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總統大選看台灣
從美國總統大選看台灣
一、訪美所見所思
筆者今年暑期到美國考察和旅遊,先後訪洛杉磯、舊金山、奧勒岡、華盛頓各州,對當地的政治社會等實況,提供了較為清楚的理解。
首先從社會層面來看,美國失業率自今(2024)年元月以來,維持在3.7-4.1%之間,5月來到3.9%,6月初來到4.0%,7月4.1%,8月4.3%,9月4.2%。據6月的統計,失業人口增加44萬人,達610萬人。在主要的工人群體中,成年女性失業率3.3%、黑人5.6%,比5月上升。成年男性的失業率為3.5%、青少年為10.3%、白人為3.3%、亞裔為2.9%、西班牙裔則是4.0%。
《富比士》雜誌曾引述聯準會資料,解釋過去幾年通膨原因。首先是「基數效應」(指上一時期因某些因素導致經濟數據偏低)可能是價格飆漲最直觀原因。前幾年為遏制新冠病毒傳播,美國各州政府祭出封鎖政策,導致物價大幅下跌。隨著疫苗廣泛施打,生活、支出開始恢復,但和過去同期的比較必顯異常。幾年下來,基數效應雖逐漸消散,通膨率繼續升高,預期效應更增加了升高的速度。
其次,供應鏈瓶頸不斷推高通膨。以汽車為例,去年因疫情沒有買車的民眾,在解封後瘋狂購車,不過晶片荒和零件供應中斷拉高需求,在疫情結束前後,新車和二手車都供不應求。汽車價格上漲,是造成通膨的一大原因。房價亦是節節高升,美國人大嘆買屋難。
另外,勞動力短缺導致工資上漲、成本增加。疫情期間,許多美國人被迫失業,同時因政府大撒幣的紓困補助,掀起「大離職潮」。經濟即使復甦,員工招聘速度慢,惡化了供不應求的市場。
特別是在選舉年,拜登政府極力壓制通膨,今年上半年起略有成效,不過在7月仍有3.3%,8月和9月則降為3.2%。然而勞動力市場出現超預期疲軟現象。初請失業金人數達25.8萬,創去年6月中旬以來新高,無怪乎大城市遊民越發增加。在美西的洛杉磯、舊金山、波特蘭、西雅圖等地尤其如此。筆者在舊金山所見情況最為突出。舊金山市區某些大街上,常有或坐或臥遊民,有些甚至彎腰駝背,行動飄忽,看似用過藥或吸毒。
美國反戰學運的「民主聖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早成嬉皮和遊民集散地,他們理所當然佔領該校附近的街道和校地。校方不堪其擾,只得以校警驅離,並置放大型貨櫃於馬路周邊,「自行封鎖」,並派安全人員制止遊民闖入,這大概是毫無辦法的「唯一」辦法。
洛杉磯情況已有改善,在市民壓力之下,非裔女市長凱倫巴斯(Karen Bass)施以鐵腕疏導遊民和清除帳棚違建、建設收容公寓或中途照護房舍,部分遊民找到棲身之所,但仍有相當數量遊民並不領情,不願受限於固定的居住地,拒絕遷入,不願被納入就業體制。
7月13日,前總統川普在賓州巴特勒農場展覽地的造勢大會中遭到槍擊,當時筆者正在洛杉磯友人府上,看到這樣的場景,觸目驚心。
之後再傳出在9月15日,當川普正在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川普國際高爾夫俱樂部打球時,美國特勤局發現有男子在灌木叢中企圖開槍行刺。選戰暴力化,為這次大選後鋪陳難料的未來。
二、川普與哈里斯捉對廝殺
川普遭刺殺未遂,拜登7月21日退選,民主黨8月22日正式提名副總統哈里斯、明尼蘇達州州長華茲為正副總統候選人。
8月至今,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競爭激烈至「割喉」程度。距投票日11月5日越來越近,為爭取勝選,哈里斯和川普各自政策觀點前後不一,甚至大幅轉變,遭到對手和民眾抨擊為「缺乏原則」。除了墮胎、槍枝管制、社會安全保障和健保外,非法移民管制方面兩人也前言不對後語。
一般而言,美國富人,特別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的高科技和房地產大亨,多支持共和黨的減稅政策,不太在意政府對中產階級的關注和對低收入者的補貼。為了贏取富有階層的支持,哈里斯早先聲稱當選後,將下修拜登對富人的所得稅,預計從現有的39.6%降至28%;對中產階級,哈里斯表示更多的關注,部分投資寬減額將從現有的5,000美元,提高10倍到50,000美元。
關於俄烏戰爭,哈里斯堅定支持烏克蘭,認為應繼續援烏,增強烏克蘭的談判地位;川普則對軍援烏克蘭質疑,多次表明勝選後首要任務是儘快終結俄烏戰爭。關於加沙衝突,哈里斯抨擊以色列軍事行動造成平民傷亡,但不支持對以色列施行武器禁運;川普支持以色列殲滅哈馬斯,但他將「盡力達成中東和平」。
關於「台海議題」,哈里斯的民主黨新版「黨綱」恢復四年前刪除的「一中政策」,在對台政策當中首度納入六項保證;川普對保衛台灣態度冷漠,認為台灣應付保護費,稱台灣需增加軍費開支達GDP的10%。關於貿易關稅,哈里斯不贊成對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但支持針對特定商品課稅,例如中國鋼鐵和鋁;川普則奉行保護主義,主張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徵收10% 關稅、對中國商品課徵至少60% 關稅。
根據「路透、易普索」10月15日公布的民調,哈里斯以45%的些微優勢領先川普的42%。與一週前的民調相比無太大變化,但10月13日結束的同一民調顯示,比起2020年,選民對今年大選可能更有熱情,民主黨選民更是如此。
在民調中,約78%的登記選民表示他們「完全確定」會在總統大選投票,其中86%是民主黨人,81%是共和黨人。確定會投票的選民占比高於2020年10月23-27日的民調結果74%,其中民主黨人為74%,共和黨人為79%。
選民被問到在處理政治極端主義和對民主的威脅方面誰的表現更好時,哈里斯以43%領先川普的38%;她在醫療保健政策方面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在這兩個議題上,哈里斯的領先優勢基本上沒有變化。
當選民被問到誰是處理「經濟、失業和就業」方面更好的人選,川普以45%領先哈里斯的40%。26%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失業和就業是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23%認為政治極端主義的問題最大,3%認為是醫療保健。
搖擺州民調顯示哈里斯在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內華達州、喬治亞州領先;但川普在亞利桑那州、北卡保持優勢,兩人現在賓州打平。選舉人票則以哈里斯的225票對川普的219票,搖擺州選舉人票多達94張。搖擺州是否有斬獲是獲勝的關鍵。
倘若川普再次當選,料將繼續過去四年任期中重大政策。因為是商人出身,川普的政策是「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他不講正義、道德和原則。過去他曾被冠上三個形容詞(unprecedented, unpredictable, unreliable,即前所未有,不可預測,不可靠)他的對外政策,將使美國與盟國關係難於掌控。哈里斯若當選,對外政策與拜登有較多延續性和穩定性,特別是受到美國較多盟國的期待。
三、川普與哈里斯外交思維迥異
川普和拜登兩任政府均施行「印太戰略」,但成效不如預期。問題在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已大不如前,特別是與中國的差距被明顯拉近,在許多領域北京已與華府並駕齊驅甚至超過。美國亦難於要求盟邦為馬前卒對抗中國,美盟邦有各自的問題和需求,在「抗中反中」方面不願亦步亦趨美國,有的甚至懷疑會否因此招徠中國的反制,失去在中國的經濟利益。此外在緊要關頭遭美國出賣也不是不可能。
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以美國朝野目前的政治氣氛而言,「反中」是「政治正確」。對哈里斯和川普來說,內容或許多有不同,印太戰略依然是對中政策主軸,只是得仰賴印太地區盟國的合作,美國的實力今非昔比,能提供合作方的「胡蘿蔔」有限,「大棒」恐欲揮乏力。
印太地區形勢詭譎,其中朝鮮半島情勢近年越發緊張,尹錫悅總統2023年發表南韓版《印太戰略報告》,完全站在美國立場,或因此改善了日韓關係,但朝韓過去的和解氛圍煙消雲散。拜登去年4月促成與尹錫悅的領袖峰會,「華盛頓宣言」表明提供南韓「核子傘保護」;去年8月拜登再邀尹錫悅和日相岸田文雄在「大衛營」進行峰會,三國領導人誓言提升軍事合作,建構更實質的軍事同盟關係。之後美國潛艦數訪南韓,雙方軍演頻繁,如同時與中國在南海、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美軍將難以應變。
《人民日報》9月9日發表《堅決擁護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嚴肅性》,指責菲律賓強闖仙賓礁海域,企圖向在仙賓礁等地滯留的菲國海警船施行補給,謀求長期存在。文章也稱中菲關係站在十字路口,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提醒菲國「衝突對抗沒有出路、對話協商才是正道」。最後菲律賓船隻9月14日撤離仙賓礁。
至於日本,岸田文雄辭去首相一職,卸任前曾命日本護衛艦「漣號」於9月25日通過台海,與澳洲、紐西蘭軍艦同行至南海參加軍演,象徵支持美國所提「台灣為國際水域,並維護航行自由」,北京抗議。新任首相石破茂10月1日提出「亞洲版北約」的想法,認為應該將美國納入這個集體自衛體系,而日本則須藉由承擔和美國互相防衛的義務、與美國「維持平等關係」,成為「正常國家」。美國對石破茂的提議並不熱衷,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視之「過於草率」。
四、美國大選結果對兩岸的意義
蔡英文執政八年,兩岸關係進一步倒退。蔡英文說「兩岸互不隸屬」,進一步推動「法理台獨」,任內拉抬族群對立,搞政治分化與社會割裂。2020年更以「支持香港反送中」訴求贏得連任,造成台灣朝野對立、價值崩潰、民生凋敝、兩岸關係岌岌可危。
蔡政府「反中抗中」的高潮是2022年8月邀請當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共軍即在台灣六處海域進行聯合軍演,合圍台島;之後中共機艦飛越海峽中線與繞島成為常態。至賴清德繼任,進一步擁抱深綠群眾,以少數總統(獲三成選民支持)和少數國會,恣意批鬥在野陣營,激起國民黨和民眾黨的針鋒相對,政府總預算案在立法院無法過關,台灣政壇繼續動盪。
美國行政部門顧及與北京的互動,對台灣積極支持的聲音基本在國會。美國眾議院9月9日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以揭露並凍結北京高層在全球資產,切斷他們及家人使用美國金融體系的權利等措施,來「遏止中國侵略台灣」。美國眾議院「中國週」9月12日落幕,除通過《台灣衝突嚇阻法案》外,尚包含支持台灣全面參與世衛、強化與台灣及南太島國合作等法案。賴政府「外交部表示歡迎,台灣也將與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密切聯繫」。
賴清德宣布在總統府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和「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其中「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10月初首次會議,提出預計將培訓40萬名「可靠民力」支援軍事行動,達到社會防衛韌性的目標,在野黨質疑是想執行「全民皆兵」,對台灣安全和兩岸和平毫無助益。
賴政府仍將安全寄望美國,賴本人則對日本「情有獨鍾」,相信「台灣有事日本有事」,賴昧於日本與民進黨台獨一樣是美國的棋子。
美國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今年9月底接受中國國際傳播自媒體「底浪Wave」訪問時說,美中在管控南海、東海、台灣等分歧上,有相同的根本利益,對雙方而言,阻止爆發戰爭都是頭等重要的大事。他指出,美國不會坐視中國統一台灣,但將盡其所能確保台灣不會在形式上宣佈獨立。只要台灣不公開宣佈獨立,近期內在台海爆發熱戰可能性不大,但美中均無意認輸。
對中國,川普要「脫鉤」,要「贏過中國」,要用台灣作「敲打中國籌碼」;哈里斯要「管理競爭」、「去封鎖化」與「和平相處」。川普或掏空「一中政策」,要求賴清德出更多錢買「游移空間」。
若川普勝選,據他所說,美國可保迅速脫離俄烏議題糾纏;一旦烏克蘭承認領土割裂,俄烏戰爭即可結束,正如同2021年8月拜登政府決定自阿富汗撤軍一樣,美國勢將力量移至印太區域,屆時就看這個「外部勢力」能否為賴清德這個「新兩國論」政權「保駕護航」了?
社論
急獨乎急統乎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