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官僚的霸權思維
評美國官僚的霸權思維
2025年7-8月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載了美國前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伊萊‧拉特納(Ely Rather)的一篇文章,題為《太平洋防禦協定的必要性:美國需要一個新的亞洲聯盟來對抗中國》, 鼓吹美國在印太地區推動集體防務聯盟,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安全挑戰和不斷加劇的地區局勢。
他認為美國在亞洲建立集體防禦聯盟的時機已到。數十年來,這樣的聯盟既缺乏可行性也不必要。如今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這一構想已經變得既可行也非常必要。區域內的美國盟友已開始投入國防建設,並深化彼此之間的軍事聯繫。但若沒有堅實的集體防禦承諾,整個印太地區仍將走上動盪與衝突的道路。
拉特納警告稱,北京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地緣政治願景始終未曾動搖。中國試圖奪取台灣、掌控南海、削弱美國的同盟體系,並最終主導區域秩序。若其成功,美國將被邊緣化為一個貧困且不安全的大陸型國家,不僅難以主導全球關鍵市場與技術,甚至難以全面參與其中。
有鑑於此,美國正在積極投資先進軍事能力,發展全新作戰概念,將更多具機動性與殺傷力的部隊部署至亞洲戰略要地。更為關鍵的是,美國已經全面改革其在該地區的安全夥伴關係。面對中國持續的軍事現代化,真正的威懾必須依賴明確的意志與能力,而唯有透過集體防禦體系方可實現。拉特納稱這個聯盟為「太平洋防禦協定」。起步締約方為美國、日本、菲律賓及澳洲;後期計劃拉韓國、紐西蘭入夥;印度、新加坡等則以觀察員身分參與。
拉特納坦言,美國過去幾十年主要依靠雙邊安全關係經營亞太,如今必須升級為「網絡化」的合作格局,讓盟友之間也能互聯互通,「在沒有華盛頓的情況下也能運作」。而這種「網絡」需要一個內核即美、日、澳、菲四國的小型集體防禦體系。這四國是現階段目標一致、團結緊密的核心陣營。這四國的軍事合作已有一定基礎,包括情報共享、海域感知、聯合訓練與演習、指揮與控制等。如美日在橫田空軍基地已設立聯合情報小組,情報可分享給澳、菲,美、日則在馬尼拉附近設有聯合協調中心,可擴展至澳、日用於南海;而澳洲正成為美軍在南太平洋的「南部發動機」;還可投資建設共享軍事設施,聯合舉辦大型雙邊和三邊軍事演習並涵蓋四國等。
四方可更便捷地在戰略位置預先部署武器彈藥,以確保一旦發生衝突擁有足夠儲備,從而增強威懾力。設立「太平洋防禦協定組織」總部,建立相應的指揮控制機制將是重中之重。日本可作為總部潛在設址之一。2024年7月,美國宣佈將提升其駐日美軍司令部地位,使其能與日本自衛隊共同規劃並指揮更多地區任務。隨著支持該目標的新設施與通信鏈路逐步建立,美、日兩國官員應確保屆時可納入澳洲與菲律賓的軍事指揮人員。其他候選總部包括澳洲或夏威夷的美軍印太司令部。
此外,四國還應設立多個工作組,處理圍繞更高一體化所涉及的全部政策與法律問題。來自四國防務與外交部門的軍事和文職人員可共同制定治理機制與決策流程,包括人員結構與磋商機制,這些將成為聯盟日常運作的「引擎」。任務之廣泛,只會進一步突顯出儘快啟動磋商的重要性。
除了深化彼此之間的集體合作外,美國的盟國還需重新平衡其與華盛頓之間的雙邊安全夥伴關係。目前這些雙邊安排反映的是一個已經過去的時代,其特徵是美國的軍事主導地位看似不可撼動且無可替代。那時,美國在本地區的雙邊條約被限定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而盟國軍隊的職責也被刻意局限於本國自衛。簡而言之,美國承諾提供保護,以換取盟友在軍事准入、政治與經濟上的合作,但不要求盟國對美國承擔對等的保護義務。
只要美國仍主導地區軍事局勢,外部威脅被遏制,盟國的能力就局限於本國防務,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政治上,這種框架尚可維持。然而今天以上三個前提都已不再成立。美國在亞洲的盟友如今也已躋身全球最富裕、最先進的國家行列,具備在威懾與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的能力。要適應這一現實,美國的聯盟體系就必須從「非對稱」轉向「互惠」基礎。
美國國內政治也要求實現更高程度的互惠。雖然多數美國人原則上支持軍事同盟關係,但愈來愈多的人希望盟友在實際中承擔更多責任。川普尤其強調「盟國需要支付『公平份額』」,對是否願保護那些未達標的北約成員提出質疑。美國的確需要盟國增加軍費投入,但「互惠」不僅僅意味著更多的軍事預算。
美國盟國還需承諾與美國之間更深層次的相互義務。如美國與日本的《安保條約》僅適用於「日本管轄下的領土」。這一不對等關係在幾乎所有重要的雙邊峰會中都顯而易見:美國領導人總會重申將防衛日本,而在其他地區的危機中會否協助美軍,日本領導人卻從未明確表態。未來,美國的盟友應當承諾,不僅在本區域危機中支持美國,還應在防衛美國本土時予以支援。
拉特納的「太平洋防禦協定」構想,看似一種創新機制,實則是冷戰遺產的再嫁接。其本質,不是亞太國家的集體安全自主,而是美式安全秩序的延命試驗。在拉特納延命美國霸權的處方中,處處顯示美國已經無法獨力支撐它的單極霸權,因此寄希望盟友能出大把力來頂住將傾頹的美國霸權大廈。
問題在於,今天的亞洲早已不是二戰後那個 可以任人划線的「秩序真空區」。東盟國家不願選邊站,南亞國家更強調戰略自主,而東亞國家雖在同盟體系中,卻越來越意識到對抗帶來的經濟與安全雙重代價。亞太地區國家大多深知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不願捲入美國的地緣政治紛爭。這些國家與中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中國的發展為同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利益。如中國是許多亞太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同時,亞太國家也明白,美國的 「太平洋防禦協定」只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給各國帶來安全威脅。它們並不希望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而是希望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問題。
拉特納鼓吹建立「太平洋防禦協定」,是冷戰思維和霸權心態的體現。這種逆時代潮流而動的行徑,不僅違背了亞太地區國家的意願,也將對地區和平與穩定造成嚴重威脅。拉特納的設計,以「威懾中國」為理據,以「多邊合作」為包裝,實則不過是用一紙「集體防禦」掩蓋延命美國單極霸權的意圖。
針對拉特納設想對抗中國的「太平洋防禦協定」,中國既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任其坐大,必須防微杜漸,從源頭予以反制。 在軍事方面,中國必須繼續強化軍事能力,加快發展先進裝備,提升應對外部威脅的實力,增強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壓縮對手軍事優勢;加強軍事演練,在相關海域進行常態化聯合演練,展示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與能力,對潛在挑釁形成威懾。
經濟方面,深化區域經濟合作: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機制,加強與亞太及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繫,讓相關國家從合作中獲得實惠,削弱美國軍事同盟的經濟基礎,使各國因經濟利益考量對加入反華同盟持謹慎態度。
在外交方面。積極溝通化解分歧:與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國保持密切外交溝通,闡明中國和平發展理念及合作誠意,化解分歧,增進互信,避免被美國拉攏或捲入其對抗佈局。批判美國霸權行徑:在國際舞台上批判美國搞「小圈子」、推行冷戰思維、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行為,揭露其「太平洋防禦協定」本質是霸權主義行徑,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在戰略定力方面。保持戰略定力,不被美國的挑釁和圍堵策略激怒而盲目陷入軍事對抗陷阱,集中精力發展自身經濟和科技實力,提升綜合國力,以強大的實力作為應對外部挑戰的根本保障。
在拓展國際合作關係方面。加強與美國盟友及其他國家的多領域合作,如與南太平洋島國發展友好關係,開展援助與合作項目,構建友好關係網絡,突破美國島鏈封鎖設想,使美國圍堵難以得逞。
中美兩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兩個大國,不能是有你無我、你存我亡的勢不兩立排他性關係,應該是在競爭中求同存異、彼此接納的相容性關係。從長遠、理性來看,中美這一新時代的「瑜亮」組合,應彼此感謝對方。正因為雙方的競爭,才能各自成全彼此。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關係。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兩國包容互鑑,不僅事關兩個人民的利益,更攸關全世界人民的福祉。當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與發展,中美兩國應為了全世界人民的期望,勇當這個潮流的推動者。◆
社論
川普「大而美」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