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共廿屆「三中」與中國式現代化(上)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改革開放來「三中」全會的任務

從中國共產黨的行政運作的原理分析,自改革開放以來,他們每次黨大會之後,立即召開「一中」全會,確定新一屆領導班子(大致在秋冬之際),之後在來年春節之後,兩會之前召開「二中」全會決定行政班子,再過數月新領導班子彼此經過事的熟悉,人的磨合後,召開「三中」全會,確定本屆政權的政治目標、思路和作為,所以每屆大會的「三中」全會,對我們理解新一屆政權的施政理念,施政重點相對是十分重要的會議。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時間和決議:

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84年10月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1988年9月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1993年11月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8年10月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03年10月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08年10月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8年2月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常言道「新人、新政」,「新官上任三把火」,都以「新」為尚;但「新」略帶貶義,代表以往為舊、為過時;而中共的領導班子則以「改革」為思考,帶有肯定過去,不自傲自滿,不固步自封,「改革」是在既有基礎上,「識變、應變」,力求精進的辯證路徑的思維,所以「三中」每以「改革」為主題,闡述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中國政治想像。

二、歷史的教訓

在歷屆的「三中」會議,有三次的「三中」會議,令人印象深刻:

一、1978年十一屆三中:通過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開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模索,結果20年左右,大陸就實現人均GDP「翻兩番」的目標。

二、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迸發中國人發展經濟的潛能,為進入WTO作好準備。在西方經濟學者眼裡,要麼社會主義,要麼市場經濟,聲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定失敗,結果中國成功地並用政府和市場的手,創造經濟發展的奇蹟。

三、2013年十八屆三中《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始之初,境外無人關注,完全不覺得有何特殊之處,但就這10年,中國厚積薄發,彎道超車,脫胎換骨,創造的不僅僅是經濟奇蹟,而是國家發展的奇蹟,2018年中國被美國列為系統性對手,2022年歐盟也把中國定位為「制度性對手」。則意味著中國是她們「全面的、全方位的競爭」對手,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科技、意識型態等所有領域都是對立關係,再往前一步就是敵人。

其實並不僅僅是以上所舉「三中」全會通過的文獻,事實上每一屆政權的「三中」全會,都在朝著中共設定的國家戰略目標,以當時的可以承受的程度進行現代化改革,從而積累出當今從國家到社會,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的翻天覆地巨變。

三、不一樣的「三中」全會

廿屆「三中」全會未按改革開放以來的慣例,在新一屆大會的第二年年末召開,當然十九屆「三中」也是特例,提前於2018年2月即在「二中」之後一月餘召開。而當時是同一屆政府,所以接著召開,展現了立即的行動力,如非遭逢三年疫情,當今中國絕不止如此;本屆廿屆後的新政權,邏輯上「三中」全會的召開,應在去(2023)年的秋冬之際。然而當時必然是發生了一些事故,不得不推遲,這也使得本次全會展現了以下的特色:

一、延遲開,提早宣。廿屆「三中」全會不僅未按慣例時間召開,也不依慣例鄰近兩週之前宣佈而是兩個半月前就宣佈了,幾乎提早兩個月,如今看來,應該是為了使這份重要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稱「決定」)有足夠的調研時間,擬訂妥切而完整的改革方案,以便更有效地推動更艱難的改革工作,同時也證明本次會議的重要。

二、廣座談,深調研。新華社報導:「2023年12月,召開全會重點課題調研部署會議,安排55家中央有關部門和單位就38個重點課題進行調研,此後形成78份調研報告;同時,組成16個調研組,赴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央有關部門、單位調研。」

三、反覆修,不斷改。據新華社:「『文件』幾上幾下、反覆修改。七個多月時間裡,對決定稿認真推敲、細緻打磨,過程稿多達38次。截至5月30日,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見1,911條,扣除重複意見後為1,756條,其中原則意見135條,具體修改意見1,621條。經過認真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能吸收的儘量吸收,作出221處修改。」

新華社指出,「7月17日晚,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全會各組討論情況彙報和文件起草組修改建議,對決定稿作出25處修改。形成的修改稿於18日上午再次提交全會分組徵求意見,之後又作出兩處修改,形成《決定》草案。」

任何一個團體或組織起草任何一份文獻,採取如此慎重的態度及過程,必然是一份重要的文獻,更何況以往有過多次清清楚楚的教訓;因此,中共廿屆「三中」通過的長達兩萬兩千 餘字的「決定」,我們可理解為今後五年中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如何以「改革」促進中國式「國家現代化」的實現。

四、解讀「三中」全會之「文本」

對廣大群眾而言,從「文本」理解是最直接、最全面、最有效的方法,廿屆「三中」全會共有三大「文本」。

「決定」是中共未來工作的總藍圖,最最重要的基礎文本。特別是2029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務;「公報」是「決定」大綱性的導讀,對「決定」形成宏觀的、整體的理解;「說明」是詮釋「決定」的第一手資料。

(1)命名釋意 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代表比以往「全面深化改革」更「進一步」:即「改革」將邁入更深入,更核心,更難改部分的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說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進一步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實現而採取的必要舉措。

2.為什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因為世局出現了百年未有的變局,習近平在「說明」乙文中,提到「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範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簡言之,必須「以變應變」。變的核心是改革,「改革」是守正創新;不是革命,是修補、調整、完善,不是推倒重來。

3.「改革」之目標、步驟不變,但壓力大、問題難,挑戰多,時間緊故而「決定」特別提出五年必須有成效。

(2)「決定」要求的成效共七項 在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方面,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方面,堅持在意識型態領域指導地位,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方面,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進展;在建設美麗中國方面,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建設更高水準平安中國方面,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在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長期執政能力方面,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上述這些任務都是以政治術語描述,並沒有具體指標,主要是因為此次「改革」的主要標的是體制、機制,以及若干制度,從行政角度看,制度是體制的依據,體制是制度的表現,機制是體制的運作方式,體制是機制運作的依託。所以制度、體制、機制三者是政權運轉的基礎,相互關聯,又互有不同,但這些「改革」都是涉及官僚系統內部的幹部利益、官員習慣和官場文化,形式的改變不難,但真正使人民有感,十分不易。然而針對當前官僚的不作為、怕作為等消極作風,還是具有警惕作用。「決定」文本中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決定」共提出300多項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內容的重要改革舉措,包括完善、提升、改革等舉措,足見改革的決心之大。

(3)「決定」之內容 「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分三大板塊。三個板塊分別為總論,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在分論部分,就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至於第三板塊,主要提及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主要邏輯是在以經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為總起點,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帶動發展,吸引創新,旁及教育、科技的改革以便培養人才,因應未來需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要有成就,政府的改革不可缺,決定強調政府應作好宏觀規劃、財稅改革、金融改革及區域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有責任推動城鄉融合,建設新型城鎮化,完善農業經濟及改革土地制度。

以上是內循環的改革工作,同時也要刺激國際大循環。首先是對接國際標準,其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撥中心,發揮「沿」(海、江、邊)地理省優勢,優化區域貿易,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上述改革要持續,要見效,國家安全是基本的條件,除了社會安全還有國家安全,這就依賴國防安全和外交的努力。

最後所有的改革終極依賴是黨的領導,當然黨也必須改革,一是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二是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有人計算全篇「決定」53次提到「改革」,兩百多次提到「機制」的改革、完善、提升,足見習近平面對今後五年的改革決心之大,細讀全文具有清晰的邏輯思路,中共希望通過黨的領導再一次以經濟改革為突破口,帶動「進一步、系統性、全方位的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努力五年呈現給世人相對穩健發展的中國現代化。

五、「決定」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

其實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細節,在以往不論是習近平的講話,中共官方智庫的文章,都有過詳盡的介紹,特別對全球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摸索自己的發展途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當然這裡有許多是具有中國的歷史經驗、文化特點的特性,其他國家基本無法抄襲,但是其背後的方法,如服膺自己的國情、歷史、文化,尋找適合自己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迷信西方化,不封閉自己,開放包容,融合創新,應該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典範式啟示。但是任何國家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必有挫折、反覆。故而必須堅持「進一步全面深改」。換言之,「進一步全面深改」就是中共在「現代化」進程受挫之時,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的應對之方。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