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逼急了的日本也會說不

評東亞和平環境下的美日關係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解放軍雙航母壓線「第二島鏈」

解放軍海軍航母「遼寧艦」6月7-8日在日本國土最東端的南鳥島西南海域航行,並成為首艘逼近日本伊豆群島及美國關島等構成之「第二島鏈」的中國航母。與此同時,「山東艦」航母亦在日本沖繩縣宮古島東南約550公里的海域與飛彈驅逐艦等四艘艦船一起向東航行,6月9日在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北側的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內進行戰機及直升機起降演訓。

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本6月9日表示,兩艘航母皆在東京以南約1,200公里的硫磺島附近海域活動,中國顯然旨在提升兩艘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並增強其在遠海及空域的作戰能力。日本首見中國雙航母現身第一、二島鏈間的臨近日本屬島的太平洋海域,表明中國在中西太平洋具備挑戰美國的能力,東京深為擔憂。

日本防衛省對中國航母現蹤此海域加強警戒,並罕見公布解放軍雙航母的詳細航路。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6月17日發佈消息指出,8-16日期間,「遼寧艦」及「山東艦」合計起降艦載戰機與直升機約520次。日本研判解放軍意在「加強遠洋作戰能力」。針對中國航母首航此海域,日本防衛省以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實施警戒,並與中國航母艦載戰機「殲-15」近距離接觸。

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吉田圭秀表示,中國「殲-15」有意接近日本的「P-3C」,若放鬆警戒監視,將助長解放軍的類似行為,日本須堅持威懾的意識與能力。自衛隊認為,日中戰機「異常接近」易造成非偶發性衝突,故向北京表示嚴重關切並嚴正提出防止再次發生。

然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6月12日在記者會表示,日本艦機對中國正常軍事活動進行抵近偵察,是造成海空安全風險的根源。北京認為中國有權在中西太平洋的公海「自由航行」,不接受日本的抗議。是日,日本隨即以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高波號」通過台灣海峽的具體行動回敬「遼寧艦」及「山東艦」在中西太平洋的巡航,抗議解放軍軍機的「異常接近」,牽制對台施壓的北京,呼應美國主張之台灣海峽為不屬於任何國家領海的國際水域,在此海空域擁有「航行自由」。

「高波號」經台灣海峽駛往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於6月14日在南海海域與菲律賓海軍進行海上聯合演習。對此,解放軍19-20日動員50架次軍機與6艘軍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其中有46架次飛越海峽中線,表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所謂的『航行自由』為名,進行挑釁,威脅中國的主權安全」。

未來中日機艦在海空域的遭遇,將從東海延伸至「第二島鏈」,逼近東京的門戶,雙方的安全矛盾升高,加劇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日中須強化對話避免衝突。

日本海上自衛隊對航經台海,並不意味日本將存在於台海阻卻北京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以免招致中日關係結構性的破壞,損及日本的安全及經濟利益。中國航母打擊群壓線「第二島鏈」將軍力投射至日本東京門戶所在的小笠原群島,不僅拒止美日同盟介入「台灣有事」,更直接對日本的太平洋沿岸構成戰略壓力,而美軍亦須回防關島、夏威夷,日本無力一肩扛起固守「第一島鏈」責任。

日本摸索防衛自主,擴大解釋「專守防衛」,建立自衛隊的反擊能力威懾中國,但出雲級護衛艦、常規動力潛艇及艦射飛彈等方面皆無法與中國匹敵。日本無法單以軍事建設確保國家安全,與中國的關係改善須與安保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

在川普關稅的灰犀牛外,更添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及中國、日本在安保及中國航母打擊群逼近「第二島鏈」兩大黑天鵝,「石破外交」挑戰重重。日本首相石破茂與美國總統川普6月16日藉七國集團(G7)峰會舉行場邊會談,但石破未能突破川普的關稅壁壘,無功而返,美國未因「美日同盟」給予日本特別待遇。

在美日貿易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川普政府加速與中國談判,在中國同意放寬稀土出口管制後,中、美在關稅談判中逐漸靠近,日本的投資及同盟的貢獻對美國不再具絕對的吸引力。美中再度的「越頂外交」勾起日本的戰略焦慮,石破積極尋求再造當年田中角榮對中外交之機遇,使日本在灰犀牛及黑天鵝夾擊下,實現戰略自主,轉危為安。

美日談判觸礁 中國送暖

川普的「對等關稅」寬限期在7月9日屆滿,無意再延,對未完成談判的國家或地區,依各方對美態度,白宮自行決定「對等關稅」,逕自寄出通知函,日本收下25%的關稅,高於原先設定的24%。與此同時,中國宣佈恢復進口日本水產品與牛肉,兩相比較,日方冷暖自知,模糊了盟邦與非盟邦的界線。

除英國及越南外,無一國或地區在90天寬限期內達成與美國的貿易談判,被川普視為最易達成協議的日本更卡在對汽車及零組件加徵的25%「特別領域關稅」,川普不再給予盟國特別待遇,豁免關稅。此不僅衝擊美日貿易亦使美日關係蒙上陰影,石破茂堅守攸關日本500多萬就業人口的汽車產業,並在川普急於扣關的稻米等農產品上不再犧牲農業縣的利益,以免流失農業縣對自民黨的支持,在7月20日的參議院選舉中敗北而失去政權。

相對於中、美簽署的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日內瓦協議》,川普對日本態度更加強硬。川普在致石破的關稅通知函中,對美日關係遠離「相互主義」表達失望之情,難忍長年且根深柢固的貿易赤字。石破對美關稅談判雖力守汽車及農業兩大「聖域」,但此正是川普對日本最為不滿的問題,在談判中強力攻堅。

日本的「同盟」貢獻難以打動川普對日本令眼相看,美日關係出現落後於美中關係的兆頭。石破端出的削減貿易逆差及貢獻美國的造船及航空等領域的日美合作一籃子方案,沒有中國稀土對美方的殺傷力,日本對美國失望溢於言表。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智囊建議,考慮取消部分拜登時期對中出口的限制,以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及磁鐵出口,推動美中貿易「去風險化」。中國原是美國的最大挑戰,但在經貿的現實考量下,川普眼中的中國重要性更勝日本,日本又為季辛吉那句「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提供了最新例證。

身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盟邦,亦是與中國比鄰而居的日本,向來關注美國對中政策的動態,日本至今仍不忘1972年2月尼克森總統訪華的「震撼」,深怕日中關係落後於美中關係。何況川普喜「交易」外交,日本須防美、中「交易」中遭「盟邦」美國拋棄的「越頂外交」。

日本積極尋求防衛自主

石破支持駐日美軍並積極尋求防衛自主,建構自我防衛的能力,但此不意味川普可對日本予取予求,片面決定日本的防衛支出在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占比,也不會為川普就駐日美軍經費分攤的高額要價埋單。

《金融時報》報導,川普政府要日方就防衛費占GDP的3%提高到3.5%,令石破內閣難以埋單,暫緩原定7月1日舉行的美日外長與防長聯席的「2+2會談」。

日本2023年後大幅提高防衛預算支出,以期在2027年度的五年間總計支出43兆日圓,屆時防衛預算將達GDP的2%。日本2025財年的國家防衛開支及相關費用預計達9.9兆日圓,相當於日本GDP的1.8%。

三木武夫內閣在1976年為避免日本過度膨脹防衛支出,經內閣決議將防衛預算「限制在1%以內」,在1976-1986年間,日本的防衛預算規模始終在此限度內。然而,中曾根康弘首相在1987年編列預算時廢止此防衛預算上限,但日本的防衛預仍未大幅成長,依舊維持在GDP的1%上下,直至岸田文雄首相為滿足美方要求,始實質突破1%的防衛預算框架。

日本防衛預算規模倍增除有美國壓力外,亦突顯美國無力承擔保衛日本及北約(NATO)盟國安全的成本,日本須尋求防衛自主,建構足以防衛安全的能力,預算增長不得不然,而非放棄戰後新憲中的「和平主義」,重新追求軍事大國的政策宣誓。

美國再三拉高對日本及NATO盟國軍費支出的門檻,川普設定「GDP5%」的「新的全球標準」,其中3.5%用於核心國防開支,1.5%用於國防和安全相關投資,施壓NATO成員及日本等亞太盟邦一體適用,「以謀求更平衡、更公平地分擔同盟責任」,此無異是繼「川普關稅」後對盟國的另記重拳。石破內閣推遲「2+2會談」,反映美日關係遇到麻煩,川普若一意孤行恐將弱化日本官員、學界及輿論的親美立場,最終將反噬美國在印太區域的戰略利益。

以安保見長的石破雖堅定的佈局日本自主防衛的路徑,但不願接受川普對日本防衛預算規模下指導棋,堅持「防衛預算自己決定」,不在美方壓力下被動應對。日本財政赤字嚴峻、日圓匯價疲軟不振,將防衛預算從GDP的1%拉高至2%已屬不易,石破內閣毫無兌現川普「新全球標準」的本錢,與其在「2+2會談」中討價還價,不如與NATO及韓國等美國盟邦的互通聲息,謀定而後動。何況日本參議院大選在即,石破無意被形塑為對美軟弱的形象,使選情雪上加霜。石破堅守美日同盟下日本的自主性及利益,拒絕川普在關稅及防衛支出上予取予求。

石破應對川普的抉擇

川普自比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中的雷根總統,錯估石破,以為可輕易逼使日本就範。美日關係再陷上世紀80年代的困境,惟今非昔比,冷戰結構中撐起半邊天的美國不復存在。當今美國面臨難解的貿易失衡與移民問題,二戰結束後的「美國夢」逐漸退去,「川普主義」當道,與日、韓及歐盟(EU)等盟邦合作意識薄弱,取而代之的是為自認的盟國虧欠斤斤計較,施壓各方還美國「公道」。

川普嚴詞譴責日本「非常強硬」、「被寵壞了」,試圖暫將日本置於次要位置,使石破內閣在「對等關稅」寬限期將屆的時間壓力下,陷入緊張,迫使日本讓步,但石破堅守防線,不輕易接受川普設定的條件,犧牲日本的利益。自民黨無意動搖美日同盟,此仍是日本安全的基石,而是在美國世紀終結下,摸索自民黨建黨初衷所追求的防衛自主與自立外交,實現對等的同盟關係。

石破無法循中曾根康弘及安倍晉三兩位前首相的方法構築「唐納德‧茂關係」,因「東升西降」為日本無可忽視的東亞戰略安全環境的現實。「石破外交」須從大局及戰略的角度思考日本的利益,再造當年田中角榮之功,將中日關係拉回「合作」的基調,避免自身在美日同盟中遭「牽連」或「拋棄」。

日本對美外交揚棄戰後以來的扈從地位,此或非川普所致,但卻是應對川普主義不得不然的抉擇。中方或主動重啟合作議程,摸索「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路徑,為東亞的和平穩定共同努力。

美國瞭解日本在參議院大選前難以在談判上示軟,貝森特稱「此為推動談判的國內因素障礙」,美國是否採取「觀望」,靜待攸關日本「政權選擇」的參議院選舉後,再與日本磨合歧見,以免倉促片面決定對日貿易關稅,損及日本國內長期以來的親美氛圍,負面影響後續防衛相關經費的談判,動搖「美日同盟」。

根據日本內閣府調查,日本人對美國的「親近感」高達88.5%,此為美日友好及同盟的民意基石,川普若不念及日本在同盟中的付出,錙銖必較,可能因小失大,流失日本對美國的信賴,怕成了會致命的美國「盟邦」。

石破主政下的美日關係不能言好,不僅「2+2會談」因故取消,兩國首腦「穿梭外交」更不復見,但日本媒體傳出中、美正摸索推動習近平與川普互訪。若中美先於美日實現首腦互訪將對日本外交構成重大挑戰,此不啻是1972年2月尼克森訪中的「越頂外交」再現,美日同盟恐有漂流之虞。石破須正面以對,以為日本尋求出路,「倚美抗中」不是石破設定的外交路徑。

賴清德對日本一廂情願,要知台灣的民進黨向來不在「石破外交」視野中。在東亞區域甚至世界範圍內,僅見賴清德死心蹋地的追隨川普政府,甘為其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賴清德當謹記季辛吉做美國盟邦會有何下場的那句話,遑論「馬前卒」!◆