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與金融體制是深化改革重點

「廿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經濟政策走向和影響

魏艾
(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副董事長)


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中共廿屆三中全會終於在今(2024)年7月15-18日在北京舉行,從會議審議通過的《決定》以及發佈的全會「公報」,此次會議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在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構建完整現代化產業體系等領域做出總體部署,期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並列出發展的時間表和期程。

從長期的視角來看,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健全經濟體制,提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加強國家治理體制改革,是中國的發展目標,不僅嚴重關係到未來五年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並將對世界經濟帶來鉅大衝擊。但是與過去幾屆三中全會略有不同的是,由於面對近年來複雜的內外在政經局勢,中國經濟呈現低迷的形勢,此次會議亦針對宏觀經濟調控問題進行討論,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下,短期間,如何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為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奠定應有的基礎,是當今中國的主要經濟工作任務。

一、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展,為中國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在此一發展過程中,由於內外在環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對中國經濟造成鉅大衝擊,使中國必須積極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維繫中國經濟的永續發展。但是在中國正積極致力於經濟發展策略的調整,以調整經濟結構之際,2018年迄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俄烏戰爭、以巴戰爭,地緣政治急遽變化,導致世界經濟衰微和全球產業鏈斷鏈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造成鉅大衝擊,以致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維持自身產業鏈完整成了國際社會的重要議題。

2013年11月中共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時間表,並對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此一以「市場化、自由化」為主軸,涉及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財稅體制、國有資產管理、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以及涉外經濟體制等領域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是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便提出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藍圖。

為因應瞬息萬變的內外在複雜政經形勢,中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速增長,以及地緣政治對經濟的衝擊,中國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策略也做出調整: 2014年界定中國經濟處於「新常態」,2015年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宏觀調控政策、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成為推動經濟運行的依據。2020年中國提出「雙循環」的經濟發展策略,要求「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國家發展目標和期程上,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2年10月中共「廿大」揭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目標,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2035年,中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有大幅躍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進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廿屆三中全會主要議題便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表明中國將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決定》首先指出本次會議的重要性和歷史定位,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決定》強調: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決定》表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強調,「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週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決定》共兩萬兩仟餘字,涵蓋15方面60條決定,這15方面分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三、高水平市場經濟和高質量發展體制

《決定》有關中國經濟發展的佈局,主要著重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惟由於面臨地緣政治衝擊,全球產業鏈斷鏈危機,以致不論從資源的配置,抑或是產業發展佈局和規劃,經濟安全已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思維。

根據《決定》的規劃,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必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更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但是另一方面,對於公益性和關鍵領域亦應有基本的保障,這便牽涉到長期以來所存在民營經濟發展和國有經濟產業佈局的問題。

《決定》指出,堅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至於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則要求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至於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產業佈局,具體內涵為:1.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2.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3.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4.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打造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已明顯認知到當前所處的內外在複雜政經環境,並且基於經濟安全、科技自主創新採取因應的對策。2020年12月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八項重點任務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防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四、加速財政和金融改革

歷次「三中全會」均是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行討論並提出中長期規劃,而會議《決定》也是針對未來的發展提供綱領性方向和方針,不會針對短期經濟形勢有較細的討論或提出具體調控措施建議,而會議後所發佈的「公報」,基本只是就《決定》的內涵做摘要性說明,但是此次會議「公報」卻較為罕見表示,全會指出「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的各項舉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顯然全會曾就此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交換意見。這就引發財政和金融政策在中國宏觀經濟調控,以及國家長期經濟和產業規範應扮演何種作用的問題。

中國經濟基本上仍處於疫情後的復原階段,以致經濟增速減緩,再加上近來國內需求不振、房地產市場低迷,以及去年暴雨、洪澇等災害頻發,部分地區經濟損失較大,地方財政壓力加大。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同比僅增長3.0%,遠低於5.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2023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達到原先所設定5%的預期目標,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0.2%,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

不過在此一相對「亮眼」的經濟表現中,卻無法掩飾目前中國經濟存在的通貨緊縮、經濟復甦動能不足、金融系統存有潛在風險、地方政府債務沈重、房地產低迷、消費振興乏力的事實。去年通貨緊縮是中國經濟的重大問題。此一形勢給予中國得以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激勵經濟的空間。

今年中國設定社會經濟主要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約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約3%。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繼續實施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但加大財政政策實施力度,財政赤字率擬按3%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萬億元;政府投資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萬億元;從今年起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在金融領域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已進行適度貨幣寬鬆政策,信貸發放也開始增加,私營企業也開始增長,對活絡經濟帶來積極的作用。今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增長5.3%,第二季僅增長4.7%,上半年GDP增長5%,預期今年下半年將採取降息降準的政策,以激勵經濟景氣。

全會《決定》在健全宏觀經濟方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惟檢視過去改革的經驗,如何明確釐清中央與地方財權與事權關係,區分稅種歸屬,才能增進財政管理效率,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困局。至於金融領域,在加強監管的主要政策下,如何完善資本市場的規範和運作,提升資本的使用效益,才能發揮推進產業健全發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