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認同來自文化認同

論「祖國」的內涵

段心儀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賴清德國慶晚會突如其來的「祖國論」,因為語言本身邏輯悖論,論者難以掌握其核心本質,因而產生兩極化聯想。然而賴一貫的台獨立場,加上鳥肚雀腸的「胸襟」,剛愎自恃,理性的人多難以善意解讀之。

接著10月10日賴清德國慶演說雖然破例由113年前講起,肯定「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卻有意忽略對日抗戰,大談跟抗日戰爭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美麗島事件,然後重述「中華民國已經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國台辦因此批賴是「挑釁滋事」、「煽動兩岸敵意對抗」,四日後共軍展開「聯合利劍-2024B」演習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世界烽煙四起,中美對峙下的台灣處境本已艱難。領導人沒有民胞物與的情懷,只考量自己的政治生命,更讓台灣處境險上加險。以色列政府窮兵黷武,菁英們已悄悄移民,所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本是人情之常。民進黨政府的「兩國論」把台灣引向戰火,菁英群早已效法以色列沉默外移。試問,藍綠大伽子女幾人在台?屆時,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熊熊戰火中被吞噬家園的都是平民百姓,莫非又要在他們與祖國間製造新的仇恨?

賴清德「祖國論」不說語無倫次,也可說是搞錯了重點。民國39(1950)年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兩個大小懸殊的政體,雙方各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祖國」,你稱我這邊百姓台灣同胞,我稱你那邊百姓大陸同胞,不屬一個祖國何來「同胞」?「家人拌嘴,有必要深究嗎?」

《中華民國頌》裡描述的「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這些地區包括長江黃河,現在不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治理嗎?若以「祖先所居住之地」來定義「祖國」,大陸是世界華人當然的祖國。但是,民國五、六、七十年代,每到「光輝十月」,全球各地唐人街張燈結綵,僑胞更紛紛回到「祖國」感受慶典氛圍,那時僑胞普遍視偏安台灣的「中華民國」為「祖國」,為什麼呢?因為「禮失而求諸野」,傳統中華文化被保存在台灣啊。

國民政府遷台時,帶來了象徵中華物質文明的故宮珍品、儒釋道三教的代表,以及傅斯年、胡適等學界領袖,讓台灣人文薈萃。民國55年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孫科、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進行教育改革,讓中華文化復興奠基台灣。這種千年難逢的際遇,遂使台灣躍居為中華文化的核心。來到台灣,從街邊的路名、招牌到路人的禮貌、親和,處處浸潤著中華文化的氛圍,相對於文革後的大陸,台灣比大陸更中國。於是,華僑稱中華民國為「祖國」,一點都不覺得違和。

近年大陸提倡中華文化,其內容與節奏頗多師法台灣當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逢此機緣,正是台灣以小搏大逆轉勝的好時機,台灣卻發生柔性文革,處處與中華歷史、文化作對,視中國為外國,中華文化為統戰工具,禮義廉恥為專制產品,讓有識之士心灰意冷。此時,寄希望於對岸,視之為「文化祖國」,不是一點都不奇怪嗎?

文化潤物無聲的威力向來不容忽視,政治認同其實是來自文化認同,因此中國歷史上重視文化正統,宋金對抗強分孔子世家為南北二宗,就是以爭取文化正統來爭取政治正統。清朝雖以滿人入主中原,但曾國藩能呼群保義,號召漢人擊潰太平天國,更是靠文化認同打贏了種族認同。賴清德棄中華文化而崇尚大和,竄改閩南語為台灣台語,既改變不了台灣人溝通用的方言,也不可能在今天的台灣大搞新的「皇民化運動」!

文化是永恆的「祖國」,當下賴清德公開講話時,看來是能不用國語就不用,但用來用去,不論說它是閩南語還是「台灣台語」,都是閩南與台灣地區通用的方言,這種方言也是「祖國」的方言--不論賴清德認同不認同這個「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