資訊,稱之為「科技性能之混亂」,媒體則利用新科技影響選舉結果。
1968年之反越戰運動在大學生發動下成為美國歷史上一頁重要的記載。美國社會因之分裂,經過數年之休養生息才恢復平靜安詳。然而反越之爭已成歷史,一頁永帶傷疤的歷史。
今日之學生反以挺巴運動很快經過警察介入鎮壓而似趨穩定,既或如此,人們將永遠記住這一突然發生之學運。當年之反越戰運動導致美國匆促於1973年自西貢撤走,1975年北越軍攻入西貢,完成統一。美國則繼1950-1953年韓戰敗北後,又一次完整地、全然地敗於北越之手。
這一次學運反應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當人們從電視上看到以色列之「清族運動」在巴境內發生後,自然而然地有了反以挺巴之運動,就在今年4月開始了學生串連抗議,到4月底學生開始進駐校園,警察隨之介入。自此學運即在全美各地展開,甚至歐洲多國學生亦參與反以活動,這一全球性活動,迄今已漸平靜,然而學生們製造一些負面印象予對手以打擊,這種「傾斜」式攻擊也常常成為選舉人依賴之手段,在這種情形下,有些助選員會利用這類媒體散播對另一方不利之言論。
今年4月在哥大興起之學運,學生們是為了公正,為了和平。只是這一次之學運時間較短,較無嚴重之衝突。也不像當年之肯特州大學槍殺命案,然而此次學運意義宏大,絕對夠得上與當年反越戰學運前後相承相連,永誌人心。
事實是這樣子的,自從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啟動與以色列之戰爭後,以色列就打算藉此一舉消除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共生計劃,意在阻止巴人奪回土地,一舉消除巴勒斯坦。美國在這中間仍提供金錢與火藥予以色列,藉此表明支持以政府是不變的。由是等於給以色列足夠的汽油及軍火長期轟炸、炮轟巴人,走向「清族」途徑。
也就在此一不公情勢下,美國各地大學不約而同在今年4月加緊組織,走向街頭。反以挺巴活動蔚然成形,下一步就是在校園搭帳篷,長期奮鬥。然而在拜登嚴詞譴責,加上眾院議長赴哥大聲討下,校方與學生已無對話機制,當美國警察在4月29日進校拆帳篷,一舉抓了300個學生,頓時全美多校跟進,然最終仍節節敗北,一個個大學學生帳篷遭沒收,全美其它城市及歐洲一些學校也次第為警察擺平。學運退出校園,然而運動仍在,學生有人受傷。
整體而言,全美各地警察逮捕了近三千學生,清理了所有發生過學運之校區,這次校方與警察合作用武力彌平學運,校園因之平靜下來,但不代表學運到此為止,相反的是,反以運動將不會停止。
為了消除社會上之反猶活動,眾院在今年5月1日通過法案「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這一文件包括兩項要義,其一贊成警察以武力驅趕學生,其二是將學運定位為「反猶行為」。
在如此高調高壓下通過之議案將會樂為各界接受嗎?要得到正確答案恐不容易。再請問,這一法案可以消除反猶情緒嗎?第三個問題是拜登如此定下事件之壓艙法案,社會有何反應不易猜測,然而學運精神不死,仍在追尋正義與和平。大選年之兩位主角應該說清楚何者才是因應學運之最佳步驟與態度,以安民,以平學運。
著名之「福克斯電台」評論人卡爾森(Tucker Carlson)曾任該台主要論壇主持人,因與福克斯高層不合離去,他乃自營網路,聽眾潮湧,其影響力之大,不因職位變動而減少,至今仍是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
這一種趨勢已成為當今美國知識界之認知,也就是說不論極左或極右者均有其固定認知之媒體,這一屬性不易改變,只會加深二者之鴻溝。於是就有左中有更左者,當然極右中還有更右之最最極右者。走到最後,這極右與極左間已無緩衝區。這種趨勢也就是當今兩黨關係之縮影,雙方只有「致命鬥爭」,美國之分裂已在民間展開。媒體間之競爭將加劇社會分歧,驅使民主破碎。這一場極具殺傷力之大選後,美國將需一段長時間來療傷止痛。
最令人注意的一件案例就是2016年班能(Steve Bannon)主持之網路成功地號召與此網路同一思路之網民起而支持川普。他主持之網路布萊巴特(Breitbart)新聞網起莫大之作用,帶動了無數的網民,川普支持者大增。
時至今日,由於AI之助,這一現象當然更為可觀,已可看到的就是有些網路成功地網住聽眾納入「同溫層」群體。自此開始,AI已成為大選不可忽視之角色,人們也就習慣性地接收一些「歪論」。而AI更會「加強」網路力量。
今年的第一天開始,選民就有愈益增多之怨言。根據著名之民調蓋洛普3月所作之調查,美國在全球人民歡喜比例呈現下墜現象,一年之間從世界15名墜至23名(芬蘭第一),說明美國人多呈憂歡現象,尤其擔心未來,對現況不滿,甚至對其所屬之教會也有不滿。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對所屬政黨有著最多之不滿。
結果是民主黨黨員對本黨意見很多。然而問題在為何民主黨人對本黨有如此多之不滿。共和黨人對本黨當然也有不滿,然而在程度上不及民主黨對本黨不滿之重。這一現象也在歐洲各國出現,可以說情況已是全球性了。
另外一個比較嚴肅的發現是,各國自命為先進民主派人士比較會得這種心態不平衡現象,而女性特別容易得到這種心態不平衡。
不久前有衛生組織觀察少年之心態狀況,結果顯示少女較易受到政治波動之不良影響,少女們也易受到政治紛爭左右。專家發現政治性之文宣會使得少年男女受到較大程度之影響。學者們認為,政治人物不應予少年們以某一種思維,以為其政治運動之用。這就是本研究者所欲傳達之思維。
紐約大學(石溪)教授加爾比(Musa Al Gharbi)之報告指出,受高等教育(大學水準)之白人易有「歧視」群體之現象。另外亦有專家認為,自由派民主分子多未能發揮力量來推動一個活力之社會,反而推動一些可能令社會遭難之行動,對未來有負面態度,對身心是不健康的。
對於保守派的人士而言,他們最顧及的是身邊之事,例如物價上升就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對他們而言,民主或自由這些口號並不是身邊之事,而只顧及民生問題。意識型態對升斗小民而言是太遙遠了。
今年大選之中心課題是因人而異的,對民主黨而言,唯有依賴自由與民主兩大招牌。對小市民而言,麵包之價錢才是重要之事。
這些搖擺州的選民多為高中畢業或未及畢業者,也有僅自兩年制社區大學畢業的,大學畢業者不到20%。這一組合製造了川普的支持者。嚴格來說,今年美國之選民大約分為四個族群,其一是拜登之支持者,他們在2020年大選時就支持拜登,2022年期中選舉也投給民主黨,其中大約有2%在今年不會投票支持拜登。
他們的寶貴一票就有可能轉投川普、第三黨候選人或棄權。其中之小甘迺迪將奪走原屬拜登之票,也就是小甘出馬,拜登受創。第二個族群則是那些「搖擺選民」,他們重視移民政策,不過也有彈性。一個明顯標記是,他們多為白人(中產下層或收入下層者)。
投票予川普者最主要之原因,是美國之貧窮線在發揮力量。也就是說人們若在此線上下,則生活艱苦,這也就是當今遊民之源頭,人們或許在問到底今日美國有多少遊民,官方說是60萬,你說呢?假如還不知道,則請至費城金士頓大街(Kansington Ave)一看就知了。有機會也應在洛城找到貧民窟(Skid Row),或舊金山之田德隆區(Tendrloin)看到一些景象。
總而言之,大選年人們抱怨很多,可2024年特別多,人們在經濟壓迫下,唯有用選票去尋找答案了。◆
社論
台獨vs.國法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青年看兩岸
編後與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